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在大明的那些年 > 第201章 平静的京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镇江衙署没有直接颁布新商税,而是发行商业执照。

监管商铺本就是官府职责,因此昨日的告示并未引起波澜。

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拥有执照的商铺。告示发出不久,便有商户陆陆续续前往府衙办理执照。

商税也逐渐传开,有人观望,有人办理,更多的是抵触。

小商小贩大多都选择了妥协,官府承诺,诚信经营,受官府庇护。

应天府衙经过明己的调整,在民间有着很高的信誉。商会的人也会帮着分析利弊。

前来官府了解执照的人很多,办理的人很少。对税率比较抗拒。

消息逐渐传开,新商税的税率也在京中传开。

衙署门口,王佐看着密集的人群,却少有几人办理执照。笑着说道

“都等着吧!看不清形式的……用王爷的话说,一群傻币!

大家记住了!从明日开始,巳时三刻开始办理,申时末结束!午时休息一个时辰!

提交账目不清楚的,不符合条件的,质疑商税的一律不予办理!”

户房的人连声答应。王佐知晓今天不会有多少人办理,转身回了衙署。

施行的第一天,京城很平静。也没多少商户办理。

商会旗下的店铺,生意倒是好上了不少。巡街的衙役带客入店,指着商业执照拍胸脯保证!

商品有问题,可以找店家更换赔偿!如果店家不赔,衙门会给他们做主!

第二天一早,常府的所有店铺和产业都在醒目的位置挂上了商业执照。

明己的事情,朱标肯定得帮忙。常氏发话,常家不等汤显德走动,便主动找了王佐。

徐府紧随其后,徐达知晓应天府如此动作,必然得到了老朱支持。

钱财身外物。和老朱唱反调,再多的钱都只是陪葬品。

李府的产业自然不用说,李善长在老朱面前表过态。他也不会拖明己后腿。

汤显德极度无语,他这两日整合了一下汤家的产业,去了李府一趟。自己这边还没准备好,常家就出手了!

连忙吩咐自家的产业动起来。常家,徐家,李家,汤家一同出手。为应天衙署站台。

给那些摇摆不定的商户,打了一剂强心针!这四家如同大明风向标,他们支持新商税,跟风的必然闻风而动。

衙署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王佐带人出来后都有些吃惊。疑惑说道

“王爷不是说三天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这些人难道开窍了?”

随意挥挥手,让户房的人开始审查办理!商业执照上有具体地址,核实起来费时费力。

看着长长的队伍,王佐想了想出声说道

“都回去吧!将自己店铺位置标注好!找负责巡街的衙役,开好证明再来!”

一众商贾愤愤不平,却也不敢多言。民不与官斗,更别说商人了。且王佐还是四品大员。

队伍散去后,司户有些不解的问道

“王大人,这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没什么不合适的!越是难得的东西,越懂得珍惜!这些人就不能惯着!有王爷在,翻不了天。

对了,审查一定要严!记得告诉他们。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收回执照。查封商铺!五年不得从事商业!”

王佐说完,便回了衙署,他还得去安排衙役继续煽动百姓。

朱?得知明己发行商业执照后,苦于自己在京中没有产业,无法帮助明己。思来想去便想到了秦王朱樉

朱?知道他在京中有间青楼,秦淮河花船背后也有他的影子。便去帮他二哥办理商业执照了。

常家等勋贵下场后,商业执照顺利推行,商税也得以推广认可。

迫于形势,一些有勋贵高官支持的商户开始走动。朝中大臣联系也密切了许多。

第三天,太子监管的报社,发布了京都日报特别版。高度赞扬了应天府。

解释商业执照的好处,发放执照的标准,以及应天府衙署的承诺。报道了商税的用途及作用。

报纸的主题就一个,那就是有商业执照的商家店铺,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反之则需慎重。

报纸也代表了朱标的态度。朝中大臣走动的痕迹消失了,或者说走动的行踪更隐蔽了。

应天府衙署门口队伍比昨天更长。明己坐在内,堂看着报纸上的内容,出声说道

“标哥胆子太小了!写的也太官方了吧!商业报纸不造谣不抹黑还叫什么商业报纸。”

李云舟在一旁出声说道

“王爷,殿下也不好明着帮你不是。”

“他不明牌,我找他干嘛?算了,让咱们的人动起来。对方还没出手呢!”

