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 第609章 曹氏和夏侯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船靠岸,夫妻二人走下船,顺着园林的芳草路走着,身后宫女侍从们隔着三五个身位跟随。

“大王,臣妾听闻你将孙权的避暑宫改名‘神泉宫’?”

“元姬消息倒是灵通。”

“臣妾只是好奇而已。”王元姬顿了顿,“不知这有何寓意?”

“噢。”夏侯献面不改色:“武昌开春逢旱,地方官员原本预测今年又会是旱年.......”

“而那场甘露来得敲到好处,那日雨至时,我正好夜宿神泉宫,听山间泉水潺潺,心情大悦,遂感谢神明赐雨,助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

“原来如此。”王元姬不再追问。

夏侯献不知她是否接受了这个说法,反正他自认为滴水不漏。

谁家好人会往那种地方想呀,是吧。

“对了。”王元姬忽然顿住脚步,侧身看了过来,“大王打算何时启程回洛?”

“就这几日吧。”夏侯献亦是停下,“回朝还有不少公事要处理。”

“不在百子坊多待些日子?”王元姬显然是别有所指。

百子坊是梁王宫专门安置后妃的地方,只不过夏侯献并不在许昌常住,此时的百子坊唯有潘淑暂住其中。

夏侯献对于这种事从不遮遮掩掩,不过还是装作一副无奈的样子:

“没办法,她非送。”

“非送你就要了?”

“她非送。”

“非送你就要?”

“王后知道的,孤向来不是扭捏之人。”

王元姬轻轻咬着嘴唇,偏过头去。

这并非是在家里,周围还有随行宫人,否则早就“哼”一声转身走了。

夏侯献嬉皮笑脸:“元姬是后宫之主,总要多添点人来管管,否则手下连个人都没有,岂不无趣?”

王元姬被逗乐了:“这么说,臣妾还得向大王谢恩呢。”

夏侯献没说话,两人迈步走着。

不多时,王元姬再次启唇开口:“是叫潘淑对吧?”

“是。”

“有个儿子叫孙亮?”

“嗯。”

“夫君征战四方从外面带女人回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妾心里不舒服,但也只能给夫君发发牢骚,还能如何?”

王元姬正色道:“只是妾觉得这次多有不美,孙亮是孙权的儿子,孙小虎又是孙权之女,这一家子都纳入了后宫,夫君难道不觉得乱了纲常?”

夏侯献想了想,他倒是不讨厌盖饭.....

其实这种事情挺难避免,三国时代本就是亲戚大乱斗,对于这种事情,夏侯献坚持“英雄不问出处”的原则。

至于纲常...潘淑又并非是小虎生母,其实也无伤大雅。

再说了,曹家在纲常这块也有污点。

就在夏侯献不知如何作答时,就见贾充从那边大步走来。

到了近前,贾充刚想开口,瞧见大王和王后两人神情微妙,转了转眼珠便猜测两人此前是在拌嘴,于是连忙改口:

“大王,臣来得不是时候。”

夏侯献像是遇到了救星,上前一步给了他一个眼神:“公闾何事?”

贾充低着头,不敢与王后对视。

王元姬则是向着夫君欠身道:“臣妾先行一步。”

夏侯献点了点头,看着元姬带着几个宫人离去,这才看向贾充,发现他手里拿着卷册。

“大王,您看看这个。”贾充将手里的册子呈上。

夏侯献见他神神秘秘的,不由失笑,可在展开卷册后却当场愣住。

这是一份个人传记的首卷,记名是《曹瞒传》,开头第一段便是:

【曹操,沛国谯人也,操小字阿瞒,少好谲诈,游放无度。

汉大长秋曹腾之孙,太尉曹嵩之子。

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操于惇为从父兄弟。】

夏侯献一边翻看,却听贾充在耳边说:

“此乃荆州吴人所作,不过作者不详,只有此本传下,据说在荆南士族中有一定程度的传阅。”

“此番是我荆州官员在零陵实行新律时,有当地豪族拒不配合,被郡兵抄家后搜得的。”

夏侯献听完,放下册子看向贾充:

“此传有意抹黑我大魏太祖,其心可诛!公闾,你觉得如何?”

“这...”贾充登时无语,大王该关心的重点难道不是开篇这段话吗?

转念一想,身为太祖外孙、当今大魏实际主宰者,确实不应视而不见。

他思忖一阵,捏了捏拳头,道:“臣请大王屏退下人。”

夏侯献随即一挥,让侍从宫婢们远离。

“说吧。”

贾充顿了顿,郑重又露骨地问道:“臣想问大王一个问题.....大王会终身做魏臣吗?”

“孤....”夏侯献缓缓道,“孤愿永是魏人。”

.............

四月初八,梁王归洛,封赏百官。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夏侯献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曹操是否为夏侯氏之子。

如果放在他称公封王之前,这件事无足轻重,而今却意义非凡。

这日他找了张华,要求查阅建安年间的一些记载。

张华没有拒绝。

夏侯献在翻看过程中发现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陈矫被同郡人徐宣嘲讽,骂其“近亲乱伦”。

陈矫本刘氏子,出继舅氏而改宗,成年后未再归宗却娶刘氏女为妻。

在两汉名士“伏膺名教”的环境下,陈矫的这种行为势必要被唾沫星子淹死的。

不过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颇有侠气,并不非议,仍任用之。

关键点来了。

针对这事,曹操专门下令:丧乱已来,风教凋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贬。自建安五年已前,一切勿论。其以断前诽议者,以其罪罪之。

意思是,天下丧乱,陈矫这事就不要非议了,后还特意强调,谁在拿这个说事,同罪论处。

这就耐人寻味了,彼时陈矫非曹操近臣,曹操却主动处理其人的案子,有种欲盖弥彰之意。

夏侯献此次回朝曾和阿母清河公主聊过一次,主旨就是这个。

然而阿母一知半解,看样子曹操有意去淡化这事。

或许曹操本人都不清楚自己族上到底如何,故而心虚地借陈矫之案遮己之丑。

如果说,所谓的曹嵩是出自夏侯氏之子仅仅是吴人抹黑曹魏宗室的话,那曹操就不大可能在建安年间做这样奇怪的事。

而且,还有一些当世记录在册的文字,能让这个答案呼之欲出。

“大王,臣的同僚,郎中鱼豢有私撰一本,大王若是有意,臣可召他来谒见。”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