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盛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唐朝作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面又一次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盛世王朝。
他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国家,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前后总共二百八十九年,经历二十一个皇帝。
唐朝时候不仅经济鼎盛,疆土也辽阔,东起日本海,南占有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到贝加尔湖,西到咸海(今天的哈沙克斯坦和乌慈别克斯坦共有的咸水湖,也是世界第四大湖)。
在文化上也是了不得,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中的唐诗名篇更多。后续我会介绍诗人史传,欢迎感兴趣的,后面可以关注我,后面持续更新。
简介:
李渊是盛唐的开国皇帝,公元566年12月21日出生于长安,他的父亲是李昞,他的爷爷是李虎,他出身于北周时期的关陇贵族。他也被称为初唐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在历史上他的成就名声并不响亮,主要原因是后世很多史学家考证是因为李世民篡改历史导致的,因为很多功劳被按在了李世民的头上了。具体怎么样,我们就来简单的看看他的这一生。
如何登基:
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的时候官做到了太尉,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被赐姓大野氏。北周建立后,又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也担任北周的柱国大将军,继承父亲李虎的爵位为唐国公,随后李昞娶了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姐姐为妻,最后生下了李渊。
所以说李渊那管杨坚叫姨夫,关系是非同一般。
但是李渊在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为唐国公,等他成人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贵贱之人都很喜欢他。
随后杨坚建立隋朝后,李渊由于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亲近,从而官场也是平步青云,这段时期担任谯(今天的安徽亳州)、岐(陕西凤翔)、陇(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随后杨广即位,又做了荥阳(河南荥阳)、楼烦(山西静乐)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入朝做了殿内少监。
但是随后被隋炀帝杨广猜忌,没办法的李渊就整天的无节制的饮酒,收受贿赂自污以求自保。
公元617年,李渊正式被任命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也为他为了举事奠定了根据地。
随后李渊在李世民的协助下,网罗人才,积极准备,公元617年五月三十日,他另外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从河东逃回晋阳,李渊也再无后顾之忧。
公元617年七月五日,李渊率领三万甲士,正式起兵。他们由晋阳出发,向长安进军,在这过程中,他关内亲戚故旧纷纷响应李渊,他的女儿李氏,后来被封为平阳公主,也是招募士兵,鼎峰时候达到七万人,被称为娘子军。
一路辛苦就不多说,最后在617年十月,攻到长安,当时李渊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人,开始围攻京城。
十一月九日,攻入长安,随后立杨侑为帝。历史上叫隋恭帝。
但是李氏父子从这时候开始,就全面控制朝廷政权。
公元618年6月18日,这个日期也是选择的非常的好啊,618,而且是两个618,估计当时这个日期的确定也是反复讨论的,总归是这一天,李渊在杨侑禅让后,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改为唐,定都长安
登基后作为:
随后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尚书令,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隋唐盛世,显然没有完全吸取前朝的教训,比如杀掉前朝的禅让皇帝,比如隋恭帝就对他还是很优待。
当然在争取政权的合法性上面,李渊也是想了很多方法的,尽量不让别人以为是篡位造反得来的。
李渊登基后,其实也只是拥有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当时外面的局势还是乱糟糟的,大的势力就有王世充,薛举、窦建德、liuheida等。而且这些人在当时看都是势力不小,比如窦建德,那也是深得民心的一个政权势力。
但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指挥下,通过三大战役,浅水原之战、虎牢关之战、灭刘黑闼的战争,最终公元624年平定了北伐。
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李渊的针对俘虏的决策,王世充因为统治残暴不得人心,最后李渊却决定不杀王世充,而是流放。窦建德深得民心,最后却被判斩立决。
所以说从决策者来说,很多时候都不是以百姓利益来做决策,而是以自己的利益得失来做决策,当然从长远看,得民心的人,最容易被人鼓动进行二次动乱,这是消灭动乱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又是为未来的百姓的安稳生活谋福利。
但是相信李渊更多的恐怕还是为了考虑政权的稳定性而做出这样的决策。
但是从当事者来说,却变成为了百姓的好,最后命却丢了,天天残害百姓的人却活的好好的。
真是那句话叫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随后同时还派遣李孝恭挂帅,名将李靖指挥南征,最终平定了整个南方所有的格局势力,也是大约在624年全部结束。
所以这一年,大唐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如何死亡
全国统一了,大家开始享受盛世的果实了,但是享受享受,有些东西就变味了,最后终于发生了震惊中外古今的事变,那就是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明在长安宫玄武门附近伏兵,趁李建成、李元吉入朝的时候,将两人射杀。
当时的李渊正在海池的船上游玩,秦王府大将尉迟敬德穿着军服闯入。其实这段我个人也有小小的疑问,一大早埋伏,李建成,李元吉入朝,那么李渊不是也应该准备早朝吗?怎么会在游船上玩呢,感觉这段也是明显编的。
但是众多史料就是这样描述的,说李渊看到尉迟敬德大惊,说你们谁在作乱,你来这里做什么?
尉迟敬德就回答说: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已经带兵平叛,目前反贼已经被全部诛杀,秦王害怕惊扰陛下,所以让我来保卫陛下,这不就是软禁嘛。
李渊无可奈何就问当时和自己亲近的大臣怎么办,于是大家就劝他只能将权力交给李世民,于是李渊只好表示同意,大小事都由秦王处分的手令,最终这场事变平息了。六月七日,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同时下令所有事情都由太子裁决,然后再让我知道。
看着诏令就是满满的无奈。
八月九日,李渊就正式禅让皇位于李世民,自己退位称太上皇。
但是还是居住在太极宫,只是不再过问国家大事。
629年四月,从太极宫搬到了大安宫,随后极少在露面或者参加活动。
公元634年入秋,李渊感染风疾,到635年6月25日,病危。他在遗书中说让葬礼一切从简,随后在大安宫驾崩,死的时候七十岁,十月并安葬于献陵。被称为关中十八唐帝陵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历史评价
欧阳修对他是这样评价的:
唐在周、隋之际,世虽贵矣,然乌有所谓积功累仁之渐,而高祖之兴,亦何异因时而特起者欤?虽其有治有乱,或绝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几三百,可谓盛哉!岂非人厌隋乱而蒙德泽,继以太宗之治,制度纪纲之法,后世有以凭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欤?
作者评价
李世民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有不世之功的,这点毋容置疑,但是就因为他的不世之功而很多场合将李渊描述的昏庸无能,其实也是不公平的。作为那么多割据的乱世政权,他从里面脱颖而出,最后一统天下,又岂能是一个庸人所能做出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