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汉末纵横天下 > 第八十七章 公明才名天下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十七章 公明才名天下知

(已修改)

李影坐下去之后,果然,后面马上便马上站起来了许多个人。

有李影这个砖头在前面,而且这首诗的水平不咋样。

那么,现在自然就是他们表现的时候了。

他们一人一首诗,都是打磨许久了。

蔡邕在上面听着,时不时点头,也算是有些认可了。

荀爽与濮阳公等人知晓今日的诗会不算是正宗的诗会,因此心情都不在这些人的诗赋上面。

再者说...

这些人的诗赋...

有些虽然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许多不好的地方。

并没有让濮阳闿与荀爽看了一眼便觉得这诗赋很好的感觉。

水平有之,但不够惊艳。

下面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杨修笑了笑,说道:“这些人的诗赋倒是有些水平,但比之吕师,实在是连提鞋的资格都不如。”

吕煜写的诗,他也是有看过的。

两者一比较,这差距可是相当明显的。

“吕煜的诗赋,我倒是没看过,不过德祖都如此说了,恐怕公明的诗,是很好的。”

陈群脸上还有着笑容,而荀攸脸上则多是担忧。

吕公明这个人,性格才情他都是非常喜欢的。

但李儒一直在后面步步紧逼,今日的诗会,可真能取得作用?

荀攸心中怀疑。

另外,他心里也是有烦心事的。

之前寒衣节的祭祀大典上,董卓太过于谨慎,以至于他们没有找到机会去刺杀董卓,之后进宫的时候,原本可能是有机会的,但郑泰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以至于错失机会。

这两件事之后。

机会便就更少了。

反而现在郑泰已经是被董卓抛弃,剩下的司空长史,也受到董卓的怀疑。

日后再想要对董贼下手,可谓是难上加难了。

唉~

或许...

真应该与荀彧所言一般,回颍川去?

龙门上伊阙诗会主位上,蔡邕品评了几首诗赋,之后便觉得时候差不多了。

“诸君的诗赋,都各有优劣,如今我手上便有诗赋,且念出来,与诸君共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名为《静夜思》。”

蔡邕非常有感情的将这一段念完。

念完之后,下面先是一静,接着便有士子起身恭维了。

“蔡大家此诗,实在是太精妙了。”

“四句虽短,但却是非常的巧妙。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对这诗的品评,倒是非常不错,你是?”

蔡邕对这首诗也是喜欢得紧,否则也不会在第一首诗就放了出来。

“在下耿风。”

耿姓。

想必是扶风茂陵耿家。

这可是巨无霸家族。

从光武到如今,耿氏家族共出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成为东汉一朝之巨族。

“果然是高门俊彦。”

当然...

蔡邕心中还是稍稍有些诧异的。

毕竟这耿氏家族虽然大,但是军功家族,不想还出了擅长文赋的。

莫不是耿氏家族要朝着经传传家的方向进发了?

耿风听到蔡邕的夸赞,满意的坐了下去。

“此诗短小精悍,蔡大家诗赋之道上又有精进了。”

场下士子当即恭维。

“诸位,这可不是我蔡邕做的诗,而是另外其人。”

“另有其人?”

场下诸位士子都将目光转向濮阳闿,荀爽等人。

“莫非是濮阳公所做?”

“非我也。”

濮阳闿连忙摆手。

“莫非是荀公所做?”

“非我也。”荀爽也是摆手。

在这个时候,蔡邕也不再藏着掖着了。

“现在我也就开门见山了,这诗赋,非我所写,也非伊阙诗会中任何一个人所写,做这首诗的人,不在诗会上。”

“不在诗会上?”

“对于他的名字,诸位肯定是不陌生了。”

“蔡大家既是开门见山,便直接说好了,何必吊我们的胃口?”

下面的人心中好奇有之,但更多的,其实是羡慕嫉妒恨。

做这诗的人,居然能够得到蔡邕的力捧。

诗当然是好诗了。

但能够让蔡邕举办诗会...

这诗写得再好十倍,也配不上。

“此人便是吕公明!”

“吕公明?”

“居然是他?”

“大汉义士吕公明。”

“便是那个敢在寒衣节祭祀大典上当着诸公的面训斥董卓,最后还能全身而退的那个吕煜吕公明?”

.....

下面的人,顿时议论纷纷起来了。

“吕煜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前来,但是...他准备了诗赋,而且不止这一首。”

“不止一首?”

濮阳闿与荀爽的眼睛顿时是亮起来了。

这个静夜思...

水平就很高了。

而如果有十首这种水平的诗赋,那他便也就有借口以惜才之名,为吕煜说话了。

只要有十首。

他就愿意站出来,带着太学生,为吕煜搏一搏。

然而...

只能说他太天真了。

因为...

不是十首。

而是...

一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