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唐,李世民在大殿之中来回踱步,口中不住的重复着一句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父皇,您怎么了?”李承乾从未见过自家父皇这般魔怔的模样,不由的有些紧张。

“这句诗好啊,好啊!人生自古谁无死?就凭这一句,此人若是生在我大唐,我必重用他!”李世民面色涨红,整个人看起来都嗨了。

李承乾闻言也是面露恍然之色,确实,光凭这一句诗,便能看的出这个文天祥绝对是个义士,只可惜他出生的时代实在是太糟糕了,就算他有心报国,他的国恐怕也很快就要覆灭了。

【随着文天祥兵败被俘,彼时的大宋陆军基本上已全军覆没,残余的大宋军民在张世杰的带领下已悉数退守至南部海岸线的崖山。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眼看元军已经兵临城下,张世杰苦思破敌之策,有幕僚向张世杰送上一个计策。

目前的战况不利于宋军,因此应先抢占海湾出口,确保向西方的撤退路线。

但张世杰却认为还没开打就先考虑逃跑的事容易让士兵们丧失战意,没准会有人在开打前就逃跑,因此他否决了这个建议。

为了彰显抵抗到底的决心,张世杰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效仿当年项羽的破釜沉舟之举。

紧接着张世杰又将下令一千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

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以后。

曹操看到这忍不住啪的拍了一下脑门,原来还有这种对付火攻的办法?他要是早知道,何至于……

【元朝水军见火攻不成,只能暂时封锁海湾,随后,有元军自北面而来,前后包围了宋军,这些元军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

宋军储粮充足,至少能坚持数十日,但由于水源被切断,故而只能靠着每天潮水退潮的时候饮用海水,但海水太咸,士兵喝多了以后便出现了呕吐和腹泻的症状。

然而这还没完,由于宋军已全部集中在舰队之中,元军趁机占领了崖山。

如此一来,宋军被四面合围,彻底成了瓮中之鳖。

张世杰意识到这样下去早晚会被元军拖死,于是他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结果元军击退了宋军的这次突围,并且生擒了张世杰的外甥。

张世杰外甥投降后,元军派他招降张世杰,但三次都被拒绝。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准备发起一次猛攻,元军中有人建议可以用火炮优先开路,但张弘范认为火炮虽然能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但也容易让宋军撤退。

思虑良久,张弘范决定将军队分成四份,在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张弘范自领一军在宋军数里之外,以奏乐为总攻讯号。

首先,北军趁海水涨潮的时机进攻宋军北边,结果失败了。

紧接着元军开始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准备举办宴会,就此松懈。

正午时分,张弘范的水师于正面展开强攻,接着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

各路伏兵背着盾牌匍匐前进,在箭雨的攻击下驶近宋船。

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正式开战,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间被连破七艘战船,宋师大败。

元军趁机一路打到宋军中央。

此时张世杰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千余人带领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

此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逃走的张世杰希望以杨太后(杨淑妃)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以图东山再起。

却不想杨太后在听闻宋帝的死讯后直接投海自尽,张世杰无奈只能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的船只遭遇了一场暴风雨,他最终不幸溺死于平章山下。

崖门海战之后的第二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出现浮尸十几万,惨烈又壮观。

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好生安葬。

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被元军找到,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

元兵将玉玺交给了张弘范,尸体却暂时丢到了一旁。

张弘范确认玉玺是真的,判断那小儿一定是小皇帝赵昺的尸体,派人去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是被百姓们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元军置宴犒军,期间张弘范去拜访牢狱中的文天祥告知他这一惨烈的消息。

张弘范再度劝说文天祥投降,表示他的忠心孝义都已经尽到了,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忽必烈,没准还能得个宰相之位。

然而文天祥却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张弘范算是彻底拿文天祥没招了,最后只能派人护送文天祥回京师。

文天祥在路上试图绝食而死,结果却没死成。

到达燕京以后,忽必烈下令以最高规格的礼遇对待文天祥,但文天祥一直没有表现出半点服软的意思。

当时的忽必烈正在四处寻访优秀的南宋官员为臣子,有人说大宋最优秀的官员只有文天祥,于是忽必烈先是传旨,后来甚至亲自去拜访,但文天祥一直不肯投降。

后来忽必烈眼见文天祥的脾气又臭又硬,实在是没什么办法了,但他又不忍杀死如此义士,便打算释放文天祥。

可这时有人提出文天祥声望太高,在宋人百姓的心中如同神一样。

万一他被释放以后在什么地方振臂一挥,到时候定会有无数百姓争相投靠,那样的话岂不是很糟糕。

后来,江南有人造反,打的便是文天祥的名号,有大臣建议忽必烈要么将文天祥囚禁终生,要么就杀了他。

忽必烈询问文天祥自己的意见,文天祥表示但求一死。

无奈之下,忽必烈下令处死文天祥,但不一会儿的功夫他又后悔了,急忙下诏试图阻止,但文天祥已经遇害。

临刑前,文天祥从容不迫,他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成了。”在向南方跪拜后,他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