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明文魁 > 第两百四十三章 名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下众人与西湖边上,拿了一张签名谱,在上面写下自己名字。

社首林延潮,侯官,丙子年举人。

社副翁正春,侯官,丙子年举人。

社副陈材,长乐,丙子年举人。

社员叶向高,福清,乙亥年秀才,福清县学生员。

社员陈应龙,侯官,乙亥年秀才,侯官县学生员。

社员陈一愚,长乐,乙亥年秀才,长乐县学生员。

社员龚子楠,闽县,乙亥年秀才,闽县学生员。

社员陈行贵,闽县,童生。

社员黄碧友,侯官,童生。

社员于轻舟,浦城,童生。

社员张豪远,侯官,童生。

这一共十一人即是文社初创成员了。

接着就定下社规,一若要加入文林社,必须有童生以上功名,须两位社员推荐,再由社首,社副一并同意方可。

二社员不能违法乱纪行为,不可因有文社的支持,仗势欺人。

三若是社员有冤屈不明的,可向社首,社副伸张,由他们来住持公道。

,众人商议后一致议定文社,平日以议论八股时文,切磋学问为主,故而名为文林社。众人推定每月一次择地,进行社集,交流制艺心得。

这也是林延潮乐意见到的,虽然自己有打算将文林社发展为乡党,但是一开始还是低调为好。

故而林延潮道:“立社后,我等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此乃立社宗旨。”

众人听了笑着道:“我等聚文林社。还不是为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众人加入文林社后,都是激动得热血澎湃。此刻还没有缓过去。

林延潮道:“今日我等十一人都在,算是第一次社集。我在这里先定下社集的规矩,社集以切磋时文为主,毋非圣贤书,毋巧言乱政,毋干进辱身,从今以后,犯此者小则规劝,大则用摈。诸位都要遵守。”

林延潮这么说,是先纠正社风,读书人在没有仕官前,还是以读书向学为主,若是出现复社社员那等,动则抱团要挟官府,或者社首鼓动社员,制造舆论达到政治目的,不提这样做对文林社将来如何,会不会被朝廷取缔。对林延潮而言仕途也是大受影响。

不过到了仕官时,论政,干进就是另外的话说了。但社集是面向社员,新进社员一个场合,外人一进来见文林社社员,在那攻讦朝政,或者谈论功名之事,那么社集成什么样子。

所以林延潮不把以上话,定在社规里,反是放在社集时讲,就是这个用意。

众人中不少人都是悟出了林延潮的意思。当下都是一并同意。

有了文林社后,林延潮总算是将自己这些年。同乡,同年。同窗人脉都捋在一起,成了一个圈子。他年就算自己入京赶考,或者在外地为官,但只要文林社在一日,众人就成了一个圈子,如此朋友之间,就不会因多年不见,而淡了关系,彼此生疏了起来。

文林社事了后,林延潮下面就减少了交游,在家用功读书。

自己当初那本大作,尚书古文疏证,随着自己成了解元,一时在闽地卖得洛阳纸贵,然后也在士子之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自是分作两派,一派是疑古,一派是信古。

疑古自是看了书后,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作,至于信古,自是认为古书所说皆真,对之并无怀疑,当然是不信,他们读了一辈子的古文尚书,是后人托名伪作。

甚至信古派之人,针对自己的尚书古文疏证里提出九十九条质疑,一一作了批驳。

此人还作了一书《古文尚书冤词》,书中序言称,古文之冤始于朱氏、古文尚书之冤成于林氏,此大谬矣。

当下书坊见到其中商机,将古文尚书冤词刊售,一时信古派,疑古派,竞相购买来看,拿起书来与林延潮的尚书古文疏证对比印证。

信古派的人大赞,认为一语中的,将尚书古文疏证的九十九条质疑,一一驳斥。

但疑古派之人,自是认为此书,完全是强词夺理,以此书为非,而且还专门撰书对古文尚书冤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面对信古派的反攻,疑古派大多数都是坚定了看法。

故而每次文会,两派人士总是要争吵一番,吵个天昏地暗才收场。

大部分文会还是和平的,但有些文会就比较激烈了,大家还摆事实讲道理,将争论局限于书中,但后来大家争得耳红脖子粗,不少也顾不得什么了,直接改人身攻击,然后依读书人的尿性,从学问攻击,转移至人品质疑,到了最后甚至动用了物理攻击。

士子间这场争论,也不免波及到林延潮身上,疑古派,将林延潮尊为开山鼻祖,不世之才,如马融,许慎一般的经学大师。

但信古派则是嘲讽,说十五岁少年所言,焉可信之,看来解元得来也是不实。

这场大辩论,从万历四年八月秋闱后开始发酵,至十一十二月,蔓延到了省内,到了万历五年时,浙江,江西,广东等临近省份的士子间,也开始议论起尚书古文疏证了,自然也是分作两派。

浙江,江西文风鼎盛,又是科举强省,文人骚客辈出,出了如王安石,王阳明之辈的大牛人,至于文章宗匠,经学名家更是如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少读书人看完此书后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半夜披衣而起,点起灯来,逐字逐句地再读。

有些治尚书的士子,看了书后,心生向往,认为治尚书者,无人出林延潮之右者,当下不远千里来至闽中,希望拜谒林延潮一面。

但也有治尚书的老儒,看了书后,气得浑身打颤,赶到闽中,要与林延潮好好辩论个三天三夜,教训一下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儿。

无论伴随着褒奖或批评,万历五年开春,尚书古文疏证而起的争议,犹如疾风怒涛一般卷来,将林延潮直送至了浪尖之上,下一步是直上青云,抑是坠入谷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