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花开春来晚 > 第337章 硬化路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7章 硬化路面

大路转入樟木大队的路口,一辆小型碾压机和一辆熔沥青小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另有十几个人正在施工。刘正茂一眼就明显感觉到这些人是在故意消极怠工,两天时间过去了,路面施工进度还不到 100 米。

此时,冬日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卷起地上的尘土,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刘子光停好自己的车,拿出烟来走向一个中年人,递过去一支烟后,介绍道:“队长,我们大队主管外联的副大队长来看您。

那个中年人接过烟叼在嘴里,掏出火柴“嗤”的一声点燃,才漫不经心地看向刘正茂,心里想着,这么年轻的小屁孩能顶事?嘴上问道:“他能做主吗。”

“大队的事,他都能做主。”刘子光见中年主管看不起刘正茂,心里不禁带了些火气介绍道。

“哦,那我看走眼了。小领导,你们大队这条路有点难搞啊,我们施工队加班加点搞了两天,才铺不到一百米长。”中年人明显欺负刘正茂年轻,故意睁着眼睛说瞎话。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施工现场工作人员那懒散的状态与中年人所说的情况差别巨大。

“同志,我做事情喜欢一是一,二是二,打开窗户讲亮话。大家都很忙,没时间拐弯抹角。”

“虽然你们是市里派来工作的,来这里后,樟木大队负责你们的伙食没?还是其他地方接待不如意?”刘正茂喜欢广交朋友,但也是分对象的。对于中年人这种人,他决定采取直截了当的处理方式。

按惯例,市里派的任务,施工队到施工现场后,应该是自己解决伙食问题。

在樟木大队,古大仲安排施工队到大队厂区食堂用餐,这样帮施工队节约了一笔不小的费用。

“你们古支书很客气,给我们安排住宿和伙食。”中年人嘴里这样回答着,心里想的却是:这条路是你们大队的内部道路,我们来这里是属于计划外的工作。

刘正茂指着金树大队提前用炉渣和卵石铺好的路基,说道:“同志,你看看,我们提前都铺好的路基,难道你们在其他地方修路,有人提前给铺路基?”

讲到这里,刘正茂提高声音,大声对围观的施工队员们说道:“同志们,目前铺设的这条道路,你们可能不知道,它的意义重大,因为省里已经内定我们大队为整个南方几省‘学大庆大寨’的典型,元旦后,会组织大规模的宣传。”

“到时省里、市里,乃至全国的记者到来,发现这条路还是半成品,你们认为市里会怎么想,省里会怎么想?你们局里会不会追究责任。”

这些国有单位的职工,平时工作基本都是懒散的状态,每天混日子,工资照样一分不少。

但是这些人并不蠢,一旦涉及到政治任务,工作时还是能分得清轻重的。刘正茂就是以政治任务为借口,给这些人施加压力。

开始以为只是市里派他们过来帮忙,以中年人为首的施工队就找各种借口拖延施工进度。

现在刘正茂讲明这是省里压下来的政治任务,中年人就不好再肆意妄为了。而且刘正茂已经点明,这条路并没有什么难度。

“小领导,我刚知道这条路意义重大,一定带领队伍加班加点,全力完成任务,到时还请小领导跟市里领导美言几句。”中年人知道从刘正茂这里捞不到物资好处了,就打算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偿。

“好说,我知道一线同志们很辛苦,这样吧,只要你们在 12 月 30 号前,按质按量完成道路路面泊油铺设任务,我们大队给每位施工队员发 50 块加班津贴。”敲打了领头人之后,刘正茂代表大队再给普通工人一颗甜枣。

“小满哥,你讲话作数?”围观的施工人员里,一个老年工人问道。

“我早就讲,只要是樟木大队的事,副大队长讲了算。”不用刘正茂发言,刘子光先回答了。

“好,有副大队一句话,我们分两班施工,保证在 12 月底完成任务。”其他的施工人员纷纷表态,做一份工作,拿两份工资,这很有吸引力。

“丑话说在前面,必须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队才会多给补贴。”刘正茂强调道。

施工队的那个老同志说道:“你放心,我帮你们看着,保证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此时,冬日的阳光洒在施工现场,那金色的光芒仿佛为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微冷的风轻轻拂过,似乎也在期待着这条道路能够早日完工,为樟木大队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江南省,冬季的时光总是显得相对短暂,最冷的那些天,最多也不会超过半个月。然而,在这个时期,公路交通的状况并不发达,长途运输的成本极高,这对于蔬菜类产品的长途贩运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从气候的角度来讲,江南省的冬季只是蔬菜的种类相对较少,并非像北方那样,一到冬天就完全无法生长蔬菜,需要在秋天购买大量的青菜储存起来,以此度过漫长的寒冬。

