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明海风云 > 第1233章 局势纷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延袭了原历史崇祯十一年时的军事计划,晚了一年的大清朝军队入寇,一如既往由大清朝贝勒多尔衮与大将岳托兵分两路,朝着大明朝的边关长驱直入,一副要杀进山东腹地的事态。

多尔衮率领大军自青山关毁关而入,沿途边关将士猝不及防,损失惨重;而岳托则带着一支偏师,沿墙子陵入寇,两军兵锋皆直指山东济南城池。

好在一点,经过初期的仓皇以后,祖大寿等大明边关良将纷纷奋起,之前朝中给予的粮饷军资得到了极好等重用,在迁安、丰润等城池间,各路将士用命之下,终归是为大明朝调兵遣将拖延到了足够的时间。

当清军主力在打下沿途这些城池,在通州两部汇合之时,济南城以及周边城池有了防备之下,利用城池高深而坚固的地利优势,愣是将多尔衮清军将士给拖住了脚步。

卢象升、洪承畴等大明督师,刚刚结束对大明朝农民起义军的镇压,临危授命,带着各自的兵马千里迢迢直奔山东,赶在多尔衮等军马尚未占据济南城之前,大军直逼清军主力,一副与之正面交战等态势。

多尔衮作为主帅,为了闭大明军队之锋芒,最后还是放弃了与明军正面决战的想法,而是化整为零,数万大军一分为八,对济南城周边的城池展开了劫掠,利用骑兵的优势机动性,绕过卢象升、洪承畴等大军的包围网,有条不紊地往后回拉。

十余座山东城池毁于一旦,近二十万大明百姓被清军劫掠,裹挟着往关内撤退。

等到洪承畴等大军赶到济南时,清军大军带着裹挟的大明子弟都已经远去了数百里。

此时若是洪承畴等人愿意追赶,怕也是能够咬住清军后撤之脚步,毕竟对方裹挟的人口物资拖慢了他们的脚步。

可是洪承畴等人最终却是放弃了慈打算,清军野战之利于大明军队来,犹如猛兽,人人谈之色变,且明朝大军就算追上了清军,可是其追赶位置怕也是接近了边境之地,若是对方在此设伏,恐怕大明这十数万大军未必能够顶得住对方的攻势。

相较而言,就这样逼退了清朝入寇之军,于大明朝来夜不算太差,即便对方劫掠了明朝山东百姓近二十万,可是对于整个大明大局来,倒也不是伤不起的。

一场大战就此告一段落,卢象升、孙承宗等明朝栋梁之材未在此次大战当中阵亡,大清军队此番对明朝所造成的损失未及原历史当中的一半,这些斗能算是不行当中的大幸。

但是正因为卢象升、洪承畴等人因为这次清军入关等军事行动所影响,不得不北上支援山东,却是给了正被打压得差点灭绝的农民起义军带来了一线生机。

首先反正的是原本被大明朝诏安的张献忠一支,在谷城重新举义,周边县城百姓纷纷响应,带动大明朝留守山西、陕西之军力前去绞杀扑灭;趁此时机,一直在商洛山中躲藏潜伏的李自成急忙出兵,南下湖北四川,四处逃窜躲避大明军队等围追堵截。

此时,接任绞杀农民军的督师熊文灿又闹出了与内阁中枢杨嗣昌的不和,两人在农民军的绞抚问题上有着很大矛盾,因此而贻误了战机,给了农民起义军一个喘息的机会。

是时,李自成汇合了前来投奔他的何三江等大将以后,一路招兵买马,加上连年的地质灾害对于北方百姓的生活摧残,让其招买将士轻而易举,时地利人和之下,很快又恢复到他实力鼎盛之时。

何三江一干将领,在李自成危难之际前来投奔,很快便成为了李自成麾下极受重用的心腹,随着闯王李自成大军的迅速扩张,何三江、白玉山等人手中等兵力夜都迅速膨胀了起来。

而当年曾在李自成麾下任职,后来因为被官兵围剿而与大军失散的彭志海、朱大壮一伙人,在李自成大军进入河南,在河南站住脚跟以后,也在洪门老家的命令下,前往投奔李自成大军。

