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玄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841章 到底哪个学部的院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41章 到底哪个学部的院士?

一旦接受了常浩南给出的设定,袁相垭的心思可就再也收不住了。

实际上,他本人的研究方向就更偏应用数学,只不过证明庞加莱猜想这个大新闻至少在眼下还属于理论数学的范畴,所以此前的思维一直局限在了这一块而已。

如今想想,多科学领域确实更加大有可为。

尤其是国家正在逐渐加大对海洋、航天、地质、航空等领域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在转化成潜艇、火箭、卫星、飞机等实体产物的同时,也必然会成为狭义自然科学领域的绝佳试验平台。

不敢说能出多少惊天动地改变时代的成果,但满足刚刚常浩南所说的“ScI中游或中上游”肯定没问题。

而且都绝对不是那种“给高分子材料换个基体”的灌水文章。

那反正都是要发表,与其便宜别人,不如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至少留一部分在国内。

想到这里,袁相垭赶忙请求道:

“那常教授,既然咱们已经说到这了,不如您直接给这新期刊想个名字?”

其实他最开始想的是让常浩南给题个字。

但又考虑到一来对方理工类教授,写出来的字未必好看,题上去对双方的形象都不太好,二来既然是面向全世界的期刊,那标题至少还是要有个英文版,题字就更没必要了……

所以临到说出口的时候,就改成了起名字。

“名字……”

这个完全出乎预料之外的要求还真让常浩南一时有点懵。

如果是用那种简练的风格,几乎很难超越《科学》和《自然》两座大山。

不是指学术价值上,而是命名上。

主要是除了这两个词以外,剩下的词很难起到一个包罗万象的效果。

你要是叫《地球》,那听着就像是个地理科学杂志。

叫《宇宙》,又像是搞天文的。

总不能叫《道》吧。

所以只好换个思路……

“话说,我记得咱们华夏科学院,应该还没有学报吧?”

常浩南问道。

袁相垭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没有,只有一个华夏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半年刊,而且是完全不限领域的,影响力不算很大。”

完全不限领域,指的是文科理科都能投。

这属于历史原因。

华夏科学院最早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机构。

甚至还一度承担过国家科委的职能。

华夏社会科学院最早就是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

虽然早在70年代末就独立出来了,但是直到80-90年代,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不如直接把这个名字给占了,就叫《华夏科学院学报》Journal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JcAS。”

这名字听着有点像JAcS,但也没办法。

学报、科学、学院这几个词来来回回就那么几种组合方式。

好在JAcS在这会虽然也已经算是顶刊,但还不像是二十多年后一样家喻户晓且几乎包罗万象。

所以应该没有蹭热度之嫌。

“嗯……”

电话那头,袁相垭看着处在免提状态下的电话,一只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

名字本身倒是没问题。

但关键在于,这个期刊不管叫什么,主编的名字肯定是要挂常浩南的。

而《华夏科学院学报》这么赤裸裸的名字。

主编竟然不是华夏科学院的人……

好像有点离谱。

哪怕换个名字呢,都不会有这种被NtR的感觉。

他按下静音键,同时看向办公室另一边沙发上坐着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玏院士。

“您觉得这名字……”

后者显然知道袁相垭的想法,当即摆了摆手:

“没事,现在好几个学部为了争论常教授到底归属哪个学科领域都快打起来了,看这个架势,我估计最多再过两三年,他就成我们的人了……”

“就当先上车后补票……”

尽管杨玏关于发行纯数学期刊的想法被常浩南否定,但是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再者说……

科学,可以改变世界。

而数学,则可以通过改变科学进而改变世界。

只要定义足够灵活,那我也可以是自然科学的一员……

袁相垭重新按下静音键:

“常教授,我们原则上支持你的建议,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由科学院方面决定……”

“……”

又是一番客套之后,这次是常浩南主动结束了通话。

“杨院士,这么多学部都在争,您就没有也跟着努努力的打算?”

袁相垭重新抬起头:

“毕竟常教授虽然成果多而且涉猎范围广,但是能公开大书特书的,反而还是这次。”

“而且,后年可就又要开国际数学家大会了,咱们京城本来就在召开地点的候选项里面,再经过这次的事情,那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这菲奖恐怕也……”

他没把话说的太直白。

但也足够了。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地点是全世界各大城市轮班的。

佩雷尔曼所在的莫斯科早在1966年就已经开过了,不会被纳入候选项里面。

这么一来,京城相比于另外三个竞争对手——马德里、班加罗尔和汉城,显然都有巨大优势。

而另一方面,常浩南和佩雷尔曼的菲奖也几乎无可争议。

从现在到2002年还有两年,时间方面的缓冲也足够。

所以……

极大概率的情况是,第一次在华夏土地上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就会给一名华夏本土学者颁发菲尔兹奖。

这绝对是影响力爆炸的事情。

也是对于数学物理学部的巨大利好——

菲尔兹奖诶。

盖章了好吧!

这还不算我们的人?

“袁教授,这你可要想好。”

杨玏并没有马上回答袁相垭的问题,而是露出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看向后者:

“不管常教授进哪个学部,绝对都是要插队的。”

“所以他要是过来,那你可就要再往后排一排了……”

最近一些年,袁相垭在晋院士这件事上,还是付出了不少功夫的。

无论学术上还是人脉上。

为此还跟几名条件类似的候选者闹出过一些矛盾。

这事大家虽然不会明说,但肯定都看在眼里。

更何况是作为院长的杨玏了。

“……”

突然被问到如此直白的问题,袁相垭一时间也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

大概半分钟之后,才总算组织好语言:

“我今年才40,还算……”

他本来想说自己还算年轻,等得起,不差个三年五年的。

但转念一想好像常浩南更离谱,哪怕按照2003年算也才28……

所以只好跳过了这一段:

“不管怎么说,如果常教授能到咱们学部,对于华夏数学界的每个人来说,包括我,也包括那几个人在内都是大好事。”

“这点利害关系,我还是分得清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