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再限制潜艇的作战范围,等于为美国提供了参战理由。
六月二十一日,帝国海军的潜艇越过北大西洋中线,在百慕大群岛东面大约一千二百公里处袭击了由美国开往英国的船队。总共有十三艘潜艇参加了伏击战,其中九艘潜艇成功突破了护航战舰的反潜网,在六个小时内击沉了十七艘商船。战斗中,充当诱饵的两艘潜艇攻击了反潜驱逐舰。
虽然根据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战报,在这场战斗中,潜艇没有击沉反潜驱逐舰,反而有一艘潜艇被反潜驱逐舰击沉,但是第二天,美国海军部就宣称,美国战舰在执行护航任务的时候遭到德军潜艇袭击,有一艘驱逐舰被击沉,还有一艘驱逐舰被击伤,近百名海军官兵丧生。
美国当局如获珍宝,立即展开了舆论宣传。
只是,美国的宣传很有策略。
美国新闻媒体重点宣传的不是战舰被击沉,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柏林和会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承认美国在北大西洋西部的统治地位,以及美国舰船在国际海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航行权。当然,美国媒体的编辑也没有忘记,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宣称整个大西洋都是战场。
言下之意,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美国海军的势力范围之内,在任何舰船都有通行权的国际海域,在战场区域之外袭击了美国战舰,造成近百名美军官兵伤亡,严重侵犯了美国的利益,挑战了美国的威信。
在任何情况下,德军潜艇的行为都可以当成美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开战理由。
六月二十四日,罗斯福前往国会做演讲。
此时,美国国内的民意已经调动起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反战游行。当然,不是反对美国参战,而是反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动的战争。美国新闻媒体也趁机大加鼓动,不顾事实真相,把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成了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甚至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扫荡了欧洲之后将入侵美国。
在美国新闻媒体的宣传下,美国俨然成为了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卫士。
对罗斯福来说,这是让美国参战的绝佳机会。
也许,今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要知道,仅仅四个月之后,中国就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交付了第一批重型轰炸机,对英战略轰炸全面升级。到一九四一年底,战略轰炸已经取代了无限制潜艇战,成为打击英国的主要方式。
战后,就有人认为,德皇在六月份放宽了对潜艇战的限制是一个战略错误。
理由就是,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进行无限制潜艇战,那么美国就没有理由参战,而最迟到一九四二年中期,战略轰炸就能彻底打垮英国,而美国却无法以直接参战的方式为英国提供援助。
当然,这些观点都是马后炮。
至少在德皇下令进行无限制潜艇战的时候,德军并不知道能在十月份获得第一批重型轰炸机,因为东线的德军并没有把握在十月份攻占高加索地区。此外,德军对是否能够通过战略轰炸打垮英国也没有把握。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一九四零年底,德军就制订了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计划,而且准备在战胜红俄之后就攻打英国,到时候帝国海军将率先夺取北海的制海权,然后由空军封锁英吉利海峡,登陆部队从法国与比利时的港口出发,在英国南部地区登陆。可见,德军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无限制潜艇战与战略轰炸上,依然认为只有登陆才能打垮英国。
显然,罗斯福不会错过如此好的机会。
在做完演讲之后,美国国会两院立即就是否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进行投票表决。
参议院的问题不大,毕竟绝大部分参议员都是利益集团代言人,而参战才能给利益集团带来好处。
关键在众议院。
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众议院是两年换届,即每位众议员只有两年任期,且众议员由各州的人口数量决定。这决定了众议员不可能成为利益集团代言人,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为平民说话。
也就是说,众议院代表了民众的利益。
问题是,在舆论宣传的推动下,众议员并不可能每个都能认清局势,更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替民众说话。
要知道,事实就摆在面前,美国战舰被德军潜艇击沉是不容质疑的。
众议院的投票从下午两点开始,持续到六点。虽然这个时代的通信技术还不够发达,但是全世界都在盯着美国国会大厦。
美国是否参战,就由众议院的四百多名议员决定了。
在法律上,众议院的表决结果高于参议院。也就是说,只要众议院否决了参战决定,美国就不会参战。
美国众议院议长公布投票结果的时候,罗斯福也有点紧张。
为了让美国参战,罗斯福用尽心思,他的威信也因此受到挑战。在向日本出租苏比克湾海军基地、推动“战士租借法”的时候,民众就开始质疑这个宣称要把美国带出经济危机的总统是否称职。
如果他发起的参战运动在众议院遭到否决,那么他的总统地位肯定会受到威胁。
别忘了,此时反对参战的民众并不是少数。
所幸的是,表决结果对罗斯福有利。在参与投票的四百三十二名众议员中,有二百二十一人投了赞成票。虽然接下来出了一点波折,即反对党领袖要求重新计票,认为计票过程中出了差错,但是结果并没改变,在重新计票之后,参战决议仍然以微弱多数在众议院获得通过。
美国东部时间七点半,众议院议长把表决结果递交给了总统。
国会没有散会,而是继续就下一项议题进行辩论,即美国在参战之后,是否要授予总统战时特权。
按照美国的法律,只要授予总统战时特权(等同于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总统的权力就将凌驾于国会之上,并且由总统牵头,在国务院的基础上结合国会的各个机构、最高法院等权力机构组成战时政府。
可以说,只要走出这一步,美国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战时状态下,国会无法约束总统,更不可能弹劾总统。只有等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才能收回授予总统的战时特权,而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或者说是否已经结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由总统决定。
战时,只有一件事情不会发生改变,就是大选。
也就是说,即便进入了战争状态,美国也会照常举行大选,也就可以通过大选让不称职的总统下台。
对罗斯福来说,是否获得战时特权并不重要,关键是获得了打开战争之门的钥匙。
六月二十五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八点,罗斯福在椭圆形办公室,通过无线电台发表了全国讲话,也就是美国的宣战书。
讲话只有十五分钟。
在这短短十五分钟内,一亿四千万美国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步入了战场。
对绝大部分美国人来说,美国参战的影响并没有立即显现出来。
要到七月初,也就是美国国会在经过了长达半个月的激烈辩论,最终表决通过了“战时授权法”,也就是授予总统战时特权之后,美国才会正式进入战争状态,并且开始第一阶段战争动员。
也就是说,要到这个时候,美国民众的生活才会受到影响。
当然,影响范围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城市,以及轻壮年男性身上。
要到第三阶段战争动员的时候,战争才会波及到包括女性在内的大部分美国人,让美国民众真切感受到战争产生的影响。
可以说,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进行战争动员需要很多时间。
在大战爆发一年之后,中国的第三阶段战争动员还没有全部完成,预计要到一九四一年底才能到位。就算美国的社会动员效率高一些,政府的组织能力强一些,也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部动员工作。
也就是说,要到一年之后,战争的影响才会全面显现出来。
在罗斯福发表战争宣言的时候,美国国务卿向德意志第二帝国驻美大使递交了战书,并且要求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人员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离境,美国联邦政府将为其安排一艘前往巴西的外交邮轮。
当然,美国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的消息,也由此送到了德皇手上。
六月二十六日,德皇在召开了紧急御前会议之后,正式向美国宣战。
到这个时候,美国只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而没有向中国宣战,理由也很简单,中国没有做任何侵犯美国利益的事情。
只是,中国向美国宣战,只是迟早的事情。
德皇在发表战争宣言,帝国外交大臣向美国大使递交战书,并且下令驱逐美国驻德外交人员的时候,冯承乾正在北京参与高层会议。
讨论的议题只有一个,即是否立即向美国宣战。(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小说阅读网(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