明己随意的说道,李云舟退出去后。明己想着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会如何应对。

报纸发行,京中各处也出现了奇怪的一幕。

巡街的,缉盗的衙役,拿着报纸给京中百姓宣传解读。

衙役之前身份地位低下,有许多人都不识字。

报纸大致内容是他们强行背下的,也就出现了,指着唐诗背宋词的一幕。牛头不对马嘴。

明朝的识字率高达百分之八十,有明文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入学者,罚其父兄。较高的识字率也是明朝小说盛行的原因。

远比清朝强上许多,清朝采取愚民政策。百人有一人识字都算不错了。焚书达十五万册,系统的销毁了明朝档案。

常驻京城的百姓,有许多人都是识字的。商户自是不用说,从事各行服务业和一些手工业的人。工作需要,识字的不在少数。

街头随处可见巡街衙役和人讲解报纸和宣传衙门公示。变成了百姓教衙役衙役识字的奇怪画面。

已经办理了商业执照的商铺,明白了什么是客似云来。衙役们开始上手段了。

“你听说了嘛?陆家米铺没有执照,听说是衙门不给办,说是他家大米去年吃死了人!”

“真的?真是丧良心啊!我前些日子还在他家买过一斗米,今天就吃完了。怕不是少了两升!我饭量小的紧,哪能吃这么快啊。以后不去他家了……”

“周记布坊的老板,好像是北元人!……”

“鸿宾楼听说用了地沟油……”

“啥是地沟油啊?”

“不知道,我们王……王老爷说的!反正我以后吃饭是不去了,就去有执照的地方!”

“王哥,听说宜春楼的姑娘有艾……,花柳病。你最近没去吧?”

“去去去,谁去那种地方?”

……

流言在市井之中流传,有人找巡街的衙役求证。徭役对此表示不认同也不否认,只是劝告大家去有执照的地方。

五城兵马司也加大了巡查力度,有执照的商铺附近,时不时便有一队士兵路过。

五城兵马司在清朝属于督察院监管,在明朝归兵部管辖。汤继祖便是兵部侍郎。

梅殷这些时日住进了城防营,李文忠坐镇五军都督府,统领府军卫,留守卫。有调动京营的权利。

办理执照的商户越来越多,意味着他们对商税妥协,接受了新税率。

时间过去了两天,府衙大牢也关了不少人。有造谣商税的,有闹事的,也有打砸拥有执照商铺的。

应天府衙对此严惩不贷,不论身份。全都抓回了衙门。明己的意思是我造谣可以,你们不行!

府衙会议室,明己与衙署官员聚在一起,明己出声说道

“五天了!王哥,办理了多少执照了?”

“回王爷,发放执照八百七十二张。其中金银店三十五家,药铺八十六家,食楼酒肆小摊贩共计二百余家,粮行,羊行,鸡鸭行,布行……”

王佐将发放执照的店家,行业做了详细的汇报。

明己听完有些失望,偌大的应天府。仅仅办理了八百余家。

其中常府等支持商税的几家勋贵就占有不少。其他的均是一些小商小贩。

“怎么才这么点?”

明己出声问道,没达到心中的预期有些失望。王佐见明己有些不满,出声解释道

“王爷,商铺需要核实的信息繁杂。办理起来难免有所缓慢。”

明己自然明白人力的办事效率。但也不应该仅仅八百家。出声说道

“行了!小商小贩没什么意思。你们将执照的标准刊印出来!发给巡街的衙役,

每家送上一份!让他们自行填写!办理好了再让人发给他们!

