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泉水因为迷恋诗歌和音乐的缘故,无意分心其他事情。再加上她早年当模特时签订的卖身契,让她只能无奈的接受公司的安排。
因此在大好的豆蔻年华,也就错过了寻找人生中另一半的机会。再加上她性格上有点社恐的缘故,也就和外界接触的并紧密。
没有太多的人生,感情经历,并不代表坂井泉水就会不泯世事。感情细腻的她,怎能感知不到别人对她真实的态度。
因此她很轻易就从李舜的话里,感受到了李舜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之意。要是其他男人在自己面前,谈论关于女性的隐私话题。说不定,坂井泉水立即就会转身离开。
可这个人要是李舜,那结果就不一样了。虽然,坂井还是直到今天才认识李舜的。但并不影响,李舜在她心目中的地位。
缘分这东西,也许就是这么的奇妙。虽然,自己和李舜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严格意义上,可能到现在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
但好感度这东西,并不是单纯靠时间来叠加的。在坂本的内心深处,她已经把李舜和自己的关系,定位成亦师亦友的知己关系。
她听的出,李舜话里对自己的忠告。对于朋友给自己善意的忠告,坂本泉水都会习惯性的放在心中很重要的位置。因此没什么迟疑,也顾不上害羞,她很是认真的点头表示虚心接受了。
原以为自己已经点头表态了,李舜应该就不会再继续这个话题。可看到李舜还死死的盯着自己,坂井知道自己不认真回复是不行了。同时她也意识到:李舜,显然没准备就这么轻易的避开这个问题。
好吧,好吧,算自己怕了李舜的坚持了。坂井泉水只能很严肃的表示 ,等这次从青森·离开后,她一定会立即去东京的相关医院做检查。
这下李舜的眼神终于恢复了正常,脸上也开始浮现出笑容。坂本泉水的心中,这才顿觉一松。只是她也有点纳闷,为什么仅仅初识的李舜,会对自己有如此的影响力?
两人又恢复到正常的闲聊状态,李舜也就借机询问坂井,为什么会选择来青森这里度假的?对于这个问题,坂井倒是没有隐瞒,很直接的说出是三木刚介绍过来的。
说起三木刚,李舜还是有印象的。可以说,他就是邓立君在岛国的御用作曲人。邓立君那首脍炙人口的《我只在乎你》,就是由三木刚亲自作曲的。
同时他也携手邓立君,在岛国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新成人音乐”。1984-1986年间,邓立君三度囊括“岛国有线大赏”和“全岛国本有线放送大赏”两项岛国音乐颁奖礼大奖,使他的成就达到了最高点。
早两年随着邓丽君的意外离世,心灰意冷的三木刚也就逐渐停止了音乐创作。而坂井泉水和三木刚相熟,也是得益于她为邓立君歌曲填词时的交集。
也许是心中的那点意难平,三木刚选择了淡出音乐圈,开始频频的在岛国各地旅游散心。无意之中,得知青森度假村的华国菜很正宗。
三木刚当即就驾车,沿着岛国最长的国道来到了青森。700多公里的距离,沿途数不胜数的美景,让三木刚都有些流连忘返了。
当他第一次来到青森,就立即被当地的景色所吸引。再加上度假村夏玲妈烧菜手艺的吸引,三木刚足足在青森待了一个月。
回去后,自然对青森的一切都赞不绝口。坂井也是在她的感召下,坐飞机前往青森感受当地的美景美食。
听说坂井是他人转介绍过来的,李舜也就询问起她对度假村的印象。原本,坂井泉水就对青森度假村充满好感。再加上又在这里,碰到李舜这个有趣的灵魂。
坂井泉水对这里,也就有种莫名的亲近之感。现在李舜问起,她自然是滔滔不绝的表达了对这里的喜爱之情。见坂井对这里很是高看一眼,李舜也就顺势提出:能不能请她在这里,拍几张照片作为宣传用。
要是其他人跟坂井说什么拍照宣传的事,说不定她第一时间,就会用公司规定不允许来搪塞掉。可面对李舜的请求,坂井几乎没加思考就一口答应下来了。
李舜自然知道,坂井泉水这么痛快就答应下来,也是真把自己当朋友了。既然这样,礼尚往来也是应有之义。于是也就发出了,请她方便的时候来申城旅游的邀请。
第二天一早,李舜也就拨打了梁淑怡的电话。既然自己已经准备在岛国再收购几处度假村,再加上也有意入股宝可梦公司。也就让梁淑怡组团,以漂亮国公司的名义来岛国进行商务谈判。
关于收购度假村的事,梁淑怡倒是没有在意。只是和任天堂的谈判,却让她有些犯难。要知道,任天堂的法务部可以难缠着称的。
现在还不清楚,任天堂对于久益入股的真实态度。梁淑怡自然对李舜这次入股的想法,并不是十分的看好。对于梁淑怡的担忧,李舜倒是没有太放在心上。
他也承认,任天堂公司的法务部很棘手。一般的公司想和任天堂公司过过招,几乎都是被虐的下场。前世对于任天堂的法务部,就有一些略带夸张的描述。
前世只要谈及任天堂,就不得不提其“东半球最强法务部”的称号。这一美誉,常与迪士尼的“地表最强法务部”和藤讯的“南山必胜客”并驾齐驱。
1983年,随着Fc游戏的成功推出后,任天堂公司也就成了Fc游戏机的第一生产厂家。一家独大之下,任天堂也就掌握了Fc游戏的话语权。
任天堂公司对于各家游戏供应商,也就以霸道而着称的。任天堂就规定,对于想要进入游戏行业的厂商,可以自行制作Fc卡带。但要支付30%的许可使用费,也就是营收中抽成30%。
这个抽成比例,倒是跟今天最着名的“苹果税”比例一样,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