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8章

洪建设给姜英秀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好消息。

使馆大叔那边来了消息。

使馆大叔的儿子,那个给姜英秀出书的编辑小伙儿,因为主编了姜英秀的作品,而且她的画集和摄影作品,都还卖得相当不错,已经愉快地升任了出版商的合伙人了。

当然,这位编辑小伙儿手上也不是没有其他业绩的。

恰恰是第一本画集的市场反响,也让当初好说歹说才同意试试水的书商决定要小规模再版了。并且还要求编辑小伙儿——现在是合伙人小伙儿——来跟姜英秀约稿,打算趁着这股热度还没褪,再出他个三本五本续集。

续集的事情姜英秀倒是没怎么放在心上。

出第一本书的时候的那种兴奋和激动的体验是绝对的,是不可取代的。

出第二本书,就没那么新鲜了。

当然姜英秀也不是不高兴的。

不过,她现在已经基本上沿着自己的规划走上了自己计划好的道路,嗯,应该说已经走了一小半儿了。

她知道凭借自己的理性和自觉,一步一步完成学业,已经不会有多少困难了。

前路一片坦荡,轨迹已经十分清晰。

所以,她的兴趣重心,不知不觉地移到了其它的方向。

比如,漂洋过海去探险,到大洋上寻找那份默默沉寂了许多年的宝藏。

比如,为身边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实地帮到他们。

比如,为了这片土地,这个国家,倒腾点先进技术进来,让关靖华和她的老师们同学们,少走些弯路,多出些成果,缩短些苦苦钻研的时间。

……

然而,虽然她对出书的热情下降了不少,但是这个消息,却给了她一个很大的启发。

给关靖华的资料,这回有个差不多能拿得出手的借口了!

说干就干,姜英秀立马进了商城,把原本找到的那些资料,替换成了几种外文版本,然后一股脑地给关靖华送了过去:

“关姐,你看看这些能不能用得上?”

关靖华看到一叠厚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图纸,眼睛差点瞪出了眼眶,这能是废品收购站弄来的?

她一贯直截了当,当场就问出了口:

“秀秀,你这是从废品收购站弄来的?”

姜英秀摆摆手,看看四周,颇有几分神秘地说道:

“你就甭管我是从哪儿弄来了的啦!先看看这些东西用得上用不上吧?”

关靖华摇摇头:

“这怕是得问问我老师了。但是,你这若是没个出处,老师问起来我怎么说?”

姜英秀乐呵呵地说道:

“要是没人问你就别说了呗。要是你老师非得问你是哪来的,你就说是我从使馆区弄来的。其实也挺简单的,没你想的那么复杂。老外跟咱们不一样,他们只认钱。反正只要钱给够了,买啥玩意儿都能买到!”

关靖华悚然一惊。

就在几年前,海外关系还是让人闻之色变的罪名。跟外国人做生意,更不是个简单小事。

姜英秀笑眯眯地说道:

“反正要是能瞒过去你就别提了,要是实在瞒不过去了再说!”

关靖华的眼圈儿似乎有点微微泛红,不过,她很快就调整了过来:

“秀秀,你下次可千万别再干这么危险的事儿了,啊!”

姜英秀点点头:

“我这不是看你们着急么?”

关靖华点点头:

“嗯,啥也不说了,你叫我一声关姐,我就一辈子都是你的亲姐!”

几句话交流过后,关靖华也不拖泥带水,直接抱着资料就去了教授的办公室:

“老师……”

关靖华的老师从伏案工作的状态中抬起头来,见到是关靖华,十分亲切地微笑了一下:

“小关同学啊,快过来,你有什么事?是不是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

关靖华兴冲冲地把怀里高高一摞材料放到了桌子上:

“老师,你看这些东西能不能用?”

老师看到了那一摞资料上的文字,瞬间就瞪大了眼睛,面容也严肃起来。

随手翻了翻,眼神越来越亮,越来越亮,关靖华觉得,这表情好像不是坏事,但是依然有点儿担心,万一自己理解错了呢?

老师会不会因为这些东西来源不明,就禁止使用呢?

老师放下了手里的资料,一脸严肃地问道:

“小关同学,这些东西你是从哪里弄到的?”

……

关靖华跟老师交代了一番,老师的严肃脸变得更加严肃了,但是眼神却明亮得惊人,关靖华觉得那里面的光芒似乎已经形成了两朵小小的火焰。

那是一种甘愿燃烧生命的激情。

关靖华在自己的老师和学长学姐们脸上,经常能看到这种激情。

老师一脸平静,但是忽然颤抖的嗓音,还是泄漏了她激动的心情:

“这些东西……都用得上,而且,非常有用。关靖华,你立功了!”

老师扶了扶眼镜,跟关靖华说道:

“这么多……得多找几个人一起翻译,快去叫你二师兄来。”

然后就挥了挥手,让关靖华出去,自己已经开始低头研究上了。

关靖华微笑了一下,听话地出了门去找她的“二师兄”了。

“二师兄”算是老师的项目助手,平时一些组织工作基本上都是他在跑前跑后。

……

关靖华这边的事情进展得相当顺利,老师的项目有了这些资料,也推进得迅速了很多。关靖华把这些消息反馈给了姜英秀一回,就几乎没再回过寝室。

他们的项目组太忙了。

从老师到学生,各个都忙得脚不沾地,连吃饭睡觉这些事,倘若没有人催,都想不起来。

其实对于老师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名利之类的东西,虽然也挺有用,但是却并不是最有吸引力的部分。

能够为国分忧,科技兴邦,才是他们真正的理想与追求。

这时候的知识分子,有很多人都经历了黑暗动荡的年代,也经历过建国前后的种种鲜明对比,算得上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即使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中,被狠狠地拍在沙滩上,一旦有机会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依然乐于投身到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地探寻其中的瑰宝。

全然不顾自身曾经遭遇的伤痛,而常常为了华夏的兴盛而忘却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