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重生奋斗小俏媳 > 第434章 拭目以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样的机会,错过了,这辈子,她就要跟大学无缘了!

毕竟,她除了语文方面外,还真没有什么读书的天赋。她就是在写作方面,似乎有些天分。

这么说吧,如果让她解一道高中的数学难题,她宁愿写十篇八百字以上的作文。

连禾苗兴高采烈,满心的欢喜,脸上的笑容灿烂极了。

王婶子来访,见她这样,就打趣道:“禾苗,有什么喜事啊,这么高兴?”

连禾苗笑得合不拢嘴:“嗯,确实是有喜事,不过暂时还不能告诉你。日后,你自然会知道的!”

事情还没有完全确定,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还不是万无一失的事情。所以,上大学的事情,她不能跟外人说。

“好啊,那婶子就拭目以待!”王婶子也没有介意,乐呵呵的笑着道。

连禾苗很是欣慰,她就喜欢王婶子这一点,心胸阔达,不会动不动就不高兴,没有那么多小心思。

“对了,婶子,你找我什么事啊?”

王婶子:“嗯,是这样的,我家小山不是有初中毕业证了么?我是来请教一下你,你觉得小山去钢铁厂做工人好,还是去棉纺厂做工人好?”

连禾苗:“婶子啊,我建议,还是去棉纺厂好一点!虽然钢铁厂的工资高一点,但是那活也比较累,比较脏一点。我觉得啊,不要太看重工资的高低,要以身体的健康为重!”

王婶子点头:“是啊,你说的很对!之前,我跟家里人都考虑的不周到!谢谢你啊,禾苗!你说的很对,什么都没有人的健康重要,而且棉纺厂的工资也不算低!”

“而且,钢铁厂在市里,棉纺厂在县里。去棉纺厂上班,离家也近一点,辛苦一下,踩自行车每天都可以回家!”

王婶子点头:“嗯,你说的很有道理,小山都结婚生子了,去市里上班,确实不现实!”

别的不说,光是住房问题,就没法解决。还有,小山媳妇去了市里,就没有了公分,不能分粮食了。日后,小山这个小家庭一家五口人,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之前,她跟家人目光短浅,只看到了钢铁厂在市里。虚荣心的缘故,一家人当初就决定了,要让小山去市里考铜铁厂的工人。

连禾苗点头,再提点一下:“婶子,小湾村是根,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不留人在家。谁也不知道,日后会有什么变故,家里的房子都别卖了!可以的话,就把家分一下,每家都修建一个带后院的宅子。后院可以圈大一点,用来种蔬菜瓜果,种一两棵果树,种一两垄的红薯。”

“分家啊?”王婶子有点惊讶,继而又释然了:“嗯,孩子们都大了,老大老二老三,都结婚生子了。确实,到了应该分家的时候了!你说的很对,不分家的话,就没法买宅基地盖房子。”

回去跟丈夫一说,村长也用力点头:“嗯,说的是啊!确实,应该把家分一分!分了家,咱们家的自留地,就不会那么显眼了!不会让人眼红了!”

自留地,是按照家庭来分的,也是按照人口来分的。跟分粮食差不多,人六老四。

什么意思呢?就是其中的六成,按照人口来分。余下的四成,按照劳力来分。

一个村里,自留地,那是有定数的,不可能没有限制的分。一般来说,会在某个地方,圈一大块的地,作为村里的自留地。这地,肯定不会是良田,但也不至于会是贫瘠的旱地或者荒地。

一般来说,会是中等的旱地。

然后,就这样一大块的地,按照人六劳四来分。

这样,既不会让家里有很多壮劳力的人吃亏,又不会让家里劳力少、老弱病残的人家因为自留地太少,而连青菜瓜果都吃不上。

而每家可以在自留地里,留出那么小块,用来种植红薯。如此,灾荒年的时候,好好打算,勤快肯干,就不至于会饿死人。

毕竟,这里是山清水秀的地方。

村长一大家子人,分到的自留地,自然是很可观了。

五个儿子,最小的都十七岁了,全都是壮劳力。

三个儿媳,加上村长跟王婶子,一家子就有十个壮劳力了。然后,还有好几个孙子孙女。

这家人的自留地,在青菜瓜果跟庄稼长得正好的时候,一眼看去,仿佛看不到头似的。

也难怪,有人要眼红了。

在这年代,这么全乎的一家人,并不算太多。

很多的人家,不是有人饿死了,就是被祸害了,或者其他的原因。总之,就没有几户人家,不是家破人亡的。

村长家之所以会保存的这么好,那是因为这家人运气好,在抗战时期,在山里奇迹般的,找到了一个十分隐秘的小山谷。然后,一家人除了村长夫妻俩跟长子之外,其余人都在山里躲了很多年。如此,这才好不容易生存了下来。

而村长、王婶子跟长子,则生活在村子里,一直都在为抗战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直到抗战结束之后,一家人这才走出山谷,回到了小湾村。不过,一旦遇上了危险,一家人还是会躲进那山谷里去。

那山谷很小很小,也就只能容纳二十来人,村长也爱莫能助,帮不了全村的人。不过,在过去的那些年里,他收留了小湾村以及邻村11个10岁以下的孤儿,跟着家人在山谷里生活。

如今,这些孩子们都长大了,人品个性都很不错。在上一次的考试之中,全都拿到了小学毕业证书。

这些孩子,几乎全都成了各自村子里的青年骨干力量,那几个大一点的,都加入了五十多里外的部队,也就是二旅的一团。

原本,是想让他们加入独立团的。可是,部队里说,当地的老百姓,不能在家门口当兵。没有办法,只能去远一点的部队了。

好在,五十多里地,也不算远。而且,离市里更近一点。为此,孩子们也很高兴。毕竟,能走出大山,哪一个年轻人不乐意呢?

村长能被上级领导看重,也跟他收养了这些孩子,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