不知不觉,在农民军中洪门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已然不可觑。

李自成开始谋夺河南重地洛阳,积极准备着一应事宜,而此时李养这边除了派人给予彭志海他们消极配合等态度以外,却是准备将洪门洪堂军队暴露出来,亲自带领军队出征了。

李养浅薄的历史记忆当中,最终大明朝走投无路,被清军入关最大的缘由,却是因为农民起义军攻下京师,逼得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

而在失去了崇祯这一个大明朝的主心骨以后,边军将领吴三桂最终投诚清军,引清军大军入关,进而雀占鸠巢,以少数民族之身,统治了华夏数百年等时光,也铸造了华夏历史最黑暗的一段历史。

故而,李养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农民起义军攻下京师,更要想尽办法保住崇祯皇帝等命,而要做到这些,洪门却是再也不能置身事外,而是需要主动站出来,依靠己方的军事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

或许有人问,既然李养不愿意让农民军队壮大起来,那为什么他还要让自己麾下的谍子们主动投靠李自成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大势所趋。

农民起义军的糜烂不是一朝一夕等事情,夜不是李养他们一个团队就能改变的现状,强如大明朝这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都对这件事情徒生无奈,那偏居一隅而身价并不丰厚的洪门,又拿什么来阻拦这个大势呢?

土地兼并、冰河时期、女真外患等等因素,造就了明朝北方星火般燎原的农民起义,明知道无法阻拦的情况下,李养自然只能顺应时势,抢先一步布局农民起义军,为接下来的实力储备,打好坚实的基础。

李养想要出山,这却是福建巡抚萧奕辅求之不得的事情,其实自宁德事件之后萧奕辅一边在愤怒晋商的胆大妄为之外,同样不无对洪门的担忧。

一个连大明朝军队都敢动手绞杀的团体,其内心深处到底有几分忠君爱国之心,那就只有知道了。

既然自己坐到了福建巡抚这个位置上,那么萧奕辅也多少还是有几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自觉的。

他一直在想办法,看能不能在不引起李养反抗的情况下,将洪门实力削弱一二,或是将李养调出大员岛郑

如今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萧奕辅还在想着怎么对付李养的时候,李养这边厢却是主动站了出来,一封请战书往萧奕辅桌前一送,表达了他对河南农民军队的担忧,希望萧奕辅能够准许自己带着澎湖水师一万将士北上,为大明朝尽忠职守。

李养等选择出乎了萧奕辅的意料,他没有想到李养会在这个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彻底打破了萧奕辅对于李养一代枭雄的看法。

不过这并不妨碍萧奕辅想要趁机将李养调出福建的想法,不管李养是不是真的忠君爱国,但是只要他在福建一地,那也就意味着他对福建官场上的威胁。

“准了!”

为了让李养尽早出兵,萧奕辅不但当场就同意了李养的请书,同时还难得大方地提前预支了数月的军饷给李养澎湖水师一步部,以及足够澎湖水师一万将士半年之用的粮草。

于此同时,萧奕辅还给兵部尚书熊文灿修书一封,为李养兵马调动提前做好安排,打消他们前往北方的阻碍。

原本应该在今年因为政见不和,而被内阁杨嗣昌给拿下问罪的熊文灿,受益于去岁晋商覆灭,当时主管山西等地军务的熊文灿算是在这件事情上立了一大功,畏朝廷筹措了数千万两的军资,而他自己却是差不多两袖清风,几乎没有从中渔利。

故而,在今岁虽然与杨嗣昌立场不和,但是在杨嗣昌的污蔑下,崇祯皇帝却还是因着去岁的功绩,而没有对熊文灿捉拿问罪。

哪怕当初由他诏安的张献忠最终再次反叛,李自成大军重新死灰复燃,朝中除了一封封措辞严厉的诏书以外,熊文灿却还是在他总理山西、河南等地军务等兵部尚书位置上呆着,座位虽一直摇摇欲坠,可就是没有倒下来。

