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盟的名义?
楼令认为国君以及诸位同僚好像忘记了一点什么,那就是楚国称王了。
很早之前,周王室对楚国称王怒不可遏。
后来,齐国试图让楚国去掉王号,双方的战争打着打着却是变成了在争霸。
那么就是说,齐国发现奈何不了楚国,不再试图让楚国去掉王号,乃至于发现楚国有能力夺取天下霸主的宝座。
在齐桓公薨逝之后,齐国陷入了内乱。
也是在那一阶段,楚国抓住机会恢复元气,当了一段时间的天下霸主。
同时,晋国抓住机遇崛起,取代齐国成为新的中原霸主。
随后便是晋国与楚国进行争霸,晋国在“城濮之战”打赢楚国后实现了称霸。
当然了,后面晋国多次遭遇挑战,期间不止楚国屡次卷土重来,还有秦国与齐国屡屡挑战晋国的霸权。
晋国先后跟秦国和齐国展开“麻遂之战”与“鞍之战”,两次交战皆是晋军获胜,止住了“邲之战”败给楚军的颓势。
也就是说,晋国因为输了“邲之战”失去霸权,先后击败秦国与齐国才恢复中原霸权。
晋国在那一段时间还对赤狄、长狄用兵,攻占了两个狄人部落联盟的疆域,使得版图得到极大的扩张。
重新获取中原霸权的晋国下一步就是夺取天下霸主宝座,晋军与楚军爆发“桐丘之战”与“鄢陵之战”,两战都是晋军取得胜利,重新坐稳了天下霸主的宝座。
楼令的这个历史版本跟原版历史区别有点大,包括多爆发了几场大型战役,晋国的版图扩张得更广。
到现在,晋国西边扩张到“陈仓”一带;西北边止步于现代的伊金霍洛旗附近,正北部抵近现代的石家庄区域,东北面则是与燕国形成接壤;南边跨过大河攻占了郑国的北部、西部和南部。
简单来说就是,晋国在原有基础上至少扩张了三倍的疆域。
在人口这一方面,晋国增加了接近将近六十万,当前的总人口应该已经突破五百万?
到底有没有五百万人口之多,谁也不是那什么清楚,楼氏反正已经接近三十五万人口。
这样的晋国在诸夏列国之中已经成为巨无霸,尤其晋军真的非常能打,楚国正陷入史无前例的衰弱,晋国完全有实力逼迫楚国去掉王号了!
“他们会屈服?”晋君周听完了楼令的阐述,无比心动却觉得没有那么容易。
他们之前对晋国的势力范围有大致的概念,听完楼令的阐述之后,变得更为清晰。
讲实话,因为之前只是有大致概念的关系,等他们有了更充分的认知,委实是有点被吓一跳。
“原来我做了那么多事情?”郤锜先是有些懵,随后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晋国的不少扩张是在郤锜担任中军将期间得到实现,不管是由哪个家族完成,论起来当然属于他功绩的一部分。
要那么说的话,没有实权的晋君周坐在君位之上,仅仅他是晋国之君,哪怕什么事情都没有干,坐享其成也能够在薨逝之后获得美谥了。
楼令讲那么多可不是为了让晋君周、郤锜或者谁获取情绪价值。
关于楚国是否会轻易屈服,对此晋人从不抱太大的希望。
那是楚人长久以来证明了自己的韧性,屡次跌倒又再一次站了起来,给予世人对楚人的印象。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楚国是在几场战役中损失惨重,他们也被疫情肆虐了一年,可是楚国并未丢失疆域啊。
历史上的楚国有几次比目前的情况还惨,他们却能够屹立不倒,十年八年就成为一个强国。
那里面有楚人不屈的意志在支撑,跟他们势力范围太广也有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楚人的脊梁骨没有被打断,势力范围没有被遭到压缩,永远无法击倒楚国。
“我也知道很难,可是知道困难是一回事,有没有去做事是另外一回事。事情只有去做才可能达成,不做肯定不成。”楼令觉得晋君周的态度比较消极。
看另外几位同僚的态度,他们一样不抱太大希望。
从这一点可以证明楚国历代先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不止给后面的楚人留下精神财富,也让国外列国保持对楚国的忌惮。
“楚国不愿意屈服,便打到他们屈服。”楼令一脸严肃地说道,说完还特别对晋君周眨了眨眼睛。
接收到信号的晋君周稍微思索就明白了。
楚国称王之后,天下就此变成“二日争辉”的局面。
