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禹对城东新区的调研非常成功,在建设不到五年的新区上,已经聚集了四千余家市场主体,真正把龙头引领大众创业做到了极致。
而曾经的小商品产业园,也已经脱离了做大量低端产品的倾销模式,甚至已经开始给部分大牌做代工了。
张政禹对城东新区的工作非常满意。
在城市建设方面,城东新区这几年也几乎成为了全市基础设施配套最好的一个区,现在实施撤镇设街,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接到城东区政府、城东新区管委会收到关于请求将城东新区(平乡镇)纳入城区管理范围的请示后,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委编办等相关部门,按照相关程序,对城东区提出的报告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并提出了意见。
各部门一致认为,城东新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非农业人口超过15%,符合上级相关部门提出的设立街道办事处情形。
经过市政府审批,将平乡镇纳入城东新区管辖的18个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村,纳入平乡街道办事处管理,由村改为社区,剩余12个城市化进度较低的村纳入落河镇管理。
由此,平乡镇彻底完成了由乡镇到街道的转变,彻底纳入市辖区行政体制管辖。
而城东区撤镇设街的做法,也为推动江州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马忠德在向省委拜访时提出:当年江州县改制为江州区,由于当时江州区城市化进度较低,时任市委市政府无力发展江州,因此对江州区财政权、行政权未能及时接收,为确保江州区可持续发展,虽然江州区名义上撤县设区,但仍保留县制。随着江东市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江州区已经成为江东市“三翼并进”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恳请省委、省政府同意,对江州区进行体制改革,按市辖区标准,重新定人定岗定编,促进江州经济发展。
张政禹也对钟民打了预防针:“老钟,马书记已经对省委汇报了,这事大概率有希望,但是你也要有心理准备,一旦省委同意了市里接收江州区的行政管理权限,江州区必须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与市辖区的行政体制相适应。你要提前和区里的干部做好工作,确保平稳过渡。”
钟民当即表态:“张市长,江州区领导干部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实行体制改革,是历史势在必行的要求,我们一定会以极高的政治责任感推动改革工作。”
马忠德出马,省政府还是同意了向江东市移交江州区行政权、财政权。
在省委组织部的监督和市政府的指导下,市发改委拟定了江州区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江州区这些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机构庞大臃肿,仅仅江州区文化局就达到了300人之多,涉及行政执法的区工商局、城管局人就更多了。未来江州区纳入市区体制管辖之后,这么多的干部数量是肯定要想办法合理安排的。
机构改革说起来简单,但是实施起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到底留下哪些干部,精简的干部如何安置,都是一项学问。
为了合理做好干部安置工作,张政禹提出了三个标准。
一是年龄标准。正科级以下的,53岁以上的干部原则上可以提前退休,按提半级确定退休待遇。
二是实绩标准。在工作中卓有实效的干部,可以考虑延长工作年限,并且安排在实职工作岗位。
三是工作需要。对于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干部,可以延长工作年限。
对于其他的干部,张政禹提出,可以由市直或其他区县相关部门进行接收。
市工商局第一个接收了江州区工商局的部分干部。随后,市商务局、市信访局也接收了部分江州区干部。
对于这些干部而言,是极其幸运的。多少人一辈子都想把区编变成市编而不可得,但是他们就做到了。
江州区此次退休干部高达300余人,其实大多数干部是不愿退休的,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公职人员退休每年少拿不少工资,但是在钟民亲自上阵,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导下,大多数到年龄的党员干部还是配合了组织安排,选择了退休。
在机构改革方面,除了常规的机构改革,削减了大多数临时性的办公室、委员会等机构,江州区还按照市里的额外要求进行了改革。
如将区教育局和体育局进行合并。
无论是在市级层面,还是在其他区县,体育局大多都是挂在文化局。但是张政禹认为这样并不合理,未来要推动的机构改革工作,一定是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但是体育工作放在这里就格格不入。
如果把教育和体育工作结合起来,就能起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此外,张政禹还要求江州区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区级市民服务中心,各单位安排干部进驻市民服务中心,将行政事项纳入市民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形成一站式的服务中心。
在机构改革的整体工作推进完成后,整个江州区300余名干部退休,240余名干部移交到市直或其他区县单位,整个江州区行政机关减少40%。
张政禹对机构改革的进度比较认可,现在江州区的部分行政管理权收回到市里,之前部分受阻的项目,尤其是道路基建项目,现在市里的自主权大多了,可以更好的推进工作。
江州区剩下的国有资产还在进行盘点,张政禹建议费建国,象征性的接收一部分关键的国有资产,剩下的大多数还是留给江州区,毕竟江州未来发展要用钱的地方还多,把钱都留在市里,也不符合江州未来发展的利益。
这是张政禹推进江州一体化的第一步。第二步,张政禹打算对江州进行产业升级,江州区空余的工业用地要利用起来,充分充实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