如今,时间已至 11 月底,樟木大队的蔬菜基地里依旧大量种植着包菜、大白菜、萝卜等各类蔬菜,这些便是江南省人过冬的基础蔬菜保障。

“刘哥,现在农校的老师和大队蔬菜组的人,正在搭建温室大棚,我带你去看看。”铺路的沥青和搭温室大棚的塑料膜,都是刘子光单独采购来的。

这是刘子光第一次单独外出办事,虽说他的父亲满心担忧,陪着他去了巴陵石化,而刘子光在采购时,又动用了刘正茂的自行车和手表指标。总之,历尽周折,总算搞到了想要的物资。此刻的刘子光,满心期待着能在刘正茂面前好好表表功。

初冬的江南,寒风凛冽。刘子光费力地踩着自行车,在大队那简易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不一会儿便累得气喘吁吁,额头上也布满了汗珠。总算,他们来到了蔬菜组的地盘。

从自行车后座下来,刘正茂一眼就看到了那搭到一半的大棚。江南农校的刘老师和陈老师首次接触大棚种植,所有关于大棚方面的知识,都是源自于有限的资料。而樟木大队蔬菜组的何志成组长,以前更是连大棚蔬菜的概念都未曾听闻。

双方聚在一起,那就只能依靠刘老师和陈寻老师依据手头的资料来搭建大棚。这第一个大棚的建设过程,真可谓应了农村那句老话: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见到刘正茂,何志成立刻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说道:“刘知青,你可算是来了,本来我晚上都打算去知青点找你的。”

“何叔,什么好事找我?”刘正茂从何志成的脸上看出了些许端倪,但还是故意笑着问道。

“你瞧瞧,这算什么大棚呀,搞了好些天,还是这副不成样子。我那边还有好多事情等着处理,可这边又脱不开身。”何志成满腹牢骚,可当看到农校的两个老师也走了过来,便强忍着不再多说。

“刘副大队长,你可回来了,我们正为怎么搭建大棚的事伤透了脑筋。”刘老师毫不掩饰,直接把问题讲了出来。

“刘老师,请给我看看你手里的大棚结构图。”听到刘正茂要看图,农校的刘老师显得十分尴尬,红着脸回答:“没有建筑图纸,本来我们是想来这先搭一个大棚做示范,可是搞了几天,怎么搭都感觉不合适。”

刘正茂也被农校刘老师的话给弄懵了,什么都没准备,就跑来指挥大队的胡搭乱建,这纯粹是在浪费大队的人力和物力,也难怪何志成的脾气如此之大。

刘正茂心里憋着一股火,但还是得给农校沈校长几分面子,强忍着没有骂人。说道:“等下,我先进大棚看看。”

这个半成品的大棚是用竹子搭建的,除了四周按规律排列了竹杆外,里面的竹杆简直可以用杂乱无章来形容,照这样建好的大棚,即便建成了,也根本无法用来种菜。

从大棚走出来后,刘正茂对何志成说道:“何叔,这个棚子不行,你安排人撤了,明天早上,我会让刘子光带大棚图纸过来,另外再让刘昌民调点人手给你,你按图纸建大棚。”

回头,刘正茂又对农校的刘老师和陈老师说道:“刘老师,这样吧,大棚由我们大队负责建设,等大棚建好后,你们两位负责温室蔬菜种植实验工作。我建议主要以辣椒、瓜果、西红柿和部分以春节市场为主的蔬菜种植,太便宜的蔬菜种类,温室种植会亏本。”

两位老师都明显感觉到了刘正茂的不悦,只好说道:“等你的大棚建设图出来,我们也在这学习建大棚,以后还要去其他地方推广。”

“好吧,你们自己安排。”讲完,刘正茂没有丝毫停留,叫上刘子光便离开了。

路上,刘子光好奇地问道:“刘哥,你平常跟农校的关系很好啊。”

“沈校长和谷神他们,都是干实事的人,你看搞大棚的这两老师,他们什么都没准备,就敢来瞎指挥。”刘正茂耐心地解释道。

本来还要去厂区和养殖场看看,可现在因为大棚的事情,已经没有时间了,得回知青点去画图。

“刘哥,你会建大棚?”刘子光掩饰不住心里的好奇心。

“没建过,但是心里有想法,先画出来,请大家看看,合适就用。”前世,自己还叫郝江山时,在江北省也没种过大棚蔬菜。

但是,冬天跟随别人去郊区的大棚蔬菜基地玩过采摘。所以,对大棚里面的情况还是有一定认识的。

回到知青点,刘子光去老王那屋帮序伢子做中饭,刘正茂则自己关在宿舍里专心画图。

刘正茂努力回忆着,记起了江北省城郊区的大棚模样,两边肩高大约齐自己肩膀,估计在 1.5 米左右,大棚中间的脊高度比自己站立还要高几十公分,预计在 2.5 米左右。