当然,周王室没有那个能力与楚国较量,先后依靠齐国与晋国跟楚国争锋。
反正就是“二日争辉”的格局已经形成很久,到时候结束这种格局了。
“周天子已经没有能力统治天下,结束‘二日争辉’格局……,接下来就是取代周王室了。”晋君周判断楼令是想完成这样的步骤。
是的,楼令当前的目标便是那样。
能够让楚国屈服的话,以周王室长久形成的现况,加上列国无力抵抗晋国,对晋国公室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历史机遇。
从实际情况来看,晋国公室的最佳机遇是在“杨梁之战”后出现。
如果晋国公室成功取代周王室,无疑就是楼令为成功取代周王室的晋国公室立下了旷世之功。
因为晋君周知道楼令想要和正在做什么,在他任上完成对周王室的取代,不厚赏楼令就显得极为不厚道了。
“上军将也在尽力调和卿位家族的矛盾。如此看来,上军将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要完成取代周王室这个目标啊!”晋君周不会单纯只听楼令说了什么,要看楼令到底在做什么。
从一系列事迹上,晋君周判断出楼令言行如一,心里极为期待的同时,下定决心与之配合,给予最大的帮助。
一众卿大夫讨论可行性,最后认为会盟就是该用去掉楚国王号的名义。
“先跟楚国进行接洽,还是先跟诸侯取得共识?”中行偃问道。
这个问题,只能说问得很好。
楼令暂时不打算说点什么。
一件事情只有让大家都有参与,情绪价值才会放大。
产生了情绪价值,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总之就是变得更加愿意投入了。
士匄建议道:“先与诸侯达成共识,如何?”
郤锜想了想,肯定道:“极好。”
他们这些没有拿取代周王室太当一回事的人……,或者说当回事却在犹豫,只从当前面临的问题,去进行相关抉择的基础。
中原诸侯不管实际干了什么,他们名义上还是忠于周天子,有义务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那么,中原诸侯都是周天子的封臣,逼迫楚国去掉王号这种事情,自然是都应该参加进来,再不愿意也没有诸侯敢明面拒绝。
南方列国跟中原列国有点不同。
首先,好些南方的国家并不是周王室的封臣,他们甚至从未臣服过周王室。
更多的南方国家习惯了楚国的强大,普遍存在“恐楚心理反应过激”的症状。
上面那一点,从晋国邀请会盟,一些南方国家没有应邀,能够看得出来。
“楚,蛮夷也!”晋君周先定下这个基调。
一众人猛点头,对,就是那样。
“若是熊招愿意去掉王号,自是可以沐浴文明。”晋君周没有再抬出周天子的大旗。
一众人就一个态度:啊对对对!
基调有了。
所有人开始分工,随后各自干自己的事情。
郤至作为晋国的外交部长,他自然变成了最忙碌的那一个人,负责起了未跟晋国建交的国家进行沟通。
会议上,晋国君臣刻意忽略了吴国。
因为吴君寿梦也称王的关系,所以当前实际上是“三日争辉”的局面。
只不过,应该说没有国家太拿吴国当一回事。
源于瞧不上,晋国君臣才不会慎重其事对吴国也称王的事情进行讨论,乃至于觉得在那样的会议上说一句与吴国有关的事情都觉得丢份。
晋国在进入陈国之前派人前去邀请吴国会盟,暂时没有相关的信息回馈。
决定再一次吴国会盟的人是晋君周。
多数卿大夫认为只是自取其辱,讲实话就是不赞同。
认为吴国两次应邀却不来是一种侮辱的郤锜,力排众议执行了晋君周的决定。
可以视作郤锜是在给吴国最后一次机会,要是吴国仍旧不识相,不要忘记晋军已经抵达陈国。
吴国跟晋国距离很遥远,他们跟陈国却不太远。
并且,吴国刚刚向北扩张,吞并巢国之后距离陈国更近了。
如果吴国再次羞辱晋国的话,郤锜这一次可不会再忍,帮助巢国、徐国、邗国完成复国,变成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后面,楼令通知齐国和邾国、杞国、鄫国派来代表。
“要求楚国去掉王号?”国书觉得这个没有问题,有问题的事情是这一次会盟没有周王室参与。
当然,要求楚国自行去掉王号是一种政治正确,敢于反对就是叛徒。
国书迟疑地说道:“不容易吧?”
