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徐平安独坐在静海县的大牢之中。
明日要被拉出去砍头,吃饱喝足,徐平安不禁有点想念起现代的亲人们。
也许这么久都是自己在做一场梦吧,或许自己是个主角,死不了也说不定。
郑春明走后,大牢内的烛火便没有人给续上,徐平安只能看着那不足巴掌大的窗子外透进来的月光。
说实话,来这边这么久,徐平安觉得自己并没有吃上什么苦,虽然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体上来说就像是所有的穿越小说里的主角一样,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
即使被关进大牢,徐平安都没有受什么刑,这不得妥妥的是主角待遇。
徐平安不知不觉靠在草堆上睡了过去。
“人犯徐平安,起来了。”,狱卒叫醒了徐平安,并且端来了一碗酒说道:“喝完这碗酒好上路。”
徐平安盯着面前的这碗酒,沉默了半晌,最终还是在狱卒的催促下,喝完了面前的酒。
徐平安被套上了一个布袋,被一辆驴车拖往菜市。
“这人犯的什么罪?”,路边一百姓问道。
一百姓回道:“大老爷说是杀人罪。”
另一百姓说道:“那不是得砍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可不是,这不就要拉去菜市砍头喽。”,一百姓说道。
不久,徐平安便被带到了菜市。
这时法场已经被布置好了,徐平安被押到法场中央,一名刽子手早已准备就绪。
一切静待午时的到来。
之所以古代砍头一般选在午时,普遍观点是认为午时太阳正盛,阳气充足,犯人的怨气会被压制住,不会化作厉鬼回来报仇。
此时附近早已被百姓们围的密密麻麻,毕竟静海县快二十年没有砍头“表演”了,一些百姓甚至准备了个篮子,篮子里盛着馒头,听说人血馒头能够治百病。
就在这时,两名身穿盔甲,还着有面甲的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郑春明和自家师爷对视了一眼。
师爷便走向两名身穿盔甲的人,问道:“两位从何而来?”
一名身穿盔甲的人说道:“燕王府。”
师爷听说是燕王府的人,连忙拱手道:“失敬失敬,不知大人来此处作何?”
身穿盔甲的人指着台上的徐平安说道:“此人是我燕王府之人,在燕王殿下到来之前任何人不得处置。”说着,两名身穿盔甲之人便一左一右,护卫在徐平安身旁。
徐平安小声问道:“小五,月儿?”
两名身穿盔甲之人轻轻点了点头。
其中一名穿着盔甲的人小声说道:“月儿姐,我们这样能行吗?”
另一名穿着盔甲的人说道:“这样最好,大庭广众之下,那姓郑的不可能直接强行杀人,或者暗中下手。”
此时赵元朗也到了法场,见两名穿着盔甲的军士一左一右站在徐平安旁边,便向郑春明问道:“姐夫,这是怎么回事?”
郑春明说道:“我也不清楚,这两人说是燕王府来人,要我们等到燕王到来才能处置。”
赵元朗眼珠子转了转,说道:“姐夫可有查过二人身份?”
郑春明眼睛一亮,说道:“对啊,还未查过二人身份。”,于是他便派师爷前去询问。
不多时师爷便捧着姜小五的令牌回来了,“老爷,这好像确是燕王府亲卫队的令牌。”
郑春明疑惑道:“元朗,难道这徐平安还与燕王府有什么关系不成?”
赵元朗说道:“没有啊,我都调查过了,这几间店铺的原主人都与燕王府没什么关系啊。”
郑春明又问道:“那这该怎么办?”
赵元朗说道:“姐夫,未免夜长梦多,我建议直接。”,说着,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郑春明摇头说道:“不行,若是恶了燕王,我这静海县令还如何当下去。”
赵元朗说道:“姐夫,如若他真与燕王有所关系,你觉得你现在就能抽身事外?”
接着赵元朗又说道:“姐夫,反正都已经恶了燕王了,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
见郑春明依然不肯,赵元朗又说道:“姐夫放心,想当年韩国公(李善长)他老人家还欠过我们赵家一个人情,这些年我们赵家孝敬得也不少,才得以从元末发展成现在这么大的家业,韩国公素来对各地藩王不喜,如今燕王殿下又插手民政,现在有韩国公保您,大可不必担心。”
赵元朗把他们家最大的秘密说出来了,这可是只有赵家嫡系才知道的事,毕竟地方豪绅与朝中大员有往来,怎么说也会被这“英明神武”的洪武大帝注意到。
郑春明闻言不再迟疑,朗声说道:“两位,不是本官不给燕王殿下面子,只是燕王殿下插手本地民政,怎么也说不过去吧?再说勿了时辰,再杀头就不吉利了。”
姜小五闻言说道:“我等只奉燕王命令,其余一概不管。”,说着便拔出佩刀。
郑春明也是没有废话,对着手下人说道:“来人,将此二人给我拿下。”,既然要走黑路,自然要走到底。
于是所有衙役便拔出佩刀将李念月和姜小五二人围了起来。
“月儿姐,这下怎么办?”,姜小五问道。
李念月回道:“若是你不愿,尽可离去,我一人带公子杀出去。”
姜小五毫不犹豫地回道:“怎么可能丢下你和公子不管。”
李念月看了眼姜小五说道:“小五,你背好公子,我们杀出去。”
接着姜小五便背上徐平安。
徐平安苦笑道:“你俩不要命了?”