不愿办理的,在大明律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们找点事做!比如,检查消…嗯,货物质量什么的。

顾通判,这事你去办。找茬…不是,检查质量的事,让兵马司的人去办。衙役的事已经够多了。

这月俸禄给大家加上两钱银子!兵马司的人也给点补贴。

王大人,下午去通知沈旺,让他带着商会的人来一趟衙署!

李大人,你和报社联系。再出一版报纸。就一个要求,没有执照的就是无良商家。

同时,发布一条信息,三天后,再登记造册的商家,需按照新税率补足之前的税收!

好了,大家忙吧,我回家吃饭了”

明己说完,不等大家回应。便走出了会议室。

真正赚钱的行业,背后都有人支撑。盐铁官营。朝廷监管严格,盐税也是王朝重要财源。

盐作为必需品,总会有人铤而走险。湖盐,井盐及海盐就摆在那里,且工艺简单,产量丰厚还不缺销路。

铜铁亦是如此,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虽是朝廷把控,但因其暴利。民间的交易就不曾断绝。私铸铜币,走私生铁屡禁不止。

背后没人,明己是不信的!盐铁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行业了。

当铺,一本万利的行业。经营杠杆太过强悍。抵押少量钱财,高额利息,限时赎期。

香料,产于西域和印度,受达官贵人和富商追捧。价格因需求而变,加上运输不便。让其也成为了暴利行业。

茶叶,丝绸布匹,酒水,染料瓷器等产业背后都的人在背后支持。他们可不会轻易妥协。

这些人的税也是最难收的,明己推行商税的目的便是他们,并不是街边面摊饼铺的三瓜两枣。

回到汤府,汤媛仍在纠结一百的问题。明己没告诉答案,只是让她自己去想。

吃过午饭,汤媛带着王翰文在京中游历。明己带着虎子去了衙署。

沈旺带着众人早已在府衙等候,见到明己带头调侃见礼。

“见过王爷~”

明己也懒得理他,简单应付了几句便和众人一起去了会议室。待大家坐好后出声说道

“各位,原本没准备打价格战的。对方迟迟不出手。咱们就得来个狠的了。

大家商议一下,以皇家商会的名义起草一份保障民生物资价格的协议登报!衙署会配合你们。

避免对方接下来抬高粮价,煽动民心,使京中生乱。

报纸发出,大家酌情降价促销。把市场抢过来!全面打压当铺,酒水,香料等行业。

重点放在香料上,把价格打下来!与盐价持平,最好低于盐价。先砸一个碗再说。

玻璃制品也寻个由头,把价格压下去。什么彩电…玻璃下乡啊,送礼就送玻璃杯一类的,把瓷器压一压!

……

总之就是逼着他们乖乖缴税。不缴税就别做生意了。”

明己说完,众人就地商议起来。京城,人多钱多资源多。

在商言商,在座的都是富商巨贾。打折能让他们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收获百姓的好感度。

玻璃制品一直走的高档路线,成本却不高。廉价处理一波,还能将库存变现,同时让更多的人接触使用。

算是花钱打广告,培养发掘潜在客户。长期投资,且并无亏损。

香料在京中号称三石食盐一斤料。有的甚至和黄金对等。

香料的用途不只是烹饪。因其源于异国,运输不便且稀缺。还用于祭祀,化妆品,香薰,汤浴等。

商会囤积的香料便有少,船只出海换回来香料起初还被明己数落,认为不值钱。

沈秀船队带回来的香料,也大多销往倭岛和高丽。毕竟它贵啊!收割才是出海的目的。

允许香料入京,商会成员自然高兴。在倭岛和高丽虽然价格高,销量却是有限。

京城虽然价低,可低于盐价,寻常百姓也能用上。逐步成为生活必需品。量大管饱!商会将又多一条财路。

商会掌握的货物,成本低,价值高。以物美价廉冲击京城市场。压缩京商的生存空间。

如同明己当初在江南对付他们一样。大势压人。除非他们有更好的货源,如今最好的货源都在商会手中。

大家聚在一起商议细节,明己也加入其中,也不着急下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