自楚国在周桓王林十六年(前704年)称王,距离今年已经有一百三十九年之久。以三十年为一代人来算,快过去五代人的时间。
那可是足足五代人,足够世人对某个概念根深蒂固了。
“并不是要求诸位奏请国君增兵。”楼令先提到这一点,再说道:“寡君与列位之君自会商讨。邀请诸位前来,为形成列国贵人的共识。”
诸侯形成共识还不够,也要贵族阶层达成共识。
那就好像是当前楚君招想跟晋国暂时休战,结果下面的人不同意,光是楚君招一头热根本没有什么用。
楼令也将这一次的事情视作预热,达成从上至下的共识,便于日后有相关的经验。
不是晋国要求列国再增兵?那么对于多数人就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少数人需要深思的事情在于,一旦楚国真的去掉王号,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周王室会在楚国去掉王号之后,恢复他们的鼎盛?这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嘛。
要说周天子恢复一定威望,倒是会发生的事情。
奈何周王室现在几乎没有硬实力,压根不可能让诸侯乖乖听话,顶多就是让周天子多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体面。
邾国、杞国和鄫国的代表,他们知道没有自己说话的份,只是带着耳朵前来当听众。
代表齐国而来的国书,他需要思考的事情可就多了。
曾经的齐国也努力想要让楚国去掉王号,看楚国仍旧称王就知道未能成功。
总得来说,齐国绝不愿意看到由晋国来完成去掉楚国王号,可是他们目前又不敢捣乱。
所谓不敢捣乱的根由,不是齐国没有那个胆子,主要是齐国想要实现吞并莱国这个目标,不敢在目下惹怒晋国。
“要悠着点,不让君上干出糊涂事啊!”国书心想。
齐君环继位了几年的时间,对外表现得极为优秀。
那是晋国足够强势,齐君环看到了这一点,不想历代先君明明没有那份能耐,偏偏就是要跟晋国过不去,搞得每一次都被揍得满头包。
齐君环一方面表现出对晋国的尊重,另一方面将吞并莱国提上日程。
且不管晋国为什么选择默许齐国吞并莱国,反正齐国贵族阶层看到了齐君环优秀的一面。
对外优秀的齐君环,他在处理内部事务上就让很多人担心了。
高氏的由来是齐文公之子公子高的后裔。
国氏的由来则是齐桓公时代重臣国懿仲之子。
两个家族是齐国的“二守”。
这个“二守”就是称号,他们轮流在齐国执政,历代齐国之君想做什么,没有获得两个家族的支持基本办不成。
而高氏和国氏有“二守”的称号,根由在于他们跟周天子的关系。
轮流在齐国执政的高氏和国氏并非周王室公卿,怎么就跟周天子有关系了呢?因为历史上高氏和国氏担任齐国上卿是由周天子来任命。
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周天子操控着齐国。
时至今日的阶段,周王室已经管不到齐国,齐国却是乐意给晋国的霸业捣乱,一来是齐国想要恢复荣光,再来就是齐国上卿由周天子任命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了。
因为有那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试问历代齐君会怎么看待国氏或高氏呢?
所以了,齐君环有机会一定会搞掉国氏或高氏,近来也显示出相关的苗头。
国书和高固担忧齐君环搞幺蛾子,只能说出现那样的担忧简直是太对了。
楼令与齐国和邾国、杞国、鄫国的沟通很顺利。
多数卿大夫与负责邦交的国家沟通,一样没有遭遇到什么难处。
郤至这边出了一些状况。
有些南方国家听到晋国要逼迫楚国去掉王号,脸上笑眯眯,内心则是卖卖批。
之前提到过了,多数南方国家对楚国的强大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知道现在的晋国很强势,只是不认为楚国摔了一跤就再也爬不起来。
晋国很强大,这一点没有错。
逼迫楚国去掉王号?那不等于是在动摇楚国的根基嘛!
楚国无法报复晋国,收拾同在南方的国家却是很容易啊!
“胡国、沈国和钟离的君臣,他们当夜就跑了。”郤至的脸色很黑。
楼令:“……”
没错,活得清醒的一些国家君臣,他们得知会盟是为了一块逼迫楚国去掉王号,连夜进行了开溜。
“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吗?”郤至是强国的大臣,可能就没有在乎过小国君臣的想法。
楼令讲出答案:“他们距离楚国太近。”
“要有其它什么原因,一定是认为我们达成目标,不会去管他们的死活。”楼令补了一句。
郤至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说道:“我们还真的会不管他们的死活。”
不是晋国愿意看着楚国吞掉那些小国恢复元气,纯粹就是那些小国并非晋国的盟友,再来就是那些小国可能在遭遇楚军入侵连十天扛不住,没有等来晋军的支援就先亡国了。
“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郤至知道事情办砸了,担忧被笑话。
会有什么影响吗?
