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都的一处古色古香的宅院内,张正和徐山河正对坐饮茶,在他们的对面摆放着一块巨大的屏幕,上面播放的正是禄存工作室最新上线的新作品,典籍里的英杰。

“这个陈光还真是有意思,居然选择和百家争鸣在同一天开播,这是在较劲啊。”张正面露微笑。

一旁的徐山河则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这个……其实较劲的不是陈光,是魏家那丫头。”作为高楠的外公,徐山河自然是知道点内幕的。

“魏家?魏江的女儿吗?有趣,这一个个,都在跟王川过不去啊。”张正愣了一下,但脸上的笑容并未消失,反而更灿烂了。

“是啊,我估计王川现在都想口吐芬芳了。”徐山河想到了某位老友,忍不住也笑了起来。

正如他们所想,此时的南城内,虽然百家争鸣的第一期节目反响平平,热度却还是超越了甲级电视台一半以上的节目,因此甲级电视台下午的时候特地打来电话对王川等人进行了口头嘉奖。

王川很得意,毕竟百家争鸣这个节目的几乎大半参与者都是他的学生,学生们出名了他脸上也有光。

可当他得知禄存工作室居然也在今天播出了新节目的时候,王川便觉得心里咯噔一下,一抹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心头。

今晚本来他是打算组织一场庆功宴的,但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聚集在电脑屏幕前,死死的盯着画面中的视频。

虽然目前只播放了一个开头,但看看人家这质感,这氛围,突然觉得自家的节目不香了。

回到视频中。

【1900年,敦煌莫高窟,伴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天雷震响,一名居住在此地的王姓道士发现往日一片死寂的石壁不知何时裂开了一条缝隙,缝隙中有空气流通,出于好奇,他带人挖开了这条缝隙,惊讶的发现缝隙后居然有一间藏经洞。

内藏典籍上万卷!这些经书中记录了无数千年以前的历史事件,文章诗歌,经书拓本,都是价值不可估量的珍宝。

只可惜彼时的华夏正值封建时代的末期,王朝衰落,外敌入侵,这些典籍被迫流落世界各地,有些甚至被不识货的外敌直接拿来烧火取暖,就此绝迹。

其中只有少部分典籍被成功运送到了京师,由京师专门负责文献整理的官员处理。

官员们看到这些典籍顿时视若珍宝,尤其是对于其中的《尚书》最是眼热。

毕竟从古至今,尚书流传下来许多个版本,各有缺失,但这一次的尚书却是年代最为久远的孤本,意义十分重大。

因此哪怕后来时代更替,华夏子孙依旧没忘记四处搜集这些遗失的典籍,目前能找回的基本上都收藏在了京都历史博物馆中。】

“噗……”徐山河看到这忍不住一阵剧烈的咳嗽。

一旁的张正则眼神玩味,“你小子连这件事都说出去了?”

“真不是我啊,您信我啊……”徐山河欲哭无泪。

【在这批珍贵的典籍中,尚书只是其中一部分,却也是意义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尚书,为六经之一(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尚书也称书,号称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可能是孔子晚年编撰所着。】

先秦时代,还在周游列国的孔子看到这一幕不由的一怔。

这书是他写的?话说他最近确实游的有点累了,想要找个地方歇歇脚,无聊的话着书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视频画面一转,镜头来到了春秋战国的先秦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正在一起聚会。

有弟子提到上古史书留有三千多卷,记录驳杂,内容繁复,很难理解和记忆。

孔子也这样想,于是他提出不如将这三千卷精简为三百卷,更方便流传与记录,这便是尚书的雏形。

由于年代比较早,孔子重点挑选了书中关于尧舜禹,夏商周两个重要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摘录。

按照时间排序,尚书被划分为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共计五十八篇,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上千年。

尚书是第一部提到了民本概念的书籍,其中的核心故事名叫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的起源很有意思,夏朝开国之初,大禹治水,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他的儿子启早年还算个明君,但到了晚年就开始贪图享乐,等到启的儿子太康上位,彻底就成了玩闹大师,每天就专注于出去打猎,完全不管百姓的死活。

于是在东夷,一个叫羿的人出现了,他便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原型。

羿认为太康无德,不配为君,于是带人卡住了太康归来的重要道路,结果最终太康一家全被赶出了宫廷,流落民间,这便是有名的太康失国的故事。

太康的母亲和弟弟在流浪的时候忍不住反思他们家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沦落到如今这般的,就此做出了五首歌,即五子之歌。

也是在五子之歌里,第一次提到了一句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便是民本一词最初的由来。】

唐,李承乾头一次知道民本这个词原来这么早就出现了,不由的感叹起古人的智慧。

李世民也是捻须轻笑,“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不过也是以民为本的延伸罢了。”

【尚书中缔造了很多由先贤们总结出来的词汇与定义,比如礼,乐,度量衡,历法等都起源于这本书。

可以说如果有哪本书记载了最多的第一次,尚书自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珍贵的书籍,却也是命途多舛。

周朝末年,有一人名叫伏生,他曾在秦朝当博士,负责看管许多重要的典籍。

只可惜楚汉战争,项羽入关中,为了复仇,不仅灭了秦朝王族,并且还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焚烧行动,许多珍贵的典籍都在那场大火中化为了焦土。

伏生虽然逃得一难,但他只保住了一部分尚书,大约二十八篇。

汉文帝时期,皇帝得知伏生在山东讲学,讲的正是尚书,便下令邀请伏生到朝廷里去讲学。

可彼时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根本无力远行,于是汉文帝派重臣晁错亲往山东聆听伏生讲学,后人用画的形式记载了这个故事,便成了有名的《伏生授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