而印象中大棚的宽度在 6 - 8 米,为保险起见,刘正茂取 6 米宽。

最记不清的是大棚长度,想了很久,没想出结果,最后,刘正茂决定取一丘田的长度,江南每丘田长度不一,所以大棚长度也各不相同。

整理好思路,画出草图。刘子光就过来喊吃中饭了。下午,刘正茂先去第五生产队监督开会,跟着回知青点完善大棚图纸并定稿。

凭印象,刘正茂画了大棚概念图,具体搭建过程中的细节,让刘昌明在执行中想法解决。

从早上开始,武齐悦和冯婷带领从各生产队抽调来的文艺骨干。开始在大队主要出入路口搭建牌楼,在显眼的位置,刷了适应时代的激进标语。

老王去饲料厂上工时,发现大队有异常的氛围,根据他多年的经验,知道是大形势发生了波动。

晚饭后,老王说道:“小刘,坐会。”

“王叔,抽烟。”刘正茂给老王散了支烟,然后搬了张板凳坐下。

接过香烟,老王趁着刘正茂凑近帮他点烟的契机,压低声音问道:“小刘,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刘正茂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两秒后,才回应道:“王叔,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那儿有几张报纸,您看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毕竟所涉及的是伟人的话题,刘正茂不敢轻易多做评论,让老王自己看报纸更为妥当。

刘正茂跑回知青点,从书包里拿出从省府带回来的那三张刊有反右内容的三大报,递给了老王。

这几年,老王极少能接触到报纸,就算偶尔有那么一张,也都早已过期许久。好在今年下半年以来,刘正茂安排人在樟木大队的广播里转播新闻,老王通过收听广播,能对形势稍有了解。

把报纸交给老王后,刘正茂说道:“王叔,这是近期的报纸,您先看着,我还得去大队部办点事,晚上回来再聊。”

“你有事先去忙。”老王起身回屋去拿眼镜。

大队部里,刘正茂通过喇叭把何志成和刘昌明叫了过来。听到刘正茂在喇叭里召集人,古大仲还以为发生了紧急状况,也骑着自行车匆匆赶来大队部。

“小刘,发生了什么事情?”古大仲人还在办公室门口,声音就已经传了进来。

“支书,您也来了?没什么大事,我请刘队长和何组长过来,主要是商量冬季大棚蔬菜种植实验的事。”刘正茂回答道。

刘正茂指着办公桌上摊开的几张信纸,说道:“这是我画的蔬菜大棚图,刘队长您先瞧瞧。”

刘昌明逐一看过信纸后回答:“按这图纸,搭建起来不算太难。”

“是的,看起来是挺简单,但有几个问题得注意。首先得让何组长他们以后种菜方便,所以,大棚里面支柱横竖间隔的距离和排列都是有讲究的,这方面我不懂,您和何组长商量着办。”刘正茂提醒道。

“是啊,老师们指导搭建的大棚,里面柱子太乱了,我们根本没法做事。”何志成附和着说。

“另外,冬季种菜,主要得解决保温和采光的问题,何组长可以和农校老师一起摸索摸索,找出最合理的规律。我反正觉得大队沼气池除了酿酒用,其他的都浪费了,我建议先拿出两个大棚用沼气来提温试试。具体的办法还得靠你们琢磨。”

这头一年,反正就是摸索经验,为以后大规模开展大棚种植做准备,刘正茂能想到的都一股脑地讲了出来。

刘昌明说道:“我对沼气的事也不太熟悉,但是,如果直接在大棚里烧沼气,老何他们会不会中毒啊。”

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古大仲说道:“当年我受伤后,被送回国内,记得北方医院有暖气,是烧的开水,用管道引进房间,屋里温度感觉挺高的。”

“对,我们可以采用支书说的方法,用管道把热水引到大棚里,以此来提高大棚里的温度。”受到古大仲的启发,刘正茂对刘昌明说道。

“我先找人问问,不清楚以大队目前的技术,能不能做到。”刘昌明向来务实,从不轻易做出承诺。

“对了,何组长、刘队长,搭建大棚的时候,一定要制定极端天气的防护预案,万一遇到大风或者大雪天,你们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来避害减灾?”江南的冬季虽说时间不长,但难免会出现极端气候,刘正茂提前提醒,有了预案,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小刘,费这么大的劲,大棚种植真能有收益?”古大仲问出了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刚开始摸索的时候,可能看不到什么显着效果,但未来肯定会成为大队的重要财源。”刘正茂自然清楚未来的走向,眼下也只能这般敷衍地回答。

大队现在资金充裕,刘正茂是想为大队的未来做打算,而且现在又是农闲时节,古大仲也就默认了。

四个人在办公室里,把能想到的问题都一一罗列了出来,全都交给刘昌明和何志成去解决。

晚上九点多,他们才离开办公室各自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