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科幻小说 > 旧书大亨 > 第四十六章.线装书的前世今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六章.线装书的前世今生

(感谢冰凤恋凰书友打赏588起点币,还有其它书友打赏,多谢支持,二更送到!)

…………………………………………………………………………………………………………………………

租住公寓内。

林逸洗了洗手,这才把自己捡漏来的一麻袋佛经小心翼翼地倒出来。

看到这么多古色古香的经书,说他不激动是假的。之前在废品站,实际上林逸也很激动,不过他装作很淡定,很坦然模样,年轻人要有很好的镇定功夫,林逸觉得自己做的就很不错。

看着地上铺满的一本本线装书,林逸觉得自己像是做了一场梦。实际上,他从来都没有拥有过一本线装古书,原因很简单,第一,少见,第二,太贵。

如果算起来,他近距离接触的线装书就是上次去茶楼看到的那本陆羽《茶经》,不过可惜,那本书是别人的,自己只能眼馋,只能用手摸摸。

但现在,满地的线装书都是他自己的,是的,这些都是他的,他不仅可以摸,可以看,还可以抱着睡觉。

实际上,只要是爱书之人,就没有不爱线装书的。

平装书是书中的“小家碧玉”;

精装书是书中的“大家闺秀”;

线装书则是书中的“绝世尤物”。

面对“绝世尤物”,做为男人,谁不想一亲芳泽?!

林逸是个男人,并且是个爱书如痴的男人,所以他也很喜欢线装书。不仅是他,凡是爱书之人,无不热爱线装书。以至于,现在连很多的书店,也开始大量出版线装刊物,新版线装书的价格更是高居不下,《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曾国藩家书》,《毛太祖选集》等等,几千,上万,令无数人惊掉大牙。

世事轮回,四十六年前,“线装书”作为中国旧文化的标志,随着“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直接被扔到茅厕,更多的线装书从家家户户搜寻出来,悲催地装载到架子车,拖拉机上,直接拉到造纸厂打成浆糊。

一车又一车,承载着中华古代文化的线装书被丢入了搅拌机,被塞进了茅厕,金贵的元版宋版书,变成厕纸擦了屁股,成了手纸包了油条,当作废纸垫了桌脚---

可是现在,这些原本包油条的,擦屁股的,垫桌脚的线装书,却成了整个旧书收藏界的“王者”。

通常来说,线装书的封面及封底多用瓷青纸,封面上贴白色签条,书签和扉页的题字往往出自名家之手,常加盖红色印章,书脊用清白丝线缝缀,古朴清新。一书多册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牛骨别子,讲究一点的还用象牙别子。线装书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印刷,能够别具一格地体现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的特色。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碎,很实用。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杂文《病后杂谈》中谈到,读“硬领皮靴”的洋装书,“就好像两只手捧着一块大砖头,不多工夫,就两臂酸麻,只好叹一口气,将它放下。所以我在叹气之后,就去寻找线装书。”线装书可以卷起来看,也便于携带。线装书大都是大字印刷,还常用“乌栏丝”相隔,也就是用墨色在纸上打直线,看起来方便,很受读书人喜爱。

七十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毛太祖更是把一套线装书《楚辞集注》作为国礼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首相先生十分满意,如今那样一套线装书高达数万。巴金九旬大寿时,朋友们想送给老人一件有意义的礼物。思来想去,有人出了主意,精制一批《随想录》线装本,得到老人赞赏,如今那套书也高达数千。

收藏界有句话,叫做“百年无废纸”。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与郑振铎一起精印了一种《北平笺谱》。鲁迅当时幽默地说:“至三十世纪,必与唐版媲美矣。”其实,不到半个世纪,这部艺术品已是难得的文物了。

淘书笔记记载---

2009年,嘉德拍卖会上出现了一部民国版的初版编号本《北平笺谱》,已经拍出了13万。1958年,为了悼念鲁迅和当时因飞机失事牺牲的郑振铎,复制了这部笺谱,改名为《北京笺谱》。时至今日,这部复制品也成了不可多得的精美珍品了。一些质量好的近三、四十年的线装书,已经堂而皇之登上了艺术品拍卖殿堂,拍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价格。

今年六月份的拍卖记录有:1977年版大字线装书《史记》30卷,拍卖出34.5万元;1972年版《鲁迅全集》线装十卷本,23万;1974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3.2万元;80年代的《十竹斋画谱》原价几十元,以4025元成交。

