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周朝县城衙门历来的班底如下:

1、知县,正七品。

2、县丞,正八品。

3、主簿,从九品。

4、县学教谕,正八品。

5、典史,从九品。

6、巡检,从九品。

7、胥吏,也称书吏、房吏、司吏,没品级。

8、里正,村长,乡绅,属地方三老有名望没有品级。

其中知县的副手主要是县丞、主簿、典史。

县丞,常务副手,正八品,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

主簿,第二副手,正九品,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

典史,班子成员,没有品级,日常主管监察狱囚。实践中县丞和主簿不管的事典史都管。(内容来源于网络)

贾安自接手以来,便在不断的与这些人磨合,他刚开始并没有着急对任何董县令留下的政策做出调整,只是命人逐步将积攒已久的陈年旧案分别审批。

确实罪有应得并抓捕入狱的放到一边,若是冤假错案放在最优级,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放在第二级,一些悬案长久未破的放在最后。

随后,贾安便第一时间命衙役粘贴告示,要重新审理这些旧案,令所有冤屈者可以随时敲登闻鼓。

起先百姓们将信将疑,即便是上一任董县令来时也没有这般作为,他们不敢相信一个年轻人敢为他们做主。

后来,贾安偷偷命贾达乔装一番,去县中寻了一位老妇,他家的案子既不算困难,也不算特别浪费时间的那种。经过一番游说后,成功说服老妇敲登闻鼓。

那天县城所有人都围聚一堂,查看贾安是如何审理的。

只见贾安端坐在大堂之上,条理清晰,思路明确的逐步解析完老妇所受之冤屈,并让衙役收集好证据成功为老妇鸣冤。

老妇蒙怨多年,总算沉冤得雪,高兴之余竟直接当场跪下来向贾安叩首。

“青天大老爷啊,青天大老爷,谢谢您为民妇做主。”

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贾安这位金尊玉贵的公子哥竟直接走下台阶,将那浑身脏污的老妇人扶起,面露悲悯十分可亲。

“本官身为锦水县的父母官,自当为民做主,老夫人客气了。”

经过此事,贾安在锦水县的名声彻底打开,周围的百姓凡是有个冤屈的都登上衙门开始上报。

贾安按照轻重缓急先解决好需要急需审理的案件,再耐心的帮助一些贫弱的百姓。

渐渐的百姓们对这位贾大人越发信任起来,贾家的仆人们也与县城和各处村落的百姓逐渐熟络起来。

而贾安的目的也达到了,他利用这些天处理这些民情冤案在百姓中树立威望,同时也给那些个盯着他的士族们一个错觉,让他们认为自己还没有想要与他们相争的意思。

这样自己的人就可以顺利的往各处散去,去搜集最真实的情报,以便他接下来的动作能够顺利进行。

这日贾安处理完三起乡下争水偷鸡的小事,疲惫的揉揉眼睛,阿沅走过来替他斟了一壶茶。

“三爷,小的吩咐下去的人已经打探好情报,所有乡野中有关那五家的事情都已打探完毕。”

贾安疲惫的睁开眼睛,将阿沅手上的东西接过来翻看,果然不出他所料。这五家人盘根错节,盘踞在锦水县已有200年之久,这期间相互联姻,不知道联系了多少代,势力早已根深蒂固非寻常之力可以拔除。

他放下册子,随后询问:“百姓们平时买盐是在什么地方买的?”

“都是在范家的商铺买的。”

“这么多年,锦水县这里就没有过一次官府运营的情况?”

阿沅的头不自觉的低下去,声音越来越小:“听一些老人说,以前也是有的,只是后来官盐越来越贵,范家的盐越来越便宜,百姓们都自发去买范家的盐去了,便没人买官家的盐,官府见自己搭了那么多银子,卖出去的盐还不够回本,就渐渐的不朝外面运盐过来。”

贾安听后忍不住拍拍额头,这就是他最担心的情况。

官府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食盐,其中有正盐和余盐两种,正盐就是官府通过官支工本收取,也就是官府给灶户粮食和钱财,灶户上缴食盐。余盐是灶户缴税之后剩余的食盐,官府同样也是通过和灶户交换的方式拿到食盐,但是交换的价格更高一些。

