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海洋家中做客以后,李天昊作为回礼送给张海洋一篓玉泉露,张海洋高兴极了,试喝以后感觉醇和香甜,于是分送给父亲和岳父。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张海洋,把弟弟妹妹们和村里一帮人介绍到养殖场工作,双岭养殖公司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让他们以后有了保障。
张各庄村东面与养殖场一河之隔,这条河发源于长丰县苍山,因为流径曲折连绵,似仙女起舞,故名“仙女河”。
仙女河的水四季如歌,伴着和风,万般风情。一缕清风在小河边散步,吹醒了路边的野草,颗颗露珠在辰光里散发着光。仙女河披上了翡翠般的外衣,河水像一面镜子,倒映着流云鹤影。
小河边的砾石有着自己独有的形状。有的像月牙,只是少了明月的清辉;有的像珍珠,颗颗饱满圆润,皎洁里透着明媚。这条小河,远看是那样绿,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近看是那样清,清得可以看见河底。
小河蜿蜒,如一条横卧的银蛇。路也顺着河道蜿蜒,伸向了远处。沿着那曲折的小道,两岸青山高耸,一栋栋民宿点缀其间。
放眼望去,静谧的河岸,民居与河水相映成辉。河水湍急激出道道水花,如纷飞的落英,水花未曾纷飞远去,就在那咫尺外零碎,坠落,泛出道道涟漪。
这里山峦起伏,河汊纵横。仙侠山在雾霭中如一个羞答答的美少女。很多人慕名而来,领略她的绰约风姿与迷人色彩。在仙女洞口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河水汩汩长流不息。水绕山脉不知来去,永不枯竭,也不会暴涨。每当夏日,便有一股股冷风寒气从洞中窜出,坐在洞口消夏乘凉,让人神清气爽。山下骄阳似火,洞口却凉风习习,快意无比。
仙女河宛如一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苍莽群山之中。一阵阵清爽的微风拂来,河面泛起层层的涟漪,石堤上的垂柳也婆娑起舞。细长的柳条划过河面,把河水也染成了绿色,仿佛一河翡翠在向西南奔流。
仙女河边,一排排农家院映入眼眸。小院旁边,流水淙淙,天音不绝;飞瀑流溪,连绵不断,一泻千仞。人与小河和谐相处,田园如画,村民听鸟鸣而起,枕河而眠,闲适自得。
这么美的小河,汛期却阻断河东西的农业生产,因为是清湖镇和青山镇的界河,所以至今通行的还是上个世纪修建的漫水桥。
漫水桥是建在河流上面简易的普通桥,水位稍稍上涨,就能从桥面上漫过,在次要的公路上,跨越常水位与洪水位高差较大而且不通航的河流,同时洪水时间较短,交通允许暂时中断的条件下,桥梁标高可按常水位设计,洪水时允许水流从桥面漫过。
漫水桥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以传统石板架桥方式,作出的一种适应山区溪流交通的选择。山区集雨面积广的溪流,晴天与雨时的水位悬殊,枯水期与洪水期水况不等。低矮的漫水桥矮石柱竖流,石板平铺,近贴水面,上方有护条,下方有斜柱保护坚固桥身,如“百脚虫”过溪,因而有的当地村民称为“蜈蚣桥“。一旦发大水,水可从桥面漫过,它的名称就得之于此。
桥身藏在水流中化解了大水的部分冲击力,避免了山洪带来的树木杂草淤阻的危险,而其造价比桥梁种类中其他“高个子”要便宜得多,可以时毁时建。这个漫水桥为了让洪水顺利通过,特地设计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凹形,避免给桥梁本身造成大的破坏。
看着“仙女”身上的这条“蜈蚣”,李天昊心中不是滋味,他向方天喜咨询,能不能在这条仙女河上建桥。
“方副县长,个人能在村河道上建桥吗?”李天昊问方天喜。
方天喜说:“不可以。建设河道上的桥梁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例如水流、水位、洪水等,如果私人随意在河道上建桥,可能会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水流造成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如果需要在河道上建桥,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许可,确保建设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对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
河道是国家所有的公共资源,私人没有权利在上面建造任何建筑物,包括桥梁。此外,河道是水流通道,私人建桥可能会影响水流,引发洪涝灾害等问题,对环境造成破坏。如需要在河道上建桥,需要申请相关部门的批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进行建设。”
“我要在仙女河上建桥,需要什么手续?”李天昊又问。
“要有规划许可证,建议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建桥阶除了要办这些放松证外,还要到河道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是否符合泄洪的规定。所有这些手续分别是到国土、规划、河道防汛管理部门办理。需要自己写申请报告,经村镇巿河道管理层批准方可建桥。首先需要向当地政府申请土地使用权,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如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等。然后需要向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如建设方案审查、环保评估等。”方天喜说。
“方副县长,能不能让工作人员帮助办理手续?”李天昊再问。