李念月不客气地回答道:“对,我们就是不要命了。”
说着姜小五背着徐平安,李念月开路。
这群身穿布衣的衙役,岂是身穿盔甲的李念月和姜小五的对手。
古代私藏盔甲之所以会被认为是造反的大罪,看看李念月和姜小五二人就知道了。
在众衙役的围攻下,两人依然应对自如,一些刀劈,枪刺根本没什么大用。
古代盔甲就相当于是坦克,特别是李念月和姜小五二人所穿的那种基本上包裹全身的盔甲,就像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千玄甲军,直接野战横推对面。
“来人,快叫弓箭手。”,郑春明急忙大喊道,“快拿锁链和绳子。”
接着便有衙役拿来锁链和绳子。
一群人七手八脚,在付出了七人受伤的代价,下才勉强限制住了李念月和姜小五的行动。
这就是双拳难敌四脚。
李念月等人刚挣开绳索,便有另一个绳索套过来。
接着便是长枪刺过来。
李念月闪展腾挪,但还是被长枪挑飞了头盔,连带着面甲都被挑走,露出精美的容颜。
赵元朗一看,连忙说道:“抓活的,给我抓活的。”
此时李念月、姜小五二人身上的的头盔与面甲也是都被挑飞了去,古代想杀身穿重铠之人,大多数时候,就是沿着对方盔甲的孔隙挑开对方盔甲,让对方暴露自身。
显然众衙役中应该是有大明初年退役下来的开国老兵,知道怎么应对。
李念月和姜小五二人多处受伤,但依然保护着徐平安免受其伤。
一下老衙役也是暂缓了攻势,毕竟这二人也算是燕王府的亲卫,在保证自己不受伤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想和对方拼个你死我活,又不是开国战争打那些逆贼和蒙元。
李念月和姜小五带着徐平安冲到一处店铺门口。
店老板早就发现大事不妙,将店门牢牢地关了起来。
二人带着徐平安靠在门上,几百衙役将三人团团围住。
“呼。”,姜小五喘着大气,说道:“姐,看来咱们得死在这儿了。”
李念月说道:“谢了小五。”
姜小五说道:“可惜不能带公子离开。”
李念月对着徐平安说道:“徐平安,我们陪你一起死。”
这时徐平安说话了,他一脸自嘲地笑道:“你们俩有问过我的感受了吗?”
徐平安突然一改往日的温和,严肃地说道:“燕王殿下将你们交给了我,你们便得听命于我,现在我命令你们,放下兵器,投降,燕王殿下会来救你们的,至于他们要杀我,就让他们杀吧。”
说着徐平安便推开二人,走到众衙役前,任由衙役们将自己五花大绑。
见徐平安束手就擒,李念月和姜小五二人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兵器。
见此,徐平安怒吼道:“连我的命令也不听了吗,燕王府就是这么教育属下的吗?”
徐平安又对着衙役们说道:“你们要抓的无非是我,与我这两名仆人无关,我跟你们走,但还请你们放他们离开,不然他们拿起刀,我也不知道你们还要死伤多少人。”
徐平安接着又对二人说道:“还不快滚。”
李念月眼中含泪,徐平安又对姜小五说道:“小五,带月儿走。”
姜小五看着徐平安坚定的眼神,抓住李念月的手臂。
李念月流下眼泪哽咽地说道:“好,我们滚。”
说着二人便捡起兵器,互相搀扶着在众衙役让出的一条路上离开。
徐平安被抓回了法场。
赵元朗见众衙役没有带回另外两人,大怒道:“都是废物,好好的美人就这样放他们离开了。”
一名老衙役说道:“赵公子,这二人身穿重甲,我们如果硬是要抓他,不知还要死伤多少兄弟,况且这二人下手多少留了几分力,我们这些兄弟大多没受什么重伤,而且他们还是燕王府的人,还不如放他们离开。”
赵元朗怒极反笑道:“好,好,这样是吧,你们都给本公子等着。”,说着便回到了法场上早已为他准备好的位置。
静海县郊。
燕王朱棣率领百余骑赶到。
此时胡玉青从路边冒出。
朱棣认得此人是王府的婢女,便问道:“徐平安在哪儿?”
胡玉青双眼通红,跪下说道:“在菜市,月儿姐姐和小五已经去救他了,他们说如果巳时还未等到殿下,便让我自行离去,求殿下快去救救他们吧。”
朱棣点点头说道:“快些带路。”,说着便让手下士兵带过来一匹马。
徐妙云从娘家带来的婢女多数都是会些功夫的,骑马自然也不在话下。
胡玉青擦干眼泪,翻身上马,带着众人朝着菜市赶去。
菜市。
郑春明问道:“午时还没到?”
师爷回道:“还没。”
赵元朗这时说道:“姐夫,不能再等了,夜长梦多啊。”
于是郑春明也是深以为然,直接开口说道:“本官本欲午时斩首人犯,然诸位父老乡亲也看到了有人劫法场,所以本官决定,提前按一个时辰,行刑。”,说着令牌往地上一丢。
而后郑春明大声道:“斩!”
刽子手这时也准备好了,在大刀上喷了口酒,这点倒是与电视剧差不多。
随着郑春明一声令下。
刽子手摘下徐平安身后的亡命牌,说道:“冤有头债有主,小人只是个砍头的,拿钱办事,勿怪。”
之后便高举砍头刀。
就在这时远处阵阵马蹄声传来。
就在刽子手的大刀即将落下之际。
燕王朱棣到来。
郑春明见状急忙大喊:“快砍!”
刽子手也是听命行事。
燕王朱棣眼见来不及,大喊一声:“朱能。”
朱能随即会意,应声答道:“是,殿下。”,便很快递来一把弓。
朱棣立即从箭筒里抽出一支箭。
接着便引弓搭箭,目光汇聚之下,一箭射出。
眼看刽子手的大刀即将抵近,徐平安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只听“铮——”的一声,刽子手的大刀被一支箭给击中,随即落在徐平安的身后不远处。