一般来说朝廷给与灶户粮食或者钱财,灶户向朝廷缴纳食盐,而商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想销售食盐,就必须向朝廷购买盐引,盐引就是销售食盐的合法依据,这样朝廷就又可以获得一大笔资金。

当年太祖令两淮运司于各场便利处,置立仓囤,每年以扬州、苏州、嘉兴三府所属附近州县,及淮安仓并兑军余米内量发收贮。凡灶户有余盐,送纳该场,每二百斤为一引,给予米一石。

按照盐法规定,官府征收正盐的比例是以四百多斤为一大引,然后给灶户兑换粮食一石,一石约为两百斤。而官府征收余盐是以两百斤为一引,然后兑换粮食一石。官府将灶户手中多余的食盐以高价收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上出现私盐买卖的情况,同时朝廷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打击私盐买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食盐市场的稳定。

朝廷征收了大量的食盐,就必须将食盐运输出去,大周朝有官府运盐和招揽商人运盐两种方式。官方运盐一般只承担进贡给皇宫的贡盐,以及朝廷的官员用盐,毕竟官府运盐成本较高。总的来说,朝廷的大部分食盐都是靠着招揽商人前去运输。

商人为了获得盐引,需要帮助朝廷运输粮食到指定的地点,官府按照一定的比例用盐引和商人交换粮食,这也是商人获得销售食盐资格的合法途径之一。

食盐的充足的利润驱使着商人愿意替朝廷运输粮食,同时也为一些边境地区运送食盐。雇佣商人运送食盐或者粮食,朝廷需要花费的资金更少,而且商人也热衷于从食盐销售中获取利润。(内容来源于网络)

偏偏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竟然直接把往后50余年的盐引全部卖给范家,就为了赚那么一些银子,白白让后面的人无计可施。

范家现在手上最起码还掌握着十余年的盐引,就算贾安想通过这条路去收拾范家,可人家掌握着官府自己买卖盐引的罪证,一旦他举报,前面几人要不要收拾?收拾完了会不会来报复他都是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现在锦水县的盐税根本就收不上来,因为早在50年前,那位大聪明县令就已经把接下来几十年的盐税全部都收走了。

这就导致后面几位县令想要补平朝廷规定的税额,就只能从其他方面下手,要么就提高粮税,要么就提高布税或者其他税额。

那些个士族肯定不会认账,只能往下补血,导致这些年来锦水县的农户越来越少。户口越少,收的税也就越少,完全成了恶性循环。

当初贾安还想着这里是个富县。税务方面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没想到竟有这么大的纰漏。

他想到那位调出去的董县令,也难为人家居然能把账做的那么好。

偏偏本地并不产盐,外面的盐商也从不往锦水县来,百姓们能够得到盐的地方就只有范家商铺。但凡多条退路,也不至于贾安如此头疼。

可难道要学着前面那几任县令置之不理吗?这些天通过审案,他也了解到本地百姓越来越贫困的日子。

就算贾安不是什么经天纬地的大贤,他也希望在自己之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盐引从范家要回来呢?

或者是把那十几年的盐引份额一笔勾销,让范家能够从此之后,履行义务交纳盐税。但想想也不可能,到手的肥肉谁会甘心相让?

贾安一边沉思,一边手指敲在桌面上,哒哒哒的响声听得阿沅心里发凉。

“你有打听过范家的盐是从哪里运过来的吗?”

阿沅回过神来,立刻回到:“回三爷的话,据说是从东边海边运过来的,那的人用海水煮盐,然后特地送来了北边一带。”

贾安把舆图取过来,对照一下锦水线的位置,发现离此处最近的便是在山东附近的一处海湾,那里临海且两地路程最短,最适合不过运盐了。

他又仔细对比一下其他的产盐地区的情况,不得不承认若想从其他地区运盐过来冲刷范家的生意,根本不可行,因为路途太远耗费巨大,那些商家肯定不愿意降低盐价赔本做买卖,到时候反而打草惊蛇。

打价格战的方法不可行,贾安就只能把目光放在范家本身,这么大的家族盘踞这么多年,绝对不可能每一个都是善男信女,必定有人做过什个为非作歹的事情。

他现在只能期盼着自己派下去的人,真能查到什么蛛丝马迹,否则解决不了盐税的问题,衙门就没有银子,没有银子,他后面的一系列计划就实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