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尝试以及大胆的应用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方法是:统筹规划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互补性,将教学改革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
1、增强信心。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缺乏自信的状况,要教育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即使那些被证明是真理的知识也要有相对性,不能将其绝对化。任何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即使是权威也难以尽知、难免出错。许多重大发现、重大发明,往往都是人在未成名时做的,他们当时也与自己一样。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要克服羞怯的心理,真正做到感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提供锻炼胆量的机会,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登台模拟讲课等。
2、增强学习的能力。高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把教学看成仅仅是传授已定论的知识,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对所讲问题不能只讲定论或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将关于该问题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最新学术观点择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在对不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有自己的学术见解。这是因为教师新颖、独到的见解不仅会使学生由衷的产生敬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极大的激发作用,这是任何其他因素都代替不了的。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构建四年的教学框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扎实学好课内知识、增加课外活动数量、增强社会实践经验,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协调的发展,而且还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课内学习和教师传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对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基本的实践,更离不开社会的检验。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这几方面缺一不可。
1、加大课内教学的改革力度
课内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校内舞台实践等内容。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在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实践能力。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专业表演汇报体系,音乐厅等公共活动场所也应多向学生开放。这一系列措施,既保证了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为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表演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增加课外活动的考核比例
课外活动包括学校的各种演出、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内容。它是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学生发挥个性和潜力的主要渠道。应该围绕着“应用型人才”这个定位,就是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培养计划上,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外考核比例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参加各类资格与水平考试,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3、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实践教学,社会交往及演出等内容。它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以及检验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主要措施有: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感想与思索
1、要有整体规划与合理构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要在领导重视、政策到位、思想统一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构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框架。要紧扣课内教学、依托课外活动、发展社会实践,总体规划课内与课外,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合理的构建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培养框架至关重要。
2、措施得力、政策到位是重要保障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改革相结合,尤其是加大课外学分手段的实施,更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转化,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学生个性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知识准确表述并运用于实践当中。使学生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学习当中能解放思想,追踪最新的学术动态;此外,还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性格与新的思维理念的建立,也会促使个体主动性的发挥,这种意识与协作精神是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最后,要让学生用于实践,敢于实践不只是对生活和社会的简单体验,而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对知识运用的检验和评判,即运用所学知识去检验、分析和解决在实践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大学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和完善,在实践中寻找新的进步。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所以不断总结和提炼教育实践中有效的教育行为与策略,提高音乐对幼儿的长远影响的教育,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中班幼儿 音乐
着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任何一种音乐活动中,都不可能没有听觉的参与,也可以说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专利”,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幼儿对音乐内容的把握需要他们积极的联想,通过联想使音乐与自身的一切相联系,进而把象征性的音乐具体化。这就需要幼儿在音乐中的联想必须是一种高级思维,是他在对作品感受、听想作品内涵的基础上的想象,是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而音乐有其特殊的语言――音区、音色、节拍、节奏、旋律、速度、调式、和声等各要素。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音乐的特征,懂得“音乐语言”。没有“听”就没有音乐艺术,这是我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所在。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中班幼儿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特点,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挑选幼儿喜爱的乐曲“听”
提供给孩子听的曲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歌曲和乐曲。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有歌词的曲子他们容易听得懂,因为歌词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比如《新年好》、《找朋友》、《摇篮曲》,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歌词也比较浅显,就是唱孩子们身边的事,孩子愿意听。其中可以穿插着让孩子们听一些形象鲜明的乐曲,比如《蜗牛和黄鹂鸟》、《小猪睡觉》等等,孩子较容易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待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还可以拓宽“听”的范围,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课外的曲子,如《童年(班得瑞)》等乐曲,让孩子们“认真听一听,听到这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呢?都有什么景色?都有什么人物?总之,孩子们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富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中,都需要好的音乐素材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乐曲,它们激发了孩子们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
二、在清新自然、安静的环境里“听”
保持宽松自然的情绪,拥有独立安静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倾听”环境。在每次倾听活动之前,首先要关注的是每个幼儿情绪状态,先请幼儿稍稍休息,用语言暗示他们:“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让他们保持心平气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能有比较放松的心境去倾听;然后,请幼儿一同整理活动空间,将室内空间尽量腾空,所有课桌椅移开,并关上门窗,防止外来干扰,并提供人手一块工作毯,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个人活动空间,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请小朋友用自己觉得坐的舒服的姿势坐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关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尽量避免相互影响,否则影响倾听的效果。
三、让幼儿在音乐中快乐的“听”
然而若只是提供安静的场所和适宜的素材,而没有一定的指导,恐怕还只是浅尝辄止,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的作用此时就显得犹为重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倾听情况做以下的工作:
1.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先提出若干问题,这样可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幼儿分心。这些问题必须有价值,并有一定难度。有一次上公开课时我给幼儿们听《水果聚会》,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听听乐曲中都写了哪些水果?并想象一下它们什么样子?他们在一起聚会是什么样的情景?结果有个幼儿说出了这样的答案:“有草莓,苹果,香蕉,梨,他们拉着手在一起跳舞”。当时老师表扬了这个幼儿:想象力真丰富。这个幼儿的音乐感觉很敏锐,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故事是由他所体会到的欢快,热闹,有节奏的感觉所致,有节奏的节拍不正是乐曲欢快地旋律特点吗?如果能由此进一步地提问:“水果们在聚会跳舞时的心情和表情还有行动是怎么样的?”就能立刻引发出幼儿更多的联想。
2.让幼儿学会倾听和理解“音乐语言”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如果幼儿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幼儿所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也会变得黯淡。当人与人交流时,我们关注的最多的肯定是对方谈话的内容,也就是语言的魅力。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倾听音乐的时候,被吸引的其实也就是其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的语言。那怎样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语言呢?那就是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孩子们的认知、体验、欣赏能力,帮助孩子逐步听懂音乐的语言,如:我在给幼儿听班得瑞的《童年》时,就让幼儿用手画线条,当时我这样引导:“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音乐,用手来给这美妙的音乐画线条。你们可以用直线或曲线的形式,看看哪种更能表达这首乐曲的情绪。”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用曲线来表达音乐,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此时再问他们为什么画曲线,他们说音乐就好像他们小时候在和妈妈爸爸郊游。还有一次我给孩子听《进行曲》,同样让孩子们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孩子们都用直线、折线来表达音乐感受。
我们始终认为,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听”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所表达的就是“一个不受干扰地浓缩了主观和客观经验的地方”。我们力求每次的“听”都在孩子们自然的环境中进行,通过重复“听”音乐或乐曲的活动的开展和开放性的指导教学,关注每次“听”的过程以及每次“听”中孩子们的表现,更多的去欣赏孩子们自我展现的、富有个性的“听”,强调每次的活动孩子们都能“乐在音乐中”,模仿、哼唱、舞蹈、甚至是沉默,只要是快乐的,只要他们体会到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用心倾听,感悟音乐――谈如何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能力》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幼儿园 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