也正是因为前线主帅熊文灿没有背阵前换帅,这也使得农民军队在河南、湖北等地重新崛起,可是大明军队和官府却没有出现慌乱之局,依旧在迁安缓慢而坚定地对农民军队进行着镇压。

福建巡抚萧奕辅的奏折送到熊文灿等手中之时,其实也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之前卢象升、洪承畴北上救援山东,带走了山西、陕西等地等主力军队,此时农民军的糜烂,其实更多不是在于明军的无能,而是因为此时熊文灿手中无兵可用。

地方卫所当中的那些老弱病残,守御地方治安都显不力,更别镇压燎原之火一般等农民起义军了;而就地招募、诏安农民起义军将领,有了张献忠前车之鉴,熊文灿却也是如那惊弓之鸟,不敢轻易相信这些农民军将领了。

现在却好,福建巡抚竟然派出麾下大将,大明水师提督、总兵李养前来支援自己,着本就是熊文灿求之不得等事情,哪里会舍得拒绝呢。

“记住了,在家里记得要听妈妈的话,不可以调皮捣蛋知道吗?”

眼看大军出征在即,李养难得抽出时间来陪着陈玉墨、三娘她们一家人好好聚聚。

“放心吧父亲,家里面有我在,绝不会让祖母、妈妈她们操心的!”

大人模样的李赟如今已是十二岁了,因为从生活环境不差,营养充足的关系,长的却是比一般江南同岁子弟要高出不少,俨然如北方人高马大的少年。

没有娇生惯养的恶习,从就在学堂里跟普通人家弟子打成一片的李赟,此时在慈父般的李养面前,眼神坚毅地向父亲徐下了承诺。

“不错,这才是我们男子汉该有的气概!”

李养哈哈一笑,粗壮地大手拍了拍只比自己矮上一头的儿子肩膀,欣慰地道。

“倒是父亲你,出门在外没有人照顾,可得注意你的身体呢!”

从就与李养很是亲近的李琼,如今已是出落得如出水芙蓉一般靓丽,继承了母亲陈玉墨优良等基因,她的皮肤也是白净如雪,吹弹欲破,既有几分江南儿女的家碧玉,却也有几分北国儿女的洒脱大气。

女儿早已及芨,普通百姓人家不得已是嫁做了人妇了,可是作为李养掌上明珠一般的李琼,却依旧由着她的性子,如今正跟着她舅舅陈才在研发院工作着。

从就被李养送到学堂读书,学到了一肚子学问的李琼,整个人散发出来的知性气息,完全有别于这个十大的女子,比她家娘亲、年轻时等陈玉墨更像李养记忆当中的后世独立女子。

“嗯,放心吧,你父亲我身边有你吴超叔叔、董大哥他们帮衬着,哪里缺了人照应呢!”

李养亲昵的看着孝顺女儿,不无打趣地道:“倒是你个丫头,如今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什么时候给你爹我找个女婿回来啊?”

“娘,你看爹!!”

大丫头娇羞地躲进了陈玉墨的怀中,跟她娘亲撒娇起娇来。

“你个老不休的,没个正行!!”

陈玉墨瞪了李养一眼,一边安抚着女儿,一边则不无担忧地问道:“这回真的要你出征吗?就不能让杰哥他们代你出征?”

“唉,你是不懂,这回事关我大明朝安危之局,也是关乎我们未来安稳日子的重要机会,我实在是不放心别人出征。”

“而且,上回宁德之事发生以后,咱们抚台大人一直有一出没一出地找我们等麻烦,若是我还不表现出几分忠君爱国之心,我怕到时候咱们抚台大人会继续找咱们的麻烦,给咱们带来不少的阻碍!”

“反正现在咱们洪门已经步入了正轨,有你们在大员岛上坐镇,有我没我其实都是一样的,那还不如先宽一宽咱们抚台的心,让其少对咱们起疑才是。”

李养看着已然成长起来的一双儿女,以及身后那个正在母亲三娘怀中当乖宝宝,眼馋巴巴想要下来玩耍的儿子李鑫,他心中又多了几分为他们这几个血脉打拼的激情和斗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