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村里的女霸王她良田万顷 > 第五百八十三话:立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另外一个,也是贺璋找来的,姓黄,是汪家镇人,家里些有积蓄,要不然也不能供他如此读书了,他今年已经五十二岁了,二十岁中了童生,但去年才考中秀才。

这人当时一激动,没差点背过气去,虽然好了,但也意识到自己年纪大了,科举还是别继续考了,找个差事挣钱养老重要。

所以贺璋派人一请,他就答应来了。

而剩下一个,是许三花找来的。

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以及不让明珠蒙尘。

许三花就将许家庄子上的贾良田给找了来。

还了他的卖身契。

贾良田当了这么久的庄户,还能再当回教书先生,无疑是激动的。

他以前本就是村里的教书匠,对这个是很有经验的。

杨秀才就是淮安县人,家在县里,也不远,儿子又在县城里读书,所以自然是没有拖家带口的来的。

黄秀才老伴早没了,儿子也都各自成了家,孤家寡人一个,来这里就更是潇洒走一回。

而贾良田不同,他年近三十才娶了媳妇,今年大女儿才九岁,媳妇又是个性子弱的,他们不是许家庄的庄户了,没地方去,贾良田自然要把他们带在一起。

许三花开的月钱足够他养活媳妇和儿子。

这么一来,村长准备的三间给先生住的屋子刚好派上用场,本来是准备两间的,但因为多请了一个先生,后头还临时加砖瓦回来在尾巴上接着再建上一间的。

所以刚好一人一间,就是贾良田这里,有些逼仄。

村长一想,这屋子建得大,刚好可以隔成两间,一间贾良田夫妻住,一间他两个儿子住。

就是怕委屈了先生,村长还专门问过了贾良田。

过过苦日子来的,贾良田没有什么不同意的,余生能接着教书育人,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一个住处罢了,可以将就。

再说,这隔成小间的屋子也不小。

除了先生的住处,另外还有一间灶屋,四间教舍。

教舍里的桌子板凳是东家凑一个桌子来,西家凑一张板凳来,都准备妥当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三个先生商量了,立学。

在年前,还有三个月,立冬学,愿意送娃子来的,就交三个月的口粮,带着娃子来报个名,十月初一,正式授课。

孤山村的人想着他们可是出了三钱银子的,咋不愿意?那一定得来啊!

且娃子不用另外再交束修了,就是口粮的事儿,娃子在家里一顿还不是要吃?

这可以来读书识字,多好。

所以有些人家一咬牙,家里适龄的,那是都准备了口粮给送来了。

口粮的事,村长经过深思熟虑,定得妥当。

三个月,每天一顿,半大的娃子吃穷老子,读书又费脑子,一顿吃两碗饭,那一顿就是差不多半斤米,有多有少,上补下消,取适中,一个月二十是不会多的。

三个月那就是六十斤米,可以拿米来,也可以拿银来。

但村长想着六十斤米就是一两半银子了,三家虽然日子好过了,但三个月给娃子就花一两半银,只怕是有些人就肉痛了。

可不肉痛嘛?

为了能让来读书的娃子多点,村长一摇头,再换对策。

三十斤米,三十斤包谷面,掺着来。

这样的话,那就是七百五十文加一百五十文。

嗯,九百文,三个月,比先才那样,容易叫人接受多了。

主食就这样定下了。

除此之外,还有菜呢,娃子长身体,读书费神,不吃点肉?

可这算下来,又得加铜钱了,

菜还可以让每家按量从自个地里拔来,但肉一定是得花银子买的啊。

村长琢磨这事,少不得跟儿子商量,毕竟,以后这村长的位置,就要落到他身上的。

蒋大平一听,仔细一算,想着愿意送来读书的娃子,一个凑一个的,似乎也差不多。

就打一共一百个娃子,一人一两肉,一天就是十斤肉,一人出两文,那就是两百文,两百文可以买上十三斤左右的肉,剩下三斤肉,两个先生的也齐活了。

也就是说,买肉的话,一天两文,一个月六十文,三个月一百八十文。

村长一听,口粮再多一百八十文,那就是送一个娃子来一两又八十文。

一年下来,就是四两银子了。

于是乎村长叫人将这口粮的事一一通知到各家,以及两个友好村。

大家伙一听三个月的口粮是三十斤米,三十斤包谷面,以及一百八十文的肉钱,还有每五天带去村塾的三棵菜。

个个都掰起手指头算起了账来,他们现在日子好过,自家田里的大米除了交粮税的,那都是留着的,不会像往年一样卖了换包谷面。

也就是说,大米他们是吃的起一顿两顿的。

娃儿在家里也是要吃米饭的,去村塾吃不是一样?三十斤包谷面三十斤大米不多,刚刚够娃子吃。

至于肉,他们搁家也是一月里要吃上好几回的,娃儿不吃?