林逸闭了眼,这,就是线装书的前世今生。

……

回过头来,林逸将收来的佛经整理清楚,分别是---

《金刚经》一册,

《般若蜜多经》一册,

《万佛经》一册,

《因果经》一册,

《阿弥陀佛经》一册,

《妙法莲华经》上中下,三册,

《大般涅槃经》40卷,二函14册……

其余的还有《大般若经》、《华严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瑜伽师地论》等等,合计320本。

看着这么多的佛经,林逸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大部分都是清光绪九年金陵刻经处刻印。

清末光绪这个特殊时期,是个很奇怪的时代,中西科技文化大爆炸,书籍印刷方面更是百花齐放,传统的刻印技术被铅印和影印技术所取代。那时,铅印技术一般用于平装书,而影印技术则用于复制古旧的线装书,以至于很多快要灭绝的古籍版本出现了大量的影印本。

影印本其实就是木刻本的“影子”,犹如佛骨舍利有“真骨”和“影骨”一样,这些影印本就是很多珍贵古籍版本的影子,因此两者在价格和价值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

很多时候,一些狡猾书贩喜欢拿影印本来冒充木刻本,以此来赚取高昂的利润。比如,一本《元刊文心雕龙》木刻本,在拍卖会上可以拍卖到203万的高价,可是民国影印本在市场上最多才3500块钱,八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的影印本则是600块左右。两者之间的价格相差十万八千里,令人乍舌。

木刻本和影印本很难区分,只有一些老行家将东西拿到了手里,这才能分辨出来。

首先看纸背有没有深浅不一的墨痕,刻本定有,影本绝无。不懂可以找两本比一下纸背立即就知道了。

原理如下:刻本是在木版上刷出来的,由于木版上墨不可能完全均匀,手工刷的力量也难以完全均匀,所以有的字或字的笔划着墨后,颜色会渗到纸背面,造成书页背面颜色深浅不一,很不整洁。而影印书不使用刷版技术,靠光影成像,印刷也不存在凹凸底面,印出的书不论正、反面都很光滑,尤其纸背非常干净整洁,不会有无规则的部分字透纸现象。

林逸对于线装书的认识并不深,但他却懂得如何分辨影印本和木刻本。

此刻,林逸拿出一本《因果经》,仔细观察了一下这本书的正面和背面,果然,字迹正反两面凹凸不平,某些地方还残留墨迹,毫无疑问,这些佛经绝对是木刻本无疑。

明白了这些佛经的刻印方式,林逸也就知道了它们潜在的收藏价值,不用说,发达了。

木刻本一本难求,何况一下子收了这么多。

心情激动,激动中又有些小兴奋,兴奋的想要吼几声。

林逸向来不避讳地金钱的渴求,即使他现在手中已经有了一百多万,可是又有谁嫌钱多呢?何况在这个百万富翁多如狗,千万富翁抱团走,亿万富翁藏北斗的年代,一百万真的是太少了,少的才够有钱人喝几瓶红酒,一百万也太虚了,虚的连去京城买一间厕所大的地方都不够。

所以林逸的观念很简单,捡漏,赚钱,不断地捡漏不断地赚钱,不断地积累财富,直到自己有一天真的可以被称为有钱人……

强行压下内心那汹涌起来的澎湃,林逸蹲下身子,开始细致地整理那些宝贝似的线装佛经。

320本,品相还都不赖,只是有十几本因为在麻袋里挤压的缘故,变了形状,书脊折断。还有几本线装书天头(上部)有些破损,当然,内页里面虫蛀,霉斑,这些也是免不了的,从光绪到现在,一百多年的东西,你不可能让它像新华书店的书那样崭新整洁,何况,书和人一样,人老了还要长皱纹,长老年斑,书老了,也要发霉发皱,也要长黄斑。

虽然玩书的时间不算太长,林逸却也清楚地知道“品相影响价格”这个收藏界的至理名言。而在旧书这一行,玩书的向来有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玩旧如新”,意思就是玩的虽然是旧书,但那旧书的品相却像新的一样喜人,拿在手里那才叫宝贝,那才叫显摆,那才叫古色古香,清雅脱俗,怎么看你都不是一个俗人。可你要是那一本破书,发臭发霉的,不管这本书值多少钱,看上去你也是废品站捡破烂的。

由此可见,旧书的品相是多么重要。直接决定了玩书的主人是什么档次。

放在以前,面对这些破损的宝贝旧书,林逸只能徒自吁叹,无可奈何。花钱让那些所谓修缮古籍专家进行修补,没个几千上万估计下不来;要么就纹丝不动,你技术不行,与其自己动手修补把聋子治成哑巴,毁掉整本书,还不如放着不动。

但现在的林逸不一样,他有古籍修补的特殊能力。

能力不用,过期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