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办好地铁备案手续,张政禹也算是用出了浑身解数,到了这一步,也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了。
马忠德也到北京,去各部委拜访了一番,回来之后反而开始劝慰张政禹:“反正我托的几位领导都答应帮忙了,但是能不能搞成,谁也说不准。反正我现在想法是,地铁和快速路总要搞一个,能批地铁最好,实在批不下来,咱们可以搞快速路,建bRt公交,陵城都可以搞bRt公交,我看我们也可以,市委绝对支持。”
搞得张政禹哭笑不得。
地铁建设工作需要一个周期,张政禹也不可能只是死等,这段时间在处理文件的时候,张政禹注意到,全市的大气污染指标已经到达了一个峰值,位列全省倒数第三。
省里下了通报,张政禹就不能置若罔闻了,必须要亲自过问这件事。
为了促进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发挥余热,市委之前做出过一项决定,部分工作指挥部的指挥长由人大、政协副职担任。
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正是由王一楠担任。
张政禹找到王一楠了解情况。
王一楠只有苦笑:“政禹,我们这个地方你还不知道吗?说是整治污染,其实就是给别人擦屁股。咱们这个地形,三面平原,邻近省市哪个工厂排放,或者哪个村烧秸秆,风全往江东刮。咱们市里一没有重工业,二没有大面积的粮食作物,你说咱们自己能污染到哪去,都是刮来的。”
“之前市里也下了大力气,把空气污染当成政治任务抓,污染指标超过重度,所有的空气排放工厂都要停工,露天的工地也要停工,水雾炮车上街洒水。到这个份上咱们应该算是下了大力气了吧?一停工,耽误多少生产工作,就这样咱们还排倒数,确实是没有办法。”
王一楠的苦水停不下来:“去年也是因为污染防治,搞得滨江七街烟火节也差点停了,要不是因为我跟省指挥部立了军令状,才改成限制燃放。总不能因为一个人消化不良,让他饭也不吃了吧?”
张政禹对这个情况非常理解,上面往往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基层哪怕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什么也不做,哪怕是形式主义,也要把形式做到位了。
这样的事情牵扯了基层的大量精力,还给群众生活造成了不便。
尽管如此,大气污染的情况也不能置之不理,每到冬天,江东的天都是灰蒙蒙的,张政禹家里两天就得拖一次地,否则就是一层灰。
空气污染导致的雾霾,对群众健康也有影响,每次送小慎之上学,梁思佳都会嘱咐他戴好口罩,但是戴口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治标不治本啊。
这个问题成了全市领导干部最头疼的问题,大家都疲于奔命,但是效果不佳。更别提现在被挂上了省环保厅的督办牌子,已经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了。
张政禹思前想后,道:“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要分开看待,对各个场所都要增加排放净化装置。为了不增加群众的负担,像餐饮店这些消费经营类场所,可以由市财政和各区财政按照四六开的比例承担加装净化装置,工业企业由财政负担一半,剩下一半由企业自行承担。”
王一楠很高兴,本来推行加装净排装置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成本费用,一个净排装置,小型的500块,工业用大型的就贵了,几万到十几万的都有。作为企业,谁也不想平白无故增加成本,因此推广效果极差。现在政府财政能主动负担一部分,应该能解决这一问题。
王一楠以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名义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个观点,可否将加装净排设备作为硬性规定实施,一个月内,各相关场所可以主动对接当地部门,申报加装净排设备,一个月内进行申报的,可以享受财政给予的加装优惠。超过一个月未申报的,则财政不予负担,由经营业主自行负担加装费用。
这实属无奈之举。
如果不规定一个硬性时间,有些经营业主就认为可装可不装,但是一个月内没有申报的,最后财政还是会分摊加装费用,总的来说,就是虚张声势。
王一楠感叹道:“本来以为到了人大,起码能闲一点,现在搞得我还是每天脚打后脑勺。”
张政禹笑道:“您可不能闲着,咱们都还指望您给我们带头领路呢。”
王一楠的思路还是奏效了,一个月时间,各城区接到了3000多家市场主体申报加装净排设备的请求。
张政禹特意让市环保局做了一个模型,看了一下,如果全市的餐饮企业和工业企业能够完全加装减排设备,至少能降低排放指标15%。
当然,外面大风刮来的污染物还是没办法,饶是张政禹本事通天,也不能把全市顶上都加个罩子吧?
但是张政禹也没有放弃,他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呈省政府领导审阅。
张政禹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省际之间协调联动,促进南、豫、湘等省份环保部门,从省级层面形成协调机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而达到精准施策的效果。”
到了这一步,张政禹能做的就做完了,毕竟自己能力有限。
过了没几天,张政禹收到了一封邀请函,是江州学院升一本,更名暨新校区揭牌仪式,邀请张政禹出席仪式并讲话。
张政禹都快忘了这茬事了,当年自己调离之后,也不知道江东学院升一本的情况怎么样了,没想到隔了这么长时间,真让他们搞成了。
这可以说是江东教育和人才工作历史性的一天,招引再多人才,也不如自己产生人才,这是江东市建市以来,第一次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自给。
张政禹果断同意了出席活动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