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玄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168章 涡扇20的发动机短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8章 涡扇20的发动机短舱

毫无悬念地,这场从中间就开始跑偏的博士论文答辩完全脱离了预设时间表,一直持续到中午才在众人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实际上,如果不是常浩南中间强行掰回正题,那恐怕能一直讨论到太阳落山。

不过,这一个上午的时间也没有浪费。

杨亮本人的研究当然还停留在相当初级的阶段,但给常浩南带来的启发却是相当宝贵的。

如果不是通过周书万了解到,对方已经在在金城航空航天大学谋到了一个不错的教职,他甚至一度动过挖墙角的心思——

三坐标测量技术尽管诞生于飞机装配行业的需求,但其实在所有复杂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都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比如航空发动机。

而且由于航发的物理尺寸和重量都相对较小,因此对工业机器人、激光跟踪仪、数字照相测量系统等硬件设备的要求也相应没有那么苛刻。

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一般原理……

好吧,这些都是借口。

其实就是未来预期的航发产能有点高,而且很可能出现多种子型号混线生产的情况,所以他想要尽快扩产……

结束视频会议之后,常浩南也没有闲着,而是迅速取出一个本子,准备把刚才随手记录下来的内容给整理出来。

不过,他这边刚刚开始动笔,就听到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就从办公室外的走廊里传了过来。

几秒钟后,张振华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外。

常浩南稍稍抬起眼皮,朝门口的方向瞄了一眼。

却并没有停下手上写字的动作:

“老张,干嘛这么急匆匆的?”

张振华作为如今镐发集团的堂堂二把手,AE1500\/涡扇20项目的副总设计师之一,自然有权限找常浩南面谈。

但大家工作都很忙,平时沟通一般还是以打电话为主。

很少这样直接上门。

门外的张振华稍微平复了一下呼吸:

“常总,南郑方面已经把适配运9运输机的发动机吊舱转运到我们这边了!”

突如其来的消息,总算让常浩南手上的动作顿住了。

他放下钢笔,抬头看向对方:

“已经送到了?”

张振华点头:

“按照您之前的指示,让物流运输团队直接送进了二号测试车间,技术团队正在进行验收检查,当然最后还需要您签字……”

这下子,常浩南可再也坐不住了。

虽然涡扇20名义上使用了涡扇10的核心机,但因为在进入燃烧室之前的静子叶片上设计了一套用于提高热效率的间冷装置,所以整个高压压气机的设计其实和涡扇10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别。

更不用说如此大尺寸的钛合金空心风扇叶片,也是第一次在华夏设计生产的航发上面使用。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完成部件级装配的风扇、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四个部分已经分别进行了各自的启动和基础性能测试。

其中两个热端部件跟涡扇10上面的差别不大,所以目前已经进入了可靠性和寿命验证阶段。

但对于风扇和压气机来说,还需要把二者结合并安装到发动机短舱里面,进一步验证整个升压组合体在接近实际情况下的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他只犹豫了不到半秒钟:

“走,去车间看看……”

……

航发属于一架飞机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交付发动机短舱这种事情,自然也是由运9的总设计师梁绍修亲自执行——

实际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本来就待在镐京。

尽管位于南郑的秦飞集团乘着最近几年的东风,在特种机和运输机领域很是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这似乎并没有改善其在航空工业序列中的地位。

反而让上级更早下定了把秦飞和镐飞重新合二为一的决心。

而身兼两边职务的梁绍修,似乎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此事的直接推动者。

“老梁。”

常浩南刚一进门,就看到了正在平板托架附近,指挥着技术人员进行转运的梁绍修。

不过几乎在下一个瞬间,他的目光就被半空中那台通体淡黄色的发动机短舱吸引住了。

尽管AE1500\/涡扇20只是一种推力14吨级别的“普通”大涵道比发动机,但毕竟是常浩南瞄准2010年后未来市场所开发的产品,在设计上相当具有前瞻性。

简单来说,就是越级搭配了一个直径两米级别的超大号风扇。

这也使得运9的发动机短舱成为了华夏航空工业史上生产过的、尺寸最大的同类型产品。

而且,相比于采用传统上下对称设计的c808和c909,运9的另外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其短舱唇口前缘平面与进气道轴线并不垂直,而是形成了一个交错交。

这一设计使得短舱上唇口向前伸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迎面气流向下唇口的实际攻角,并延缓下唇口唇内分离的产生,改善短舱进气道在大攻角时的性能。

不过作为代价,交错角也会导致短舱表面部分区域产生分离区,使得整个进气口区域的流动状态复杂化,对于整个压气机部分的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番例行寒暄过后,常浩南也很快开始指挥进行验收工作。

“整个生产过程还算顺利吧?”

他一边对照着表单上的项目逐一进行核对,一边向梁绍修询问道。

本来这也只能算是个切入话题的起手式。

但后者却犹豫片刻,接着摇了摇头:

“说实话,不太顺利。”

这样的回答,在常浩南这里出现的频率实在不高。

以至于他甚至有些好奇:

“具体来说呢?”

梁绍修回答道:

“其它地方其实都还好,主要就是这个唇口部分。”

他说着用手中对讲机的天线指了指已经被固定在辅助吊架上面的短舱:

“这是个非对称的大尺寸深腔结构,之前我们给c909生产发动机吊舱的时候,都是用分瓣落锤成型然后再进行拼焊的工艺路线。”

“但是运9对于结构重量的限制更大,唇口部分的壁厚也相应更薄,老工艺一方面是成型之后的回弹太大,另一方面在后续固溶-淬火-时效热处理过程中也难以避免要发生变形……”

听到这里,常浩南心中一动:

“所以你们就先对坯料进行固溶处理,然后再进行一体化的整体成型?”

“正是!”

梁绍修点了点头,但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是兴奋还是担忧:

“只不过,这个技术对坯料预拉伸和模具本身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所以现阶段的良品率不高,而且也几乎无法应付更大,尤其是3米以上尺寸工件的生产需求。”

“3米?”

常浩南直接就是一惊,心说你比我还敢寻思,这就开始提前考虑GE90级别发动机的事情了可还行。

但对方却又跟着解释了一句:

“这个尺寸倒不是我们想用……是之前航天科技一院那边来镐京交流的时候问起来的,说是准备研发采用低温推进剂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所以要对211厂那边进行一次整体工艺升级……”

“新火箭还是3米直径?”

常浩南倒是来了些兴趣。

之前他就听国家航天局那边的同志说过,已经把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发提上了日程表。

但毕竟是另一个系统的事情,所以后来也就没再细问过。

没想到一年多时间过去,竟然都已经完成论证阶段,开始着手实施了。

“准确来说,是3.35米。”

见到常浩南如此好奇,加上这会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梁绍修直接就是一个知无不言:

“那边预研时候的名字都叫长征二号F\/h,所以我估计尺寸和用途都和现在的长2F有一定重叠……”

前者其实还想再问点什么,但这个时候发动机吊舱已经完成了吊装和固定,只等着进行下一步任务了。

因此,他只好先把好奇心放到一边,拿起对讲机上前两步:

“压气机和风扇,准备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