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会,群臣山呼海啸的见礼过后,李治并没有急着让朝臣奏事。
“昨日,朕收到了一份奏章,规劝朕不要沉迷于杂学。”
“朕以为,晋国公所讲的学问并非是杂学。”
“你们对晋国公的学问也有所了解,应当知道这并非是无用的杂学,反而极有见地。”
“火枪、火炮、望远镜、热气球、蒸汽船都出自晋国公的学问,这门学问学到高深处大有用处。”
“当然了,朕也并非沉溺于晋国公的学问。”
“火枪、火炮在战场上的用处有多大,朕就不多说了。蒸汽船更是国之重器,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朕身为一国之君,当然要对这门高深的学问有所了解才行。”
“即便是诸位爱卿也当有所了解,不然世情变化太快,你们身居高位却全然不知,也许会失职。”
说到这里,李治适时的停顿了一下。
宰相许敬宗当即出面捧场。
“陛下说的是,晋国公的所讲的科学独辟蹊径,十分深奥,臣等确实该多学习。”
许敬宗的资历并不算深,加上还有黑点,所以他的宰相之位并不算稳固。
他也知道自己声望不高,有很多朝臣想把他拉下马,他自然而然要紧抱皇帝的大腿。
李治扬了扬手里的奏章,接着说道:
“虽然朕并不认同这份奏章,但是,这份奏章却给了朕不小的启发。”
说完之后,李治将奏章交给了旁边的内侍,示意他当着朝臣的面读一遍。
内侍那有些尖锐的声音在大殿里响起。
朝臣们仔细的听着,想弄清楚皇帝到底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写这份奏章的御史颇有文采,借用了不少典故,长篇大论,辞藻华丽,不少文臣听的频频点头。
不错不错,文采斐然,鞭辟入里。
不过,不少武将却听的昏昏欲睡,不就是劝皇帝不要沉迷杂学,要勤于朝政嘛,啰里啰嗦的写这么多,跟念经一样。
过了一刻钟,内侍才终于宣读完了这份奏章。
奏章宣读完了,朝臣们却有些茫然,皇帝从这份奏章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这不就是一份常见的规劝皇帝的奏章吗?
虽然颇有文采,也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
李治扬声说道:“都听完了吧?不知道你们会有什么感想,朕看完这份奏章后却甚是烦躁。”
“写的太繁复了!朕又仔细看过一遍,其中一大半都是无用的废话!只是在那里卖弄文采!”
“朕知道你们能够高居庙堂之上,自然饱读诗书,文采斐然,但,这并不是科举考试,朕也不是在考校你们的文采。”
“你们想展示你们的文采,就在说正事上展示你们的文采,而不是长篇大论的夹杂了那么多无用的废话。”
“朕每天要批阅很多奏章,要处理很多朝政,然而,朕大半的时间都浪费在看这些废话上了。”
“你们希望朕勤政,朕也想勤政。”
“你们在上书的时候,陈述事由写的简明扼要,去除那些无用的废话,能给朕节约出很多时间。”
“提升了效率,朕才能处理更多的朝政。”
“你们以为如何?”
一众武将们听了倒是没什么感觉,因为他们上书一向很简要,所以皇帝说的这个问题和他们关系不大。
相反,他们对皇帝的这个提议举双手赞成。
他们这些大老粗没有文采,早就看不惯那些文臣卖弄文采了。
一众文臣们听了却有点懵,他们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然从这份奏章中得出了这样的启发。
规劝皇帝要勤政的奏章上过那么多,皇帝怎么突然就得出了这样的启发呢?
皇帝的启发听上去确实有些道理,但是,大家在上书的时候也不是故意卖弄文采。
而是大家都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在写奏章的时候才华自然而然就喷涌而出。
写这份奏章的御史面色通红,他写这份奏章的时候还颇为得意,因为这份奏章名为规劝皇帝,实际上针对的是房遗爱。
偏偏还打着为忠心为皇帝考虑的旗号,纵然房遗爱知道后心有不满也说不出什么来。
御史嘛,不就是靠针对权臣邀名?
没想到这份奏章竟然给了皇帝这样的启发。
若是皇帝真的要群臣以后写奏章必须简明扼要,他岂不成了罪魁祸首?
房遗爱嘴角带着一抹微笑,心里偷笑不已。
他怎么也没想到李治竟然把他的点子说成是从这份奏章中得到的启发,这让这个御史以后还怎么面对同僚?
不得不说,李治干的漂亮!
这个御史暗戳戳的针对他,房遗爱当然也不会对他有好感。
虽然房遗爱脸上有掩饰不住的笑意,不过他站在武将行列中却一点都不突兀。
因为武将们大多带着笑意,有的甚至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显然他们都没少被御史弹劾。
别的倒也罢了,御史弹劾起人来也是长篇大论,嘴巴那叫一个毒。
大殿里安静了一小会儿,群臣在心里琢磨了一通之后,就有御史当先出列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
接连有好几个御史出列陈词,因为御史们觉得皇帝的这个启发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有的朝臣对皇帝的说辞很不满,大家文思涌动写出来的奏章,怎么能是废话吗?
这简直是对大家的侮辱。
李治也不惯着他们,当即看向站在前列的重臣们,问道:“宰相们,你们觉得呢?”
一众宰相们对皇帝的提议其实都十分赞成。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他们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朝政,这些奏章都要经过他们的手才行。
一份份奏章写的花团锦簇,看似文采斐然,其实废话太多。
尤其是每天都要阅览那么多奏章,整个人都疲乏的很,谁还有心思欣赏文采?
所以,他们对皇帝的提议也深有感触。
听到皇帝点名,一众宰相们也依次出列力挺皇帝。
其实也有朝臣认为皇帝说的有道理,加上宰相们力挺,一下子就压住了反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