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吾连忙又说道:“我们倭国非常愿意和大唐合作,我们很有诚意。”
李正对一旁的大虎说道:“大虎,送客!”
平野吾嘴里不停地解释着:“长安令,你误会我了,我们……”
话还没说完,李义府赶匆匆赶来,“长安令,高句丽的使者来了。”
李正说道:“来得正好,我正想和高句丽使者聊聊。”
“慢着!”
平野吾拦住李义府又看向李正。
李孝恭观察着这个平野吾的神态,看起来是真的慌了。
李义府又说道:“他们已经在村口了,过一会儿就会到这里。”
平野吾看着李正说道:“长安令,我们倭国真的非常有诚意和大唐结盟。”
李正对一旁的李孝恭说道:“河间郡王,要不让他先去避一避,我担心他们两国使者站在一起又要打起来了。”
李孝恭点头说道:“你这样说倒也对。”
说完李孝恭带着平野吾和几个倭国使者进了马圈旁的小屋并且关上了门。
李正重新给自己沏上一杯茶,高句丽的使者便来到了近前。
来人走到李正面前说道:“在下高句丽使者金勋见过长安令。”
一边说着话,韩国使者拿出一个小盒子说道:“这是在下的一点心意还请长安令笑纳。”
李正接过小盒子打开看了一眼里面是一支人参。
韩国使者金勋说道:“此物乃是长在雪山高处的人参,是延年益寿的好东西。”
这个韩国使者的礼物倒是比倭国使者的礼物像话一些。
至少这支人参比倭国的咸鱼干好太多了。
李正摇着扇子说道:“你们比倭国使者懂事太多了。”
金勋躬身说道:“我们高句丽能够平定渊盖苏文之乱全靠大唐相助,我们王上有令高句丽世代都是大唐的属国。”
马圈旁的小屋内,平野吾听着高句丽使者的吹捧好几次想要夺门出去,都被李孝恭拉住了。
一旁的小屋内传来奇怪的响动。
金勋转头看向那间小屋。
李正说道:“那屋子里有耗子。”
金勋若有所思地点头说道:“这里的耗子应该挺大的吧。”
李正喝着茶水说道:“咱们说到哪儿了?”
金勋连忙又说道:“我们说到世代为大唐属国。”
李正笑道:“我们还是不要谈世世代代这种事情,毕竟这种事情对我们来说太过遥远,我们不如谈谈眼前的事情比如说你们和倭国的战争。”
金勋长叹一口气,“这倭国实在是太可恶,出尔反尔,根本不是人!”
话音一落,一旁的小屋又传来响动,像是有什么东西撞到了门上。
李正解释道:“最近耗子太多了。”
金勋也瞧了瞧那间小屋,“身为大唐属国我们对大唐绝对忠诚而且以后每年都可以给长安令一支这样的人参。”
李正苦恼着说道:“我对人参这种东西不是很感兴趣。”
金勋一脸谄媚地笑了笑说道:“听说倭国有很多的银矿,只要拿下了倭国,那倭国的银矿我们高句丽愿意和长安令五五分账。”
李正观察着金勋的神情问道:“当真?”
金勋用力点头说道:“那是自然,只要大唐帮助高句丽赢的这一仗,将来的一切我们都可以和长安令平分。”
李正摇着手中的扇子说道:“我会好好考虑考虑的。”
金勋躬身说道:“那在下就先告辞了。”
李正笑着说道:“那就不送了。”
高丽参确实是高句丽的特产,也是少有的稀罕物。
金勋走远之后,李孝恭这才带着平野吾出来。
李正悠哉的喝着茶水说道:“高句丽使者的话你也听到了,人家非常乐意和我一起平分你们倭国。”
平野吾呼吸沉重,犹豫了半晌说道:“高句丽愿意和长安令平分倭国,那大唐是否会出兵帮助倭国。”
李正笑着说道:“你说呢?”
李孝恭观察着平野吾的表情,现在他心里一定很纠结。
李正拍了拍平野吾的肩膀说道:“我们大唐当然是为了最大的利益而做事的,我一句话不能决定朝堂地事情,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可以一定程度左右朝堂的决定。”
李孝恭低声说道:“用二十万贯还一个倭国一个存亡,你觉得划算吗?”
看了看李孝恭又看了看李正,确实如他们所说,倭国亡了就什么都不剩了。
而且高句丽愿意和大唐平分倭国。
要是倭国没了这点银钱算什么,大不了多挖几座银矿。
平野吾深吸一口气说道:“长安令,之前是我等不懂事,现在我们愿意用一年二十万贯换倭国一个平安!”
李正微笑说道:“很好,立字据吧。”
平野吾还是有些犹豫,再看李正的眼神,此刻也只好点头答应。
李孝恭做证明,双方立下字据,下个月倭国就要送二十万贯来长安。
立好字据,李孝恭收好自己还要向李世民禀报。
看着平野吾离开,李孝恭说道:“老夫就没看错,你小子确实有做这份差事的天赋。”
李正皱眉说道:“河间郡王,这二十万贯我能不能和朝中一人一半?”
这小子想着的果然还是银钱,李孝恭冷哼一声,“这还要看陛下答应不答应。”
再看李正的神情,李孝恭又说道:“你说你明明有办这种事情能力,为什么一直不来礼部当差,我这个礼部的尚书的位置就等着你来接手了。”
李正看着眼前的马圈说道:“我觉得我更适合养马,你看看这些马儿,养得多好。”
知道李正是一个什么脾性,李孝恭长叹一口气离开。
傍晚时分,李孝恭来到李世民面前,将今天的成果和李世民说了一遍。
李世民看着倭国立下的字据说道:“这么说来朝中不用出一兵一卒,就能一年挣二十万贯?”
李孝恭点头说道:“确实是这样,不过李正说了这钱是否可以和朝中五五分账。”
李世民颔首说道:“他小子还真有胆子。”
李孝恭低声说道:“说来高句丽还没立下字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