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刘备的日常 > 第175章 绿洲熔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它乾城。

雪过初晴。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衣的工匠们,正加紧扫除塔吊上的积雪,继续督造重楼。

它乾城原先就建有足够三千户别部鲜卑所需的宅院。在原有基础上改建,自然事半功倍。进度很快。再说,落户它乾的别部鲜卑,多是孑然一身。便是赎娶了外域女奴,也不过夫妻二人。想要开枝散叶,最快也是明年的事。

偌大的宅院,只有夫妻二人。实在是有够空旷。有一栋重楼居住足矣。余下楼宇可徐徐再建不迟。

刘备现在着力改造的,乃是班定远在城中各处圈建的粮仓、大马厩、草料场、牢营、兵营、武库,诸如此类。

先足够已在途中的十万奴隶定居,再分批建造足够一万户所需的宅院。

它乾城东西长三里半,南北宽二里。除去厚厚的城墙、军事设施,还有各种长史府的附属建筑等。只够容纳约四千户。

想要足够容纳一万户居民。必须扩建。

刘备已命人看过,南北皆要扩建。按照工匠们的设想,扩建后的它乾城,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五里,可容纳一万六千户。二十余万口。

问题是,是否要将十万余口,皆囤在它乾。

按照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典理论。最好分别屯驻在伊吾、高昌、柳中、乌垒、渠犁、桢中、它乾,七城。

高昌壁的不断扩建,得益于历代戊己校尉的屯守。从一个三五百人驻守的军事壁垒,日益繁荣兴盛。经三百余年的发展,到东晋咸和年间时,已改置为郡治。足见一斑。

便是时下,规模亦相当可观。只需稍加打理,便可得一座横竖三里的坚城。

出金关后,便是宜禾都尉屯守的伊吾“昆仑障”。时下城内面积也相当可观。诸如乌垒、渠犁、桢中,规模更大。

乌垒城,本属轮台国,乃国中第二大城。太初三年(前102年)李广利二征大宛,途经此处。因轮台闭城锁国,拒不接济汉军,便一怒之下灭国焚城。从此轮台国不复存在。直到轮台被攻灭三十年后的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汉庭才允许当日屠城后所剩轮台余民,重新在都护府周边,建立“乌垒国”。只是此时的乌垒,人口已缩减至一千余人。完全没有威胁。

太初四年,为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汉庭在轮台、渠犁,分设使者校尉,率兵屯田。

神爵三年(前59年),汉朝在乌垒城设西域护卫府,郑吉为首任都护。

“使者校尉”直隶朝廷,代表汉庭处理西域事务,兼司屯田。而屯田校尉则上隶于敦煌郡,亦主管屯田。后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的西域都护的全称。即:都护西域使者校尉。

《汉书·西域传》:“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梨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西汉时,都护治所乌垒城,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前汉时都护辖西域三十六国,后增至五十国。都护开幕府(请注意!)。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

都护职在:“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换句话说。前汉时,西域的行政划分,与州平级,设都护。到今汉,西域已降级成郡一级。设长史,隶属于凉州刺史部。

就刘备个人来说,一旦如愿成为西域都护。他便拥有开幕府的权利!

幕府和家臣,部分功能有所重叠。然而比起三百里临乡,五千里西域,更为广阔。足够刘备驰骋。

为全面布控整个西域。刘备也需分别屯田。

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亦不适宜过度开垦。将十万余众全部囤积在龟兹绿洲上。对绿洲的生态压力太过巨大。

于是刘备综合考虑,决定暂缓增筑城池。

而是传令各城守备,整修城郭,修缮宅院,迎接域外移民屯住。

西域地广人稀。一些小国,只有数千乃至数万人口。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太过暴殄天物。按照刘备的设想。西域当有百万之众。方可为坚固外藩,为京畿三辅之屏障。

国学馆和质库的建立。以及各国持续不断的汉化,还有二十万域外新鲜血液的注入,足够搅动西域城邦的原有格局。

从政治体制上说。大汉郡国并行,列侯次减的体制。也非常有利于整合西域诸国。只需把西域五十国,当成诸侯国对待。西域人的身份认同难题,则可迎刃而解。

只需持续汉化。尤其是南北道的几个大国。一旦完成汉化,请求内附为诸侯国。余下小国必然水到渠成。

就目前趋势来看。龟兹国首当其冲。假以时日,便可为第一个西域诸侯国。然后是莎车、疏勒、车师……

刘备只能说。前后两汉,煌煌四百年,打下的基础实在是太好。若不是东汉国祚断绝,汉化戛然而止。西域可早两千年融入天朝怀抱。待西域尽成汉土,再想葱领以西。是不是有些得陇望蜀?

洛阳,殖货里。辅汉将军府。

黄门令左丰正望着堂前几株怒放的寒梅,神态自若的品着杯中香茗。

“少令。”

“主簿。”

作为君侯门下两位流香主簿,贾诩和李儒,今已天下之名。麒麟善识人,每有所出,必有所中。两位主簿,皆匡世之才。接人待物,自有风仪。且主公刘备又信任放权,一个远赴西域,一个近在洛阳,皆才智得舒,如鱼得水。

“多方打点,上下疏通,终不负君侯所托。”左丰开门见山。

“诩代主公深谢。”贾诩这便行礼。

“主簿又何须见外。我与君侯乃生死之交。区区小事,举手之劳,何须挂齿。”左丰笑着伸手扶起。

贾诩这便从身后取出一漆木匣,推到左丰身前:“此物名:贵霜七宝匣。乃主公在西域所得,其中七宝各值千金。七宝凑在一起,更是价值连城。主公千里迢迢,快马送来。嘱咐诩,定要面呈少令。”

“这……”左丰眼中尽是无限欢喜,这便面西遥拜:“奴婢,愧领了。”

贾诩亦同拜。

左丰将七宝匣收入袖中,忽又想到一事:“主簿可知刘御史之事?”

贾诩微微一愣:“诩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