对晋国可能没有影响。
对郤至个人的声誉肯定会出现影响啊。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在事后清算。”楼令指的是,与楚国打完,顺便收拾胡国、沈国和钟离。
本来楼令只是想要安抚郤至,后来越想越觉得有必要。
楚国一直有北损南补的国策,在这个国策形成之前,他们北上战败其实是无差别对周边小国动手。
所以在“城濮之战”后,南方直接消失了很多小国,他们成了楚国恢复实力的养料。
现下,楚国的南补策略因为各种各样的蛮人部落拼死抵抗,进行得很是不顺利,调头对东边小国下手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楼令已经从郤锜这里得知一旦吴国拒绝会盟,或是吴国答应没来,处理完楚国的事情之后,要去教训吴国的事情。
既然郤锜要对吴国用兵,收拾胡国、沈国和钟离就成了顺路的事情。
讲实话,楼令知道教训吴国很有必要,可是削弱吴国会帮楚国大忙。
问题是什么?吴国先后两次戏耍晋国,极可能会发生第三次。
有道是事不过三,晋国也要维持住颜面,不能在三次被戏耍之后无动于衷。
要是这一次教训吴国,能够让吴国对晋国的强大有清醒认知,使得吴国臣服于晋国,坏事就变成了一件好事。
所以,楼令没有劝阻郤锜,接下了派人探路的任务。
“君上想要去‘湛板’展开会盟。”郤至拿这一件事情出来讲。
“到‘湛板’也好。”楼令知道那是在什么地方。
当地位处楚国“方城”之外,看地理位置其实很重要。
晋国要去那一边与诸侯会盟,楚国决不能什么反应都没有。
那样一来,无论楚国是什么反应,晋国想让楚国动起来的目标就实现了。
这是建立在以晋军为首的联军进入陈国地界,结果楚国仍旧没有反应,晋国必须进一步刺激楚国的需要。
那个“湛板”就在楚国的“方城”之外,楚国要是坐视晋国跟诸侯在那个地方会盟没有动作,跟他们给晋国跪下就没有区别。
到那种份上,楚国仍旧选择忍耐?晋国极可能就要采取更激烈的行动,可以是尝试打破楚国的“方城”防御链,也能够转进蔡国,再做出向“郢”威逼的态势。
“话说回来,我怎么对‘湛板’这个地方感到莫名熟悉呢?”楼令很确认以前没有去过,迷惑是不是某次观看山川舆图扫过一眼。
这是楼令没有魂穿之前看过“湛板之战”的视频,只不过被搁置在记忆的角落了。
那是晋平公时期爆发的大战,发生在周灵王(前557年)。
晋国在今年(前565年)选在“湛板”与诸侯进行会盟,要是楚国出兵的话,大概率会让“湛板之战”提前爆发。
因为楼令对“湛板之战”没有了印象,自然也就忽略发生“湛板之战”已经是晋平公当政的时代。
实际上,晋君周到目前没有看出身体有什么毛病。
历史上的晋悼公并不是突然薨逝。他因为染上风寒而卧床不起,恰好当年又发生日食,身体糟糕再加上精神层面的消极,于冬天病逝了。
日食跟精神消极有什么关联?现代人知道发生日食是自然现象,古人不那么觉得啊。
以春秋时代的医疗条件,感冒真的会死人。
别说是春秋时代,到清末时期一样很多人只是患上感冒就病死了。
所以,历史上的晋悼公是死于风寒,并非卿大夫再次弑君。
“吴君答应会盟,已经在赶来的路上。”郤至告诉楼令这个消息。
在那个消息传过来之前,晋国君臣已经带上其他国家的君臣进入楚国境内,抵达“柏”这个位置。
联军进入楚国境内,没有攻打楚国的城池或村庄,同时并没有楚军前来拦截。
中间出了一件事情,郤锜想要顺道灭掉胡国,晋君周以为不妥拒绝,楼令、中行偃、士匄也进行了规劝,好劝歹劝才让郤锜答应在会盟之后再灭掉胡国。
“吴君已经在来的路上,不会像前两次答应得好好的,结果又食言吧?”郤至很怀疑这一点。
楼令张了张嘴,想要说一点什么,意识到自己对吴君寿梦的行为无从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