“可以。”方天喜说。
建桥的手续批下来,董各庄村支书董淑翠高兴地说:“李工,您投资为我们修桥,要人有人,要物有物,我们绝不藏私。”
“董书记,谢谢你,引桥工程部分施工可能会占用倒村民们的地堆放工料,请你做好村民们的协调工作。”李天昊说。
“不管占用谁家的地,村民们都会极力支持的,你尽管放心施工,我相信我们村的人都有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觉悟。”董淑翠说。
在乡民的大力支持下,仙女河上的“董各庄村大桥”提前竣工。此桥全长252米,桥宽23.5米,主跨距离水面净高度19米,能够通行百年不遇的洪峰。
董各庄大桥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表,村村通路也与大桥对接,自此以后,两镇之间交通不受汛期制约,使车辆行驶不再受控,可以全天候通行。
为大桥题字的董其昌曾任枝江地高官,离休后的董老对饲料养殖公司给予肯定,对养殖场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李天昊受益匪浅。
董淑翠夫妇请李天昊吃饭,李天昊如约赶至桥头董淑翠的家中,同行的李美凤看见老同学董淑翠异常兴奋,二人不由久别话重逢,聊起来没有完。
烈士遗女董淑翠父亲董建国牺牲在西南边陲,毕业后的董淑翠陪着爷爷董其昌会故乡定居,并经过选举成为新一任村支书。
董其昌倡议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
体制内退休人员返乡定居:一方面可以支持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做村庄建设智囊员,但也要避免官老爷姿态,祸害乡村;另一方面,这些退休人员,回乡定居养老,更能盘活“闲置宅基地”,更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前提条件只能“租赁”,有偿租用农民的“闲置宅基地”或者与农民合作建房,现行政策不允许私自买卖宅基地。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修改《土地法》,释放更多积极信号,才是大家有所期待的。
这样一来,另一股返乡力量在政策推动之下,将要下沉乡村了,这样给有条件的农村带来发展机遇。意味着,乡村田园康养市场迎来一波红利,关键看能不能抓住,利用好政策推动了,谋求发展空间了。尤其,高知、高干、高收入“三高”退休老年群体,一旦返乡定居,既能导入人流量,也能带来真金白银,因为他们有固定退休金,所以还能带动原住民增收,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的田园康养新场景,有利于提升县域内康养氛围之浓厚。
目前,农村人口所占的建设用地(即宅基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三倍多,这造成了很大的土地资源浪费。利用好“闲置宅基地”,乡村田园康养类村庄,会是下一个引暴(利)点,关键在于养老品质及配套设施建,完善“养老+”,构建养老服务链条,打造更多落地的乐居福地田园。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人流量下沉乡村,增进城乡经济联系,更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四辈人同住一个院子,院子比一般人家的大,这个院子结构很特殊,靠在河边的房子,推门就能看见新建的大桥,是在多位宅基地上翻盖的房子。
街门位于巽位,符合“坎宅巽门”的布局,正大门不在房屋中轴对称线位上,大门开门开在在山势地形流水的上首方,这样安全、方便,出门不走下坡路,向实不向空(坑洼)。门的安放,无论如何合罗盘风水理气,如果进出不方便,就是空亡。什么叫空亡,无用就是真空。这就是某些家庭,正门不走走邪门的原因。大院雨水放水口在山势地形的上方放水,整座房屋只有一个放水口,不放散水和野水。
阳宅放水何字吉有“三元拨水入零堂的放水法”有“长生库墓放水法”,意在水为财,财要要归库。有“九星凶位放水法”,意在留住吉利,流去凶险。李天昊更心赏的是雨水绕屋流注,逆水一滴值千斤的”逆水放水法“。比较容易掌握,水要归渠,反对放野水,散水,溜水。所谓逆水放法,其实就是周围山势地形流水的上首方放水,使雨水绕屋流转,似有涓涓顾盼回首之感,然后放出,再绕屋流出,使雨在家中屋前回流转动。
董淑翠家的房子是七开间,董老夫妇住东院,东院有两间正屋,正屋比中院房子略靠后,中院的房子又比西院略靠后,房子错落有致。
大院前有庭院后有花园,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东西跨度27米,南北进深约45米,后院还有一栋古香古色的木楼。
李天昊参观完这个大院,然后在西院吃饭,问董其昌:“董老,后院的木楼可是晚晴建筑?”
“小李,好眼力,那是我祖父母的旧房,老祖宗是晚晴的举人,使木楼是我们这一块唯一现存的砖木结构房屋,作为念想故而保留置,屈指算来已经有百年历史。”董其昌说。
“我是搞设计的,能不能拍照留取资料?”李天昊又问。
“行,但是不能公开展示里面拍到的东西。”董其昌说。
“我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李天昊说。
在之后两周多的时间,李天昊对木楼绘图和拍照,取得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这栋木楼基础是条形石堆砌而成,地基高出院地面七尺,全楼都是纯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无论大小接口,均为榫铆套之。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楼高3层,13.5米,三檐十字歇山顶,黑色玻璃瓦剪边,布瓦覆顶,楼体呈四角形,有三间宽敞的木屋相连,二层设平座,四面通彻;一层矗立十六根精雕细刻的木柱,其中四根精雕细刻的通天木柱的难得的铁力木木柱。
