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父亲的崮时代 > 第102章 谁是真的琅琊王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琅琊王氏祖籍琅琊,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四孝“卧冰求鲤”的王祥,世代为官的王导祖先,都在古琅琊出生,也就是现在的沂蒙市。军工三线搬迁出山的落地之处。

安家母亲姓王,沂蒙古称琅琊,王氏是大姓,在沂蒙,常常以王家来命名一个村,比如王庄,王家庄子……无从考证,安家母亲那几个村的王家,是从哪里迁移而来,总之那几个村子紧靠国道而居,出的最大干部是一位南下的副师级军人,花白头发,沉默寡言,穿一身整洁的灰色中山装,没事就整理院里的花草。困难时期,老干部家孩子多,大城市生存,孩子吃不饱饭,加上政策问题,举家回来住过几年。他们把临时过渡的家,安在了国道的东侧山脚下,向阳的山坡上。

一家人跟村里接触少,不怎么来往。

他家大闺女跟安家三姨是小学同学,安家跟三姨去她家里玩耍,只记得庭院干净。院子里养了一大棵月季花,玫瑰色,花朵大,在庭院里恣意的开着,迎风摇曳。

如惊鸿一瞥,等人家落实了政策,举家又迁回了大城市。

另一个干部,就是安家母亲的堂叔,企业的处级领导,民生伯伯。民生伯伯从北京武警部队转业,同样低调,沉默寡言,有定力有谋略。

民生伯伯父亲去世早,在王家村不属于大户,但是人家重视教育,民生伯伯读书读到初中,他的妹妹读到高中,后来嫁给落实政策的老师,去了潍坊。民生伯伯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嫁到了别的村,丈夫也是老师),都是老实人,在村里本分朴实,从不惹事。他们家在村里辈分大。他们的母亲个子不高,大襟衣服总是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瓜子脸,一双黑溜溜的眼睛,转动起来,好像会说话。老太太话不多,很精明。走路虽是小脚,但速度不慢。说话时,会露出微笑,但属于心中有数的老太太。

安家母亲那一支王,因为安家五个舅舅,在村里属于人丁兴旺的家族,一般家庭也就两三个儿子。安家五个舅舅,大舅和二舅个子都高,尤其是最小的舅舅。年轻时跟马晓伟长得像,玉树临风。五舅跟五妗子哥哥是好朋友,去她家玩时,五妗子一见钟情,迷上了他。死活要嫁给他。当时姥姥给五舅介绍了一位个子高高,不太说话的女子,还去过安家三线厂的家。无奈,五舅跟五妗子两情相悦,姥姥拗不过五舅,还是让年轻人修成了正果。

姥姥姥爷把堂屋让给两个年轻人结婚,姥姥姥爷搬到二姨三姨姑娘时居住的东屋。就是那个养过蚕的房间。姥爷村里下来后,有时候喝闷酒,把胃喝坏了。夜里会疼的难受,安家小学放假回去跟姥姥同住,会听到姥爷在隔壁那个房间床上,疼的“哎吆哎呦”,有时候实在疼的厉害了,还会骂人。姥爷一直脾气不太好,姥姥不说话,只是无奈叹气。

安家小,也不太懂,如果有现在的医疗条件,也许姥爷能减轻痛苦,活的更长一些。听说,姥爷是一个清晨,上厕所的时候,脑溢血,摔倒在院里了。那个院子的樱桃树和杏树,都是姥爷种的。五妗子早上起床,一打开堂屋的门,突然发现的……

要强了一辈子的姥爷,离开的时候,也没有打扰家里任何人。巧合的是,安家的父亲,也是因为上厕所。做完支架手术,需要静养,经不起折腾。父亲做了支架手术,因为一辈子没得过病,以为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没有想到,上厕所,能一命呜呼啊。也许命该如此。姥爷最喜欢的大女婿,安家的父亲,与岳父去世的方式一样。

三舅在兵团组建了一个车队,三舅豪爽,朋友一起喝酒,他从不拒绝,把肝喝坏了。不到四十岁,就离开了。姥爷家五个儿子,三舅是最有水平和能力的,可惜英年早逝。

人这辈子,真的很难说。三舅特别大方,过年过节去安家三线厂看望姐姐姐夫,会拿一箱啤酒。安家想,我们家什么时候能这样啊!三舅属于那时候就发家致富的人才,跑运输。就想要个儿子,只是天不从愿,给了三个特别漂亮的女儿,真是天妒英才。

听说三舅的二女儿诺诺嫁给了青岛一家跑运输的,诺诺生了个儿子。如果三舅在天有知,释然了。安家不止一次,祈祷三舅在天之灵。

安家母亲,最近总思念父亲,前一段“三阳”了,大病初愈后,反而觉得生无可恋。安家觉得,母亲平时照顾小孙女,小孙女一开学,她一个人,很孤单。嘴上说,你弟弟在这里,弄得屋里不干净,其实,心里还是希望有人陪伴的。

“三线厂时候,虽然日子过得苦,人都有奔头!”

“老太太不知怎么了?“娘的,我们的工资又不知怎么少了三十块钱!被哪个当官的克扣了!”老太太开始发牢骚。

“妈,您要知足常乐!”不要坐老落后!”

老落后,是父亲在世时,调侃母亲的玩笑话,母亲不入党,一直是群众,属于什么话都敢说的人,被厂里老同志称为“大辣椒”。

看来,安家母亲这格局,不是真的琅琊王氏后代,视野太窄。就看到自己眼前一亩三分地。不过,安家母亲又补说,“感谢共产党,能给我们老同志发退休金!”

安家哭笑不得,母亲看来政治觉悟高,只是看不惯现在有些风气,发发牢骚。

“老太太,做好自己!三线厂搬出大山,退休金能从劳动局发放,知足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咱们多向前看!”

搬出大山的“三线厂”工人的认知,简单又朴素,工人阶级非常朴实,谁对他们好,他们拥护谁。安家突然觉得,市场计划经济时期,他们面临转型没有埋怨国家,政治觉悟高。

相反现在一切好起来,开始“站着说话不腰疼了”!难道,当时的冲击是对的?他们不觉得那是冲激。如果父亲在世,他能纠偏母亲的看法。毕竟,父亲眼界更开阔一些。

不搬出大山,子孙后代怎么办?吃什么喝什么?安家觉得,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认知,后来人如何评判,也在于他们当下的看法和想法而已。历史还是有公正的评判,又怎么会说变就变。

安家开始不再替母亲那代人觉得惋惜了。工人阶级的立场坚定,看来,不是一下子能摧垮的。

说来话长,在沂蒙,还真有琅琊王氏的后代。人家那个王家格局大,先是父亲开医院,治病救人;儿子做医疗公司,生产保健品,又进军大健康,做养生康复。

敢想敢做的琅琊王氏后代,百善孝为先,率先成立了孔子学院,听说,前一段还进军生命医学,在大学里成立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招收博士后。

人与人的差距在于认知。

人与人的差距,慢慢的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