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道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的借鉴与化用
儒家之核心,仁也。道家之核心,道也。道家心性智慧训练的核心目标皆围绕着“道”进行,求道、问道、闻道、明道、修道、悟道、见道、合道、证道、成道、传道,一切皆不离“道”也。
在道家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中,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世界的本体,也是生命的本体。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当人与道合一之后,人即融入了天地宇宙,成为了道的载体、道的生命、道的示现。
在生命视角学中,则直接以生命宇宙观为世界观和生命观,生命宇宙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割裂的整体。生命宇宙之本体——超级视角,即是这个统一的、不可割裂的整体的唯一终极本体。此本体,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但本自具足无上智慧、无穷妙用。此本体,本无名字,仅仅以视角学之视角而假名曰超级视角。
以哲学思想而言,道家之核心范畴——“道”,在生命视角学中与之相对应的范畴即为超级视角。正是因为如此,道家心性智慧训练的诸多方法,对于视角学智慧训练,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皆可学习之、借鉴之、化用之。
道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在《道德经》、《庄子》以及各种丹道经典中,皆有非常丰富的体现,这里仅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解析。
A、有欲观徼,无欲观妙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中提到的一种心性智慧训练方法。
欲,代表欲望、情感、情绪、思想、念头等发生在内心的各种各样的现象。
徼,即边界、边际,同时也引申为征兆、迹象、痕迹等。
有欲观徼:即当内心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发生的时候,这时要重点观察这些现象生灭变化的边界、边际、痕迹、迹象等。
具体而言,就是观察这些现象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如何变化,如何消失。注意,只是静静地观察,而不介入,不干扰,不评判。
一般来说,刚开始进行静坐观心的时候,会发现内心总是妄念纷飞,怎么停也停不住。这就是【有欲观徼】的阶段。
当这个阶段的训练进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定力和观照力的不断深化,内心的念头就会越来越少,有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无念的状态。
这时就要注意,不要仅仅停留在【无念】的状态,而要继续深入一步:【无欲观妙】。
即在【无念】的状态下深入地【观照无念】,静静地、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妙】【玄妙】。
这种【妙】是什么呢?【妙不可言】。即不可用语言、定义去【固化】这种【妙】,因为一旦【固化】,就不是【妙】了。
所以,这时需要放下所有的理论、概念、名相,而是以自己当下无念而清明的心,去深入地观照自己当下无念而清明的心,去深入地体会蕴藏在其中的【妙】处。
如果要细说这种【妙】,那么整个《道德经》的内容都是在讲这个【妙】。但即使是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就告诉人们说:道可道,非常道。不管是什么样的说法,一旦被说出来,就已经远离了【妙】的本真。
对于视角学的实践训练而言,“有欲观徼”相当于【观世界】【观视界】【观视角】【观心】,“无欲观妙”则相当于【观照超级视角】。
在见到超级视角后的【训练视角】阶段,则可以综合运用【有欲观徼】和【无欲观妙】。【有欲观徼】相当于在生活中的灵活地运用超级视角的智慧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无欲观妙】则相当于不断深化对超级视角的体悟,使其奥妙无穷的智慧越来越畅达地呈现在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