整个木楼建筑由大小三千六百个木件构成,重180吨,顶部有黑琉璃部件,底层顶部饰有八卦形如意斗拱藻井、木楼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结构严谨,美观大方,是保存完好的木建筑。室内楼上楼下地面全部铺设一尺七的“金砖”,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都是皇家的专用品,木楼室内共铺设金砖450块,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
金砖又称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的大方砖,这里说到的尺是古代单位里的尺,相当于现代的311毫米。
金砖制作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bJ通州。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当年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半年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个半月,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六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金砖”的制作需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几道工序,听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复杂,但其实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还包含了好多道极小工序,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砖”的制作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第一步是取土。取土之前先要选土,那些有经验的师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可以磨成粉末。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将长达八九个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把备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制成砖坯。普通的金砖,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块即可。比较复杂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花砖,比如有的砖上需要绘制图案,为了让烧制出来的图案生动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时对图案的刻画把握得恰到好处。
第三步是烧制。坯入窑后,点燃窑火的过程复杂之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燃料的燃烧,在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这些浇向窑里的水,得由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第四步是出窑。出窑的日子,小小的窑腹里灰尘弥漫,异常呛人。在出窑之前,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四五天,但是窑中温度仍然很高,长时间烧制过的“金砖”更是炙热难当。一块块又烫又重的“金砖”,在工人们手里飞快地传递着。
第五步是打磨。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金砖”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里进行,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金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不过,遗憾的是,让“金砖”变得像镜面一样的打磨技术,如今已失传。
最后一步是泡油。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至此,从泥土到金砖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已经是一年多,而每座窑一次能够生产的金砖,至多不超过七千块,其中还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废品。
在铺设金砖时,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然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和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金砖。
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金砖是由苏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叫做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