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邪不压朕 > 第46章 东楚:云和月(16)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所以说,当皇帝真是件难事。”

目前整个西北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姜国还在持续内乱,南晋灭国,东楚也动荡起来。突变的天下格局让有识之士纷纷出山,已然有了天下并起而逐鹿的趋势,这让很多目前还稳定的国家内百姓人心惶惶。

事态突变之下,齐国北夏西越梁国四个国家的皇帝在私下碰面,探讨着未来的走向。

“谁说不是?”慎公明摇头,放在面前的热茶已经凉透,他也未碰分毫,心中忧虑让他看上去比以往更加严肃,“不过东楚帝在这种情况下撕毁合约,实在是于礼不合。”

“本来各个国家历年征战不断,各种小规模战役我们也都放任了……”说到这话时北夏帝咳嗽一声,毕竟他自己也做过这种事,便轻轻放下,“最近几年本就局势越发混乱,东楚帝在这种时候出兵灭掉南晋,根本就是没把七国会晤放在眼中!”

北夏帝说这话的时候用余光瞥向东方晟——虽然嘴上说着七国会晤,但谁都知道,七国会晤由齐国提起,又总是由齐国为首,他作为一国之君不好将话说的那么明白,不过在座各位都是人精,自然理解他的话外之音。

——东楚这样撕毁合约,那不明晃晃地在打齐国的脸吗?

对于这种直白的问询,东方晟脸上没什么表情,他只是笑着,随意看着手中茶杯。

“朕本以为梁帝不会来,今日一见,倒真是意外之喜。”

这话一出,另外两名皇帝也不禁看了过去。

这位梁国新皇李弘渊可谓是极其神秘,各种关于他的传闻简直是沸沸扬扬,不过他如今也不过上位半年,除了梁国大臣们,见过他的人还真不多。

“齐帝哪里话?这种关乎天下的大事,朕岂有不来之理?”

李弘渊笑眯眯的,他看上去比任何人都要纯良,就好像只是住在邻家的兄长。这让慎公明有些嘀咕,这兄妹俩还真是够有意思的,一个二个看上去竟然都没有什么皇帝的姿态。

不过……也只是看上去罢了。

关于李弘渊的传闻中,最出名的便是他的滥杀与残忍。不过在他们看来,倒不至于是暴君,只不过对于该杀的人,他下手非常果断,从不顾及任何事情,总会连根拔起。

对王家如此,对军队如此,对文武百官更是如此。

“梁帝从方才便甚少开口,朕倒是想听听你对东楚的看法?”东方晟问道。

“实在惶恐。”李弘渊放下茶杯,脸上依旧是明亮的笑容,就好像遇到了什么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依朕所见,在如此动荡局势下还撕毁合约,东楚帝很显然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了。一个目光短寸的皇帝,自己犯下错误,那也该自己承受。”

作壁上观吗?这倒是与其他人想的大差不差。

虽然想给东楚点颜色看看,不过以东楚现在的局势,内乱不过是时间问题。他们这些国家只要对那些南晋抵抗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切断流通,就足以对东楚造成毁灭性打击。

此番前来,自然是谈不成许多,不过更多是表明态度。只要目前还能统一战线,那就还能安稳几日,至于以后?那就各凭本事了。

和平时代要结束了,东方晟想的时候又有些想笑,过去几十年来天下从没和平过,每天都在爆发战争,和平又从何谈起?

他的视线落在了李弘渊身上,依旧是那副好声好气的模样,还真是与传言中那个喜怒无常的皇帝完全不同。

谈话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互相确认态度后众人就各自离去。这场秘密会面众人本就是私下进行,要是离开国家太长时间,难免被注意。

在临走之前东方晟扭头看了一眼屋中众人,距离上一次七国会晤结束不过一年,此番世事便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那么下一次再见时,在座诸位又还能留下几人呢?

东楚京城中风言风语甚嚣尘上,许多大臣都对此有所耳闻,最大的戏班子中甚至将之编为话本,吸引了无数百姓前来观看。

如此大张旗鼓,但时至今日几乎一个月的时间,却没有一个人在朝堂上向荣祯提起。

“唉……”

光禄大夫长长叹气,一旁的大臣连忙站起,唯恐接待不周,惶恐询问:“大人为何突然叹气?是属下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周到吗?”

“非也,非也。”光禄大夫摇头,“最近这些日子,京城有关陛下的故事,你应该也有所耳闻吧?”

提起这个大臣脸上的表情就变得很精彩,他没有说话,但点了点头。

“可直至今日,陛下却看起来对此毫无所察。”光禄大夫又说。

这一下本来准备坐回去的大臣惊得身体一抖,他再也不敢坐回去,整个人显得无比慌张。

“陛下、陛下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或许陛下早已听说,只不过……”

他后面的声音越来越小,然后闭上了嘴。

以荣祯的脾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知道后还保持这么长时间的安静。可都这么久了,皇宫从上到下竟然无一人向荣祯提起此事,这还不足以说明什么吗?

光禄大夫看向窗外,此刻的天空变得有些阴沉沉的,隐隐能听到滚雷的闷响。不少露天经营的商贩已经开始收拾摊子,没有带伞的路人也行色匆匆起来。

“要变天了。”光禄大夫如此说道。

在光禄大夫与大臣坐在这戏班子外场闲聊时,没有人注意,在内场的喧嚣中,还有一个人坐在那里。

台上伶人正演到将军死亡的那一幕,乐曲哀戚,不少看客都潸然泪下。在这副场面中,只有他脸色阴沉,沉默地坐着。

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从压轴到大轴,直至乐声尽了,人群散去,他依旧坐在位上没有离开。

“这位客官,咱们这场戏已经结束了。”见到这里还有一名看客,收拾东西的小二跑了过来,“要是您还对戏感兴趣的话,不妨再等等下一场?”

“不必了。”他这样说着,站了起来,向着门外走去。

虽然这位看客有些奇怪,不过小二并没有放在心上,正准备将座椅摆放好,却见他停下了脚步。

“说起来……”他问,“这场戏叫什么名字?”

都坐在这里看了整场戏了,怎么还会连名字都不知道?小二心下嘀咕,面上依旧客套地笑着回答。

“这场戏啊,就叫《云和月》。”

八千里路云和月。

他在心里默念着那句诗,回过神时,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走出了场外。

曲终人散,门口也几乎不再有人。他转过身来看着戏院的大门,眼神沉了下来。

已经流传到甚至被编成了戏剧在京城流传,乃至向周边城镇扩散……至今为止,却没有一个人和他提起过。

要不是他觉得皇宫逼仄,乔装打扮一番来到京城,还不知道要被蒙在鼓里多久!

不论是大臣、心腹、还是将军,往来的所有人从未和他提起任何相关的话——想想也是,他们都做贼心虚,又有谁会敢说?

所有人都叛变了。

此时此刻,荣祯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