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主“敬”法
“敬”是儒家十分重要的修己体仁工夫。“修己以敬”、“居敬”,是很多儒家往圣先贤力推力荐并躬身力行的工夫。
“敬之一字可通神”,“敬”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呢?
“敬”,即是将心中所信仰之真理以及此真理的载体、象征等,于自己的心中高高举起,敬仰之,敬畏之,以其精神为生命之标杆,“见贤思齐”,从而借助这样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命不断升华,不断向信仰的目标靠近。
但这还不是“敬”更深层的秘密。更深层的秘密则在于——
“敬”是以心为本体,以“敬”为方法,让自己的心始终处于“敬”之状态的一种实修训练。“敬”之中同时有“止”,有“静”,有“虚”,有“定”。
“止”,即是停下感官对外在事物的追逐,而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心之内。
“静”,即是将注意力收回到内心之后,让心本身静下来,让纷飞的妄想静下来,让心中的各种思虑、分别、妄动静下来。让心处于一种非常宁静的状态。
“虚”,是指当心静下来后,慢慢地解除自己对身心内外一切“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即“虚己”——对自己的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情感等,悉皆“虚”去。
“定”,当心进入高度的虚静状态后,一直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
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敬”是要一直都在的。它既是目标,也是方法。
“敬”是一种强有力的、内源性的、可以高度统一身心的力量。
因此,如果“止”不住、“静”不下来、“虚”不了、“定”不住,那就用“敬”,甚至可以使用很多的“敬”之“加法”,比如设立专门的“敬室”以修敬。在“敬室”中悬挂圣贤的图像,摆放圣贤书籍,供奉、燃香、顶礼、礼拜等,皆可作为“加法”而修。这时,只要真诚地修行,自然就能“止”,就能“静”,就能“虚”,就能“定”。
当能够静下来后,就可以端身静坐,澄心默观。这时,在“敬”的主导下,修行“虚”和“定”就比较容易了。
这其中,非常微妙的是,随着“敬”的工夫的增进,“敬”会从外到内逐渐深化。开始的时候“敬”的对象好像是外在的,比如往圣先贤,仁的精神,但随着“敬”的增进,敬的对象即逐渐内化,同时逐渐深化,而这个过程,正是修行者通过“敬”修转化身心的过程——逐渐地使自己的身心与敬仰的对象、敬仰的精神,深深地合一,融为一体,化为一体。这就是“敬”之功夫的真正秘密!
可以这样说,“敬”的修行,就是一步步“虚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步步“道充”的过程。即让道的精神和智慧逐渐在自己的生命中充实、充盈、充满。
因此,在“敬”修的过程中,有很多修行者常常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道”的距离越来越近,对“道”的体验和感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充盈。这使得修行者对于自己的修行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定,因此就会进一步促进“敬”修。当这种“敬”修突破某个临界点后,敬修的对象感突然消失了,而自己的生命成了“敬”本身——同时也是“敬”之对象本身。此时,内心豁然一片光明,瞬间明白了什么是往圣先贤之心——此心与古圣无异也。
即使修到这样的地步,也仍需继续修“敬”。这时“敬”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借助“敬”的修行,不仅可以安住此心,还可以更深地得到此心源源不断的生机力、智慧力、感通力,从而使智慧不断增长,并在生活中生起无穷妙用。
因此,越是“居敬不已”,越是道妙无穷。
那么如何将“敬”之工夫用于安住于超级视角之训练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超级视角”代表的是一种生命本体性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本体与儒家“仁”的本体,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本体,而是同一个生命本体。只是因为视角的不同,所以各有其不同的着眼点。儒家着眼于“仁”,而视角学则着眼于“超级视角”,所以虽有其不同的分野。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逆向归于本体的修行方法却有着共通性,所以可以化而用之。
其次,“敬”修之法以“敬”统领一切修行之法,如止、定、静、虚等,“敬”一直是核心,敬仰,敬畏,敬心、敬闻、敬思、敬修、敬信、敬受、敬奉、敬行、敬止、敬定、敬观等等。因此,在安住超级视角训练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种“敬心”和“心敬”,包括对自己所见到超级视角的谦敬,对天地大道的谦敬,对老师的谦敬,对同修道友的谦敬,对所有生命的谦敬等等。
第三,“敬”意味着始终把“所修”放在自己内心的高处,而把自己放在低处。“所修”就像太阳一样,高挂在自己心灵的天空里,时时照耀着自己,让自己时时沐浴在太阳的光明里。同时在心里不要有二元分别心——不要把太阳视为自己生命之外的东西,而是在自己的生命之内,与自己本为一体,本自一体。所以,在自己的生命中见到了超级视角之后,就可以一直以“敬心”待之,这种“敬”不是“敬而远之”,而是“敬而奉行”。把主宰自己的生命的“心”交给超级视角,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融入其中。这时,对超级视角的安住本身就是“敬”,“敬”
“敬”就是安住于超级视角——对一切了了分明,同时有落落清净,了无挂碍。保持对这一状态的安住,即是“敬”,即是“敬止”,即是“敬定”,即是“虚己而居敬”。
当以一种“敬”的状态去安住超级视角时,你会发现这种安住会变得更容易,更稳定。没有“敬”的时候,就容易散乱,容易离开安住的状态,而有了“敬”,就有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敬”的状态中,有止的力量,有静的力量,有定的力量,还有“虚己”的力量,还有宁静而清明的观照的力量。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特别推荐给大家。
“敬”修法是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儒家圣贤们均非常重视的方法,这也从客观上说明了此法的有效性。另外,即使修行者主修的不是儒家之道,或者也不是超级视角,但“敬”修法仍然值得所有的修行者将其融入自己的修行方法中。
雪漠老师的书中在阐述如何保任真心的时候,讲到了一种非常好的保任方法——空空又荡荡、明明而朗朗、祈请且聆听,警觉而宽坦。这里的“祈请”即是一种“敬”,不过比“敬”更进了一步,不仅有敬信、有敬仰、有敬畏,而且还有一种建立连接、建立联系、建立沟通的意义在其中。这同样说明,“敬”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敬”,又如何能进一步建立连接呢。
要深入体会“敬”的力量和对修行的意义,只有自己躬身践行才可以,而且是以无伪的真诚去实践,将“敬”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中,融入到自己的修持训练中,时时敬,处处敬,一边力行“敬”修,一边静静地体会“敬”的状态,慢慢地就会品味到其中的妙处。就像上一节说的,越是“居敬不已”,越是道妙无穷。
当一直坚持“敬”修的时候,对于超级视角的安住和融入就会越来越深入,乃至渐渐完全融为一体。当在生活和工作仍然始终坚持“敬”修,不离于“敬”的时候,由于内在智慧和力量的充盈,自然会延展到生活之中,待人接物依然不离于“敬”,不离于“敬”,则超级视角的智慧自在其中,自然能够随缘生起妙用。
所以,“敬”修是可以贯穿一切时、一切处的修行方法,包括在【认知视角】训练阶段,如果从一开始就有“敬”在其中,那么发现和认知超级视角也会更块一些。
从对“敬”修方法的剖析就可以看出,某种独特的视角的确会有其非常独特的“视界”和“世界”,同时也有其独特的效用,如果不深入地走进去,则很难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探讨的主题是视角学实践训练方法,却从各种传统智慧训练方法中发掘“他山之玉”的原因——通过对传统智慧训练方法的深入剖析,解读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智慧和奥秘,从而将这种智慧发掘出来,为当代人所用,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视角学训练的方法。对于视角来说,一切方法皆是视角,一切视角皆是视角学可用之视角,只要适用、有效、有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