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不明不清 > 第282章 该攻还是该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万岁爷,奴婢有点看不懂,为何明明要开海,却故意对日本使者说继续禁海?”

日本使者带着满脑子的遗憾和一身伤痛被抬走了,目睹了全过程的王承恩赶紧凑了过来。皇帝和使者的大部分对话他都听见了,其中有很多迷惑不解。

“朕就是随口一说,他们如果信了,一整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耗费很大精力和物力,且短时间内改不回来。不信就不信呗,大明该干啥依旧干啥,没任何损失。”

伸了伸胳膊腿,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谈话记录,一边仔细核对一边回答了王安的问题。做为国家的领导层,除了对国民负责之外,不应该对任何外国人负有任何责任,否则就是失职。

啥人性、全人类、道德、良知,都不该存在于工作之中,用尽一切办法,让国民生活富足,让国家稳定安全,就是工作的全部内容。

当然了,洪涛不苛求身边的所有人都能具备这种听上去挺无情的想法,但该引导的时候必须说,一遍不够两遍、两遍不够三遍,每多成功引导一个人,就能为自己减轻一份压力。

“……大海真有那么重要吗?”关于如何治国,王承恩愿意听取皇帝的每一句教诲,并深深记在心里。只要不出大意外,他的后半生很可能会像王安一样,成为皇宫里的大总管,更多了解皇帝的想法非常必要。

但在某些事情上,他还无法理解皇帝的做法,为何要对谁都不关心、不在意的海洋那么重视,甚至不惜和整个朝廷作对。

“以前可能不重要,现在和以后会越来越重要……举个例子,朕的海军需要使用很多大炮做为武器,让大炮发射弹丸需要火药,一场战斗下来可能会耗费几百斤甚至几千斤。

制作火药需要硝石和硫磺,这两样在大明都不是很多,而在日本不光很多还很便宜。用我们的瓷器、丝绸、茶叶,去换日本的硝石和硫磺,等于是把自己家里没什么大用的东西和邻居交换来了有用的东西,明显是赚的。

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各自有各自的特产,有些是我们必不可缺的。想进行交换,通过陆地比较难,只有大海才能提供可能性。

我们的祖先有句话说得好,故步自封。世界那么大、国家那么多,别人都在干什么我们多少也要了解一些。

假如有一天佛郎机人的国王也派了几艘和黑帆船一样厉害的战舰,突然出现在广州港甚至天津卫,大明就会变成日本,处处挨打无法还手。

同样道理,想去世界各国看看,走陆路还是没有走大海方便。既然好处多多,又对江山社稷无害,为什么就不能试试,非要当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呢?”

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可陆地面积同样庞大,且物产丰富。这就让生活在上面的人群对大海没有必然需求,甚至产生畏惧。

王承恩如此、王安如此、叶向高也如此,包括当年的李贽、徐光启、李之藻、赵士祯、袁可立、袁应泰等人依旧如此。想改变这种固有观念,除了说服之外最管用的就是利益。

只要让一些人看到触手可及的巨大利益,其中自然会有胆大的冒险尝试。一旦真的获利颇多,马上就能带动更多人跟着一起下海。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这个道理。

“奴婢记住了!”对于这番说教王承恩深以为然。不是听懂了,而是亲眼所见。

袁可立只带了两艘船和几百水手,就把日本幕府折腾得主动入朝道歉,这可是当年几十万大军在朝鲜打了十多年依旧没做到的。

如果真能建造出几十上百艘大海船,那场景简直无法想像。而自己不光有幸目睹全部过程,还是缔造者之一,想一想就让人浑身发热。

“光你记住没用,没事儿的时候要经常和身边的人讲讲,包括内阁大学士们。被他们问住了不怕,回来讲与朕听,改天再去回答。”

如果仅限说服王承恩一个人,洪涛就不用费这么多口舌了,脸一耷拉眼睛一瞪,不给任何解释也得百分百照办。这些道理根本就不是讲给小太监听的,而是要借着他的嘴向其他人宣扬。

能管多大用先放一边,只要坚持不懈的说,再加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肯定会有部分人去主动思考为什么。只要肯动脑子想了,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万岁爷,王公公来了。”听到外面有人低声交谈,王承恩马上停止了询问,一溜小跑出去了,片刻又跑了回来。

“万岁爷,昨日兵部收到山海关总兵杜松的奏报,说是北虏和建虏在大凌河堡和松山堡一带打起来了。占据了宁远卫和广宁前卫的北虏大部分前往驰援,营寨空虚,询问是否该出兵两面夹击。”来的是王安,手里拿着几份公文。

“大学士和兵部是什么意思?”接过奏本简单翻了翻,内容和王安所说一般无二,暂且放在一边,先听听朝臣们的建议。

“可有意思了,这次兵部里面分成了三派。尚书王象乾和右侍郎熊廷弼主张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左侍郎王在晋和武库司郎中王家桢主张出兵从背后夹击,一举击溃北虏主力,可保山海关北翼几年安稳。大学士们暂时还没拿出定论,这才遣奴婢来问万岁爷的意思。”

说起内阁和兵部的反应,王安忍不住露出一丝窃笑。以往如果出现此种状况兵部肯定会先在内部商量一番,拿出意见之后再去和内阁讨论。等把大致章程都商量好了,才会报与皇帝知晓,说是请示,更像通知。

自打皇帝借谋反案把内阁和六部都清理过一遍之后,以前能抱着团和皇帝对抗的文官集团立马显出了颓势,居然连个统一意见都拿不出来,人人都要争着表现,这种局面当然是对皇帝最有利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