一百八十文算下来也就是娃子一个月吃六十文的肉,四斤肉的事,不多。

单算是不多,也都合理,可加在一起一两银子,就有些叫人肉痛了。

三个月一两银子,一年就是四两银子,娃子读一年就可以娶个媳妇了。

对了,因着日子好过起来,他们这十里八村的风俗也变了,讨媳妇从前二两银子就够,现下也要四五两了。

不过,娃子在家也是要这么吃的不是?

脑子转得快的,想得通这样他们是划得着的,娃子能读书识字,就是最划算的。

是以,很多人当时就装好了口粮带着往村塾来了。

三个先生只管授课的事儿,自然不管这口粮的琐碎事,村长就接了这活计,口粮他锁好了管着,每日给做饭的妇人拿就是了,再有卖肉,他每天早上溜达着往淮水河滩去买就是了。

这口粮给其他谁管着,村人都要怕万一摸斤偷两的顺回去就咋办?

但村长管着,他们就放心了。

至于做饭的妇人,村长也找好了,贾良田的小媳妇洪氏听说村塾要招做饭的妇人,就先跟村长说了,村长一听她愿意,哪有不同意的?

这洪氏就定好了,剩下的一个,村长脑子里把满村的妇人过了过,嘴巴消停的,做事卖力的,几乎都在许家作坊做着工呢。

那就往年轻的这两年刚嫁进来的找,这就让他找着个合适的,许老汪的大孙媳妇,也就是潘氏的儿媳妇。

是老许家的亲戚,人也合适,正好了。

这工钱毕竟是许三花出的,所以村长选定了人还是来给许三花说了一声,许三花不管这个,倒是跟村长提了一句,女娃子也能读书识字,村塾也可以收女娃子。

村长一听,女娃上学?

谁家愿意?

虽然心里琢磨,但他还是在各家各户来送口粮给娃子报名时提了这句。

大多数人一听就扭头了,男娃他们咬牙送来了,女娃还送来?那可算了。

但也有人家家里娃子少的,日子也过起来的,想着老许家的六花,可不就是因为识字所以才能跟镇上的秀才定了亲?

要是他们家的女娃也识字,以后亲事都要好说些。

疼女娃的人家心里自然有一本账。

转天村里就有人家送口粮来是给家里的女娃报名的。

这头一批的,都是跟老许家交好的这些人家,家里一个两个的都在作坊做工,套种魔芋也挣了不少钱的。

比如许大劳和李氏的小女儿许香梅,何彩云的妹妹何彩霞,许三平的小女儿许旺喜,吴大隆的女儿吴丫丫,潘氏的小女儿许桂香,余家的两个小女儿,等等等等。

还有大柴村的,薛红秀的堂妹也送了来,还有另几个也在作坊做工的人家的女儿。

总之,加起来,竟也有十来个七八岁的小女娃呢!

村长一见这势头,行啊,一琢磨,送女娃的口粮减半,反正女娃的饭量咋也比不过男娃,咳,当然,三花除外。

一听女娃的口粮减半,在家里也是要吃的,反正六七岁的娃娃也做不了多少活,冬日也不忙活,就花半两银子送去上个冬学,认两个字也行。

打着这样主意的,一下子又送来十来个女娃子。

再加上家家户户有适龄的都送来了男娃子,到了十月初一立学,村塾里足足有一百二十个娃子。

一百二十个娃子按高矮排序,站满了村塾前的空地,一个个的双眼亮晶晶,满脸通红的望着前头的三位先生。

那阵势,看得专门跑来看得家长们,心里也是一阵火热。

此后读书声传来,笼罩整个村子,坐在家中都能听到那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

…………

众村人不由得纷纷点头,读书好啊,他们小时候就是读不起,能读的话,谁不想读?谁不想认几个字?

他们也是没机会,要不然,说不得他们也有考童生的天赋咧!

不过现在好了,他们没做成的事,他们的娃子能做了。

不管读不读得,能认几个字不做睁眼瞎,也是不亏。

万一能读呢?

那就是改换门庭的大好事啊!

村里的冬学就这样开始了,冬日里没事做,冷清,听这读书声朗朗响起,可是一件叫人觉得十分享受的事。

老许家的大娃子成家了,小的这辈又还小,所以暂时还没有娃子在村塾读书。

不过这也不影响老许头背着手一天往响水滩去两趟,跟一群小老头听着村塾里的读书声,扯和些他们小时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