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一天的时间,由锦衣卫侦办、顺天府审理,大兴知县郭永文因滥用职权、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等等数条罪状被革除官职,并押往南京候审,在判决下来的当晚,郭永文在昭狱畏罪自缢而亡。
王海陵被判了个全部财产充公,全家流放到云南戍边去了。
得到消息后,林墨很是震惊,虽然说郭永文和王海陵官商勾结,谋财害命,落得今日这个结果也没有冤枉了他们,只是没想到姚少卿竟然有这么大的力度,看来自己这个黑衣门生的职业还挺有前途的。
如此一来,周掌柜的仇算是报了,林墨为老掌柜办理了后事,接下来面临的便是轩墨坊的经营问题。
周掌柜只有一个儿子,目前远在海外没有音讯,临终之际将轩墨坊托付给林墨,不仅是因为他话本写得好,也是看中他的为人品行。时至今日,林墨明显感觉到自己肩上担子愈发沉重起来,轩墨坊承载着老掌柜毕生的心血,接下来如何妥善经营,还需要慎重一些。
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林墨发现城里大大小小的书坊书局经营理念还比较落后,因为在这个时代,读书识字并不普及,一般人家根本供不起读书人,连字都不认识,肯定就不会买书了,若不是白蛇传大火,像轩墨坊这种店面恐怕一天到晚都很难有顾客上门。
即便是话本这种通俗文学,也仅限于读书识字的人,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让轩墨坊的生意更加大众化,若是能降低一下门槛,是不是就可以增加客源?
很快,林墨便制定了一套改良方案,然后将轩墨坊主要人员召集起来开会,有主编李文寿,账房先生刘东,还有曾鹤龄。
林二叔也想参会,林墨只得将他拉到一旁,悄悄说道:“若是那些伙计偷懒怎么办,没人看着我可不放心啊!”
如此一来,林二叔马上化身监工,去看着伙计们干活去了。
人到齐后,林墨先是郑重行了一礼,然后说道:“今日当着大家的面许下承诺,我这个掌柜的只是暂代,若他日寻得周掌柜之子周慎,轩墨坊定是要交还给他的。”
主编李文寿说道:“此番大家能够活着从大牢里走出来,全靠了林公子,周掌柜临终前将轩墨坊托付给公子,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这个掌柜由公子来当,大家都没有意见!”
账房先生刘东也跟着说道:“即便有了周慎的消息,在等他回来,至少也要三年五载之后了。”
其实李文寿和刘东有些话没有明说,对于众人而言,只要有银子拿,掌柜的姓周还是姓林并不重要。而且,眼睁睁看着周掌柜被人陷害,甚至屈打致死,林墨却能绝地翻盘,到底跟谁混更有前途,已经不需要再考虑了。
林墨点了点带头,然后问道:“既然由我暂代掌柜,接下来就要听我的了。”
李文寿和刘东对视一眼,然后说道:“那是自然。”
“刘先生,白蛇传等话本的销量如何?”
刘东说道:“刚出来的时候确实卖的很火,但是现在热潮已经过去,这几天不敢加印了,以后怕是要恢复到普通话本的销量了。”
“成本几何,收益又是几何?”
“成本主要是纸张和墨水,以及刻板的损耗,”刘东翻出账本,继续说道,“若是去除地税和铺税,纯利润大致在三成。”
林墨看了看众人,说道:“后面不要再加印了,咱们需要搞点新鲜玩意。”
“什么……新鲜玩意?”李文寿有些搞不懂这其中的含义,卖书本的还能有啥新鲜玩意?
“对,李先生,我问你,咱们这里最大能印多大的纸?”
“最大?”李文寿想了想,说道,“那得看刻版,咱们这里最大的刻版是长一尺半,宽一尺。”一边说着,他伸出手比划了一下。
看到李文寿比划的大小,林墨心中有底了,这个大小差不多就是自己要的,然后又问道:“这种刻版有多少?”
“因为这种刻版用处不大,咱们只有一块,平时大多时候都在在库房放着。”
“那好,刘先生,一会你再去买一块这么大的刻版回来,”林墨想了想,改口道,“算了,直接买三块,现在就去!”
刘东纳闷,这种刻版根本没啥用,买来干啥?
但是掌柜的都吩咐了,只得照做。
刘东走后,林墨拿出一张纸,裁成长一尺半宽一尺的大小,然后横过来,在中间划了一道竖线,说道:“我说的新鲜玩意叫报纸。”
“报纸?”曾鹤龄若有所思地问道,“朝廷邸报?”
“差不多,但是内容不一样,”说着,林墨指着白纸说道:“你看,我在这张纸分了四个版块,这第一版,叫做时政,比如说朝廷下旨谁谁升官了,辽东又要打仗了,诸如此类,所以叫时政版块。”
曾鹤龄大致明白了林墨的想法,李文寿却仍然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
林墨继续说道:“第二版叫做文学版块,主要刊登一些儒学文章,最好是现作的,最好是有些独到的见解,言辞犀利一些的。”
听到这里,李文寿忍不住插嘴道:“掌柜的,俗话说武无第二文无第一,若是言辞犀利,恐怕惹人反感。”
“就是要惹人反感,这样才有更多的人投稿,更多人关注,咱们的销量才能提上来。”
李文寿闻听此言,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对啊,自己这是书坊,印出来的东西是用来卖钱的,至于那些文人们吵来吵去,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然后,第三版是话本连载版块,类似《白蛇传》这种话本,从今日起,红楼梦就不要单独刊印了,以后在这个版块每一期刊登一个章回。”
曾鹤龄点了点头,对林墨的想法基本上理解了。
“最后,第四版用来刊登一些奇闻轶事,比如说谁家下了个狗崽俩脑袋,某个樵夫上山砍柴看到十丈长的蛇,谁家的孩童三岁便熟读四书五经,或者某家妓馆新来了个姑娘,总之,就是吸引人眼球的八卦杂谈。”
“这,三岁怎么可能熟读四书五经?”李文寿连连头,说道,“还有那十丈长蛇、双头犬,老夫活了这么久,从来没有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