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长姐当家,我在大明做外贸 > 第259章 在北京送年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世祥夫妻二人在园子里吹了几个时辰的冷风,回到热呼呼的房间,被热气一激,双双病倒了。

这可把刘夫人吓坏了,再过两个月,又是会试之期,上一次,就是因为生病,耽误了考试。

儿子明年要是还不中,她也没脸再待在娘家了。

老姨娘气得,跑到小两口的院门外,扯起嗓子大骂:“大冷天的,跑园子里疯什么呢?结了婚的人了,脾气也该收着些,耽误了哥儿考试,你就能得到好了?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不把自己的夫君照顾好,哪个给你挣凤冠霞帔……”

正骂得起劲,就见主院那边,吴夫人身边的一个丫环来叱道:“大老远,就听见你们这边乱喧喧的,夫人叫姨奶奶安份些……”

又说:“听说姨奶奶的外孙女儿上京来了,夫人叫准备一下,等老爷下值后,带到主院让老爷见见。”

老姨娘立即住了声,悻悻然地回了屋。

刘世祥的院子里,张六娘烧得头昏脑胀的,她陪嫁的大丫环在旁边劝道:“小姐,咱们回张家吧,这吴家,又不是姑爷的家,请个医生都这么费劲。”

张六娘陪嫁的嬷嬷到底老成些,她连忙劝道:“姑娘不可,姑爷也正病着呢,姑娘丢下姑爷跑回家,老爷也不会答应的,没的连累了姨娘。”

张六娘巴不得回到阿娘身边去,便不出声。

另一个丫环看了看嬷嬷,说声:“我去给姑娘和姑爷再买两副药。”

借口上街,跑回张家报信去了。

下午,张家来了一辆马车,把刘世祥两口子,一车拉回了张家,送到张六娘阿娘的院子里,请医问药,悉心照料。

张位下值后,听说女儿女婿双双病倒,还来看了一趟,他责备女儿道:“会试在即,我儿就该照顾好夫君,不要再蹈上次的覆辙。”

张六娘见亲爹也责备她,更委屈了:“爹爹,夫君他……他,还惦记着他的师妹……”

张位的脸沉下来,双目如电,盯着坐在另一张床上的刘世祥:“怎的如此不争气?”

刘世祥百口莫辩,只得低头认错:“是小婿的错,请阿爹责罚。”

刘夫人和老姨娘,见张家人为张六娘撑腰,也不敢再说什么。

况且儿子还病着,没她的照顾,她怎么能放心啊。

思来想去,自己就不该让儿子那么早结婚!这个任性的高门儿媳妇,牵扯了儿子多少精力啊。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吴承南下值,听说老姨娘的外孙女儿回来了,便吩咐带到上房来见见。

夏至陪着润娘过来,吴承南见润娘,粉面桃腮,一双杏眼盈盈含笑,衣着打扮简洁,举手投足自然大方。

他笑着对身旁的夫人说:“看看咱们润娘,像不像年轻时候的碧桃?”

碧桃是老姨娘的名字。

吴夫人的嘴角扯了一下,强笑道:“老爷别说笑了,咱们润娘,可是正正经经,朝廷官员家的嫡女!”

老姨娘一个大丫头,能比得上吗?

润娘送上自己的礼物:阿公吴承南,是一双亲手做的粉底长统靴,内衬棉花。

吴承南很高兴,当场就要试穿。

这时代,人们的鞋子还不分左右脚,舜华教周阿婆做的鞋底,是要分左右脚的。

“呵呵呵,阿公,你左右脚穿反了!润娘来帮你吧。”润娘笑着上前,帮吴承南穿好鞋子,“这样才对。”

吴承南穿上鞋子,在地上踩了踩,觉得十分温暖舒适:“嗯,润娘有孝心,阿公很喜欢这鞋子。”

吴夫人的,是润娘亲手绣的福字不到头抹额,中间缀了一颗红宝石。

吴夫人见那宝石红得通透均匀,流光溢彩,心说,这宝石的品质这么好,这孩子哪里来的?

当着呈承南的面,却不好直接问,只能等空下来,再细细地套她的话。

吴承南吩咐夫人:“润娘远来是客,一应花销,比照咱们家的小姐,不可亏待于她。”

吴夫人点头答应道:“明日,瑞昌号的裁缝,来家里给姑娘们裁明年的春装,润娘也来量身,一并做几套。”

老姨娘见润娘深得老爷的喜欢,高兴得直念佛:“老爷高兴了,咱们润娘,将来准能许个好人家。”

刘夫人却担心起来,儿子的婚姻,为了吴家牺牲掉了,她却不能再让女儿,成为吴家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舜华这边,安抚住了秉良,就着手准备送年礼。

再有十多天,就要过年了,舜华虽然第一次来京城,还是要送几份年礼的。

第三天,舜华带着秉哲三兄弟,到袁鸿禹家送年礼,顺便亲手交割袁族长的信。

袁鸿禹刚好休沐在家,见到家乡来人,自然亲热得很,和赵氏一起,站在客堂的台阶下,亲自迎接。

舜华姐弟上前行礼:“大伯、伯娘好。”

“哈哈哈,你姐弟们都成了了,好好好!”袁鸿禹道:“有出息,秉哲兄弟都成举人了,比大伯二伯早了十年啊。”

赵氏知道舜华给棋姐儿添妆的时候,送出了一间铺面,心里很感激她,拉着她的手不放:“好孩子,快屋里说话。”

这是姐弟们在北京唯一的亲戚,因为袁鸿泰带了一大箱家乡特产,舜华的年礼,就只有十斤茉莉花茶,二十斤炒青茶。

其余的,全是南洋回来的香料,用装炒青茶的杉木箱子,一箱一箱地分开,共有十来箱,贴上标签,十分周到贴心。

这些香料,主人家可以再拿来送礼,也可以拿到市场上换成现银。

除了这些,袁鸿禹家里人,都有另外的礼物。

袁鸿禹的,是一套南监刻本的《唐宋八大家文集》,两位堂弟的,是一套徽墨、端砚、宣纸、湖笔的文房四宝。

伯娘赵氏,是十几颗大小不同的蓝宝石,可以打一套头面。

“华姐儿,这礼太贵重了。”赵氏知道舜华大方,没想到她出手这么大方,她在北京十年,连根金簪子都没买过,更别说宝石了。

舜华附在她耳边悄悄地说:“两位堂弟大了,要说亲事,伯娘少不得要出去走动相看,需得备两套头面,这是棋姐儿吩咐的。”

袁鸿禹叫过两个儿子,十五岁的袁秉丰,和十一岁的袁秉昌:“看看两位堂兄,小小年纪,已经是举人了,你们呢,连个秀才都没有挣到,整天就知道玩。”

两个少年冲着秉哲兄弟做鬼脸,把秉辰逗得“噗呲”笑了。

袁鸿禹无奈地说:“看看,看看,两位堂兄第一次来,你们一点规矩也没有,去吧,领两位堂兄去书房,让他们指点指点你们的功课。”

袁秉昌更活泼一些,拉毫不见外地拉起秉辰的手:“二哥,走,给你看我画的画。”

领着秉哲兄弟去书房了。

舜华指出二门外的那口大箱子,对赵氏说:“伯娘,那是袁幺叔和钱婶子托舜华带来的家乡特产,您去清点一下。

这是钥匙,清单在箱子里。”

赵氏早注意到那口箱子了,闻言拍手道:“哎哟,他幺叔幺婶费心了,这大老远的……”

等赵氏走出去,舜华才拿出藏在随身挎包里的一个匣子:“大伯,这是大爷爷给你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