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兰把事情简单个李晓梅说了,李晓梅气的牙根直痒痒,
“姐姐那个姐夫真是不要脸,竟然跟别人合伙想骗咱家的钱。”
苏玉芬回家了,苏玉兰既要赶这一批裙子,又要忙活厨房里的一摊子,只一天功夫下来,就把苏玉兰忙的脚不沾地。
这个年代,没有卖现成吃食的,北方的吃的主食不管是窝头还是馒头、面条全靠自己手工做。
家里两个大人,三个小孩,只馒头两天就要蒸一大锅,小三是不需要吃饭,但是喂奶、把屎把尿、洗尿布......活儿一点儿都轻省。
李晓梅知道二嫂这次要大干,一忙就是好长时间,看她忙的团团转,也是一时心急,
“二嫂,要不把娘叫过来看孩子做饭吧!”
不管娘俩怎么不对付,李晓梅第一时间能想到的还是自己的亲娘。
苏玉兰一个人扛惯了,竟然忘记这些事都可以找人帮忙的,幸亏晓梅提醒了一下,不过她是怎么都不会请婆婆过来的,那等于是给自己找麻烦上门,就算婆婆安安稳稳不找事,到最后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黄老板”这样的人来找事,苏玉兰倒是没那么担心,想办法解决了就行,文的不行,就来武的,警察局里有人还怕对付不了几个二流子!
但是换成是婆婆的话,就有点儿闹心了,说不得,劝不得,打不得,骂不得,完全就是个油盐不进,这种人还是尽量避而远之的好!
晚上苏玉兰来到了赵婶家,微弱的灯光下,赵婶正在纳鞋底,天一开春,地里活儿多起来,就比较费鞋,闲着的时候多纳几双出来,到用的时候不抓瞎。
赵婶一边跟苏玉兰说话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听明白了她的意思,赵婶说,
“帮忙行,别提钱不钱的,俺家刚子上个月回来,英语又考了高分,老师说他今年考上本科的希望特别大,要不是你给找的方子,俺们俩可是一点儿都帮不上他的忙。”
苏玉兰当初就是感激赵婶两口子对她的帮助,才跟赵刚说了几个提高英语水平的法子,这对她来说根本就是举手之劳,没想过让他们一家人感恩。
“婶子,刚子成绩能提高,主要还是他自己肯用功,这事儿你要不答应,我还得去找别人,小三跟别人也不熟,你就当帮帮忙!”
苏玉兰给赵婶提的是帮半个月的忙,工资是二十块,苏玉兰自己觉得还算合理。
村里就没有能瞒得住的事儿,二狗跟苏玉兰合作的事儿,一开始村里人还不清楚,去苏玉兰家看了几晚上电视以后,村里人就没有人不晓得的了。
他们既眼气二狗胆子大,敢跟苏玉兰套近乎,又觉得二狗不仗义,有挣钱的事儿不想着村里人,去媳妇娘家找人,全然忘记了当初苏玉兰找人的时候他们说的那些风凉话。
但是看到二狗在街上卖肉的时候,一个个还是都笑嘻嘻的跟二狗打招呼,倒是再也没人提资本主义、地主做派的事儿了。
时间一长,赵婶也看透了,现在社会变了,没人会逮着老一套不放,她给苏玉兰帮忙,也不叫被人剥削,那叫按劳取酬。
赵婶痛快的答应了,她现在多挣一分,等赵刚上大学的时候就能多宽敞一分。
......
二狗把最后一批衬衣送过来的时候,苏玉兰这里已经做了二十件裙子的样衣出来,三匹布都已经裁剪、锁边完成了。
已经进入五月份了,现在人们的主要着装还是薄毛衣,一早一晚加外套,幸亏这年月没有大气污染,气候还没有变暖,几十年以后,五一那会儿年轻点儿的人们都已经穿上短袖了。
时间紧,任务重,但是还得严把质量关,裙子不用熨烫,苏玉兰把每条裙子的加工费给二狗提到了二毛五,让他负责把包装打好。
二狗账头多块呀,1000条裙子一星期做完,一个星期他就能到手一百五十块,要打包装,顶多一天再给大嫂加一块钱工资,他还有一百四十多。
这挣钱速度比他在南方干装修还要快,而且还用不费劲出力。
苏玉兰活催的紧,二狗现在一共有十六个人,这些人的做工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如果再找新人,二狗怕做工保证不了。
放活的当天,二狗把衬衫的加工费全部给这些人结了,并且承诺这批裙子的加工费一个星期就结账。
这些人在家里本来没有一点儿收入,自从跟着二狗开始做衣裳以后,家里天天都有进项,在家里的地位也都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俺家最近都是俺那口子做饭!”
“俺家那个还管坠扣子呢!”
“可不是,昨天熬夜使得脖梗子都酸了,俺家孩儿他爹还给按按脖子!”
这些人现在说起话来意气风发,一个个都是干劲十足。
第一批活儿都不熟悉,二狗也不敢多放,每个人八条,要求必须把活儿做细做好。
拿活儿的人都走了以后,王巧巧的大嫂拿起一件样衣裙子翻来覆去的看,
“好看是好看,就是不中用,热天穿热,冷天穿冷,这裙子能卖的出去吗?”
不光她一个人这么想,那些做活儿的人回家看了样衣以后,也都是这个想法。
中看不中用,都感觉这么好的料子做裙子是糟蹋了布料,就算做成衬衣好歹是件正经衣裳啊!
不过这都不是她们要操心的事儿,只要老板能把工钱给他们结了就行。
两天以后,二狗把第一批裙子送到家里来,苏玉兰选了几件抽查了一下,不管是做工还是在包装上都挑不出毛病,二狗这个人做事确实很靠谱。
“二狗,你说实话,你觉得这裙子怎么样?”
二狗跟那些做加工活的妇女们不一样,他是出过远门的,虽然是去干活儿的,但是谁还能不抽空去外面看看,南方冬天天气也不冷,虽然没见过穿裙子的,但是大城市的女人们穿的衣服比村里时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