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知怎么,朱元璋突然的要决意北上。

去到大同,看一看大明朝的边疆。

那儿,是大明的九边重镇中最重要的一处所在。大同至宣府一线,这便是最为着名的宣大。

再往前倒上三百年,这片土地,都一直没有汉人踏足。

“皇爷,咱们都收拾好了,就等着您说话呢。”常升帮着朱元璋收拾东西,将一团粗布,塞进包裹里。

这衣服,上头打着不少的补丁。

却一直在朱元璋身边,无论去哪儿,朱元璋都必须带着。

常升知道,这一件麻布衣,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给朱元璋做的一件御寒的衣服。天气冷时,朱元璋都会穿在身上。外头,再套一件龙袍。

这位已经坐拥天下的老皇帝,最缺的其实就是亲情。

“夏义呢。”朱元璋突然问道。

常升动作一僵,眼神不自觉的朝门外的朱允熥去瞟,又被一声暴喝吓了一跳。

“咱在问你话,你看别人做什么!”

常升赶紧收回目光,跪在朱元璋面前,“皇爷,夏义一直被软禁在一处民宅。每日,都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没您的旨意,臣等不敢擅做主张。”

说着时,常升的头低的很深。他知道,这个做法,朱元璋很不满意。

果然,对面传来了阴冷的质疑声,“一个贪官,却还得朝廷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他的面子,可真是比咱这个皇帝还要大。说吧,这是不是吴王的主意。”

常升连忙否认,“这是臣的意思,臣也只是安抚他,免得寻了短见。”

“一个贪官,寻了便寻了。”

朱元璋脸色微微好转,“起来吧,甭动不动就跪,成什么样子了。咱知道,你们拉在两头,不好做事。既然吴王这么吩咐了,你们就照吴王说的去做吧。”

“你爹那时候,可比你硬气多了。他可敢,和咱红着脖子吵...”

提到常遇春,朱元璋有些意动,“可惜啊,你爹走的早。这一晃,二十多年了。也不晓得,你爹在下头,过得怎么样。”

常升笑道,“臣爹要是知道大明朝现在的盛世景象,定然笑出声来。您都说了,他敢和您红着脖子吵架。那到了下头,那些小鬼阎王,哪儿敢和他争一个高低来。”

“杀才!”朱元璋笑着骂了一句。

走到院子里,四下看看。

这座院子,可是住了不短的时间。在河南的几个月,住的全是这里。

朱元璋转头吩咐道,“这宅子,还给百姓吧。咱住了这么久,也该付些银子给人家。多给些,别显得咱们朝廷,那么抠抠搜搜的。虽说这在赵宋时,是个不错的院子。可到了大明朝,咱也不能不让百姓住。”

“还有...”

说到了夏义,朱元璋的脸色,一下子冷峻下来,“还有那个夏义,让毛镶把他给带京城去。至于罪名,随便让毛镶编排一个。吴王好说话,咱可不好说话。河南承宣布政使陈新,戴罪留任。”

常升领命,把写好的旨意,送到外头发出去。

...............................................................

“不是一回事,可也差不多。那些读书的,不见得就比教坊司的要光明磊落。臣有时候,还不如与教坊司的多打打交道呢。”

掰一掰手指头,前后所需白银,不下于一百万两。这其中,还不包括,造船所用。他家出了十万,剩下九十万,却无从而出了。

掌柜的坐在边上,敲着算盘,见来了客人,把脸一横,“这位客官,可还没到吃饭的时候呢。本店后头,还没生火呢,要不您过两个时辰再来。”

“哎哟喂,宋国公。您派个人进来言语一声啊,我去门口接您去。您这自个儿进来,这不坏了礼数。”李景隆摆起了脸,“李桂,咋回事,都不晓得进来通报一声了。”

冯胜笑道,“二丫头,你肚子里头,又憋着啥坏水呢。徐家大小子他可是看见你,去了三爷那儿,又去了皇爷那儿。说吧,又有啥事。”

李景隆不慌不忙,“欸,就如您说的。吴王有用到咱们的地方了,那自然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奉天门外,仅一座凉亭外,一顶青轿匆忙赶来。头顶着炎炎的烈日,轿夫脚下的步子,不有丝毫的怠慢。

宫中太监奉旨而来,朱元璋召汤和进宫面圣。此非口谕,而是圣旨。汤和自然不敢耽搁,放下茶杯,就又匆忙的进宫去了。

他是吏部尚书,虽是天官。但詹徽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性格,无论是谁,他都不去得罪。

詹徽笑道,“下官也是如此,刚在吏部衙门,安排了来年的京察。这不,刚出了吏部衙门,就有宫中公公过来传旨,皇上召下官觐见。”詹徽笑道,“下官也是如此,刚在吏部衙门,安排了来年的京察。这不,刚出了吏部衙门,就有宫中公公过来传旨,皇上召下官觐见。”

“既然是一家人,那你可不能给我卖关子呀。这些年,皇爷为了吴王的事,可谓是操尽了心思。你久在吴王身边,定是有些门路的。”

果然,詹徽顿了顿,“信国公,谢就不必说了。只需您,在皇上犹豫未决之时,能给上您的一句话。”

正如朱允熥所想,朱元璋犹豫时,汤和的一句话,就能让朱元璋,彻底的做出决定。

汤和这才回过神,发觉自己已经是到了御阶下。他歉意的笑一笑,“少怪,老夫与詹大人,一见如故,多说了些。”

朱元璋笑道,“当年,咱快饿死的时候,你娘给了咱一块饼子。就这块饼子,就能让你汤和少死十回。”

汤和退了一步,“得皇爷惦记,身子骨还成。就是年近一百,不怎么吃东西了。总想着,惦记家里那几亩稻子。”

朱元璋找一个舒服的姿势,“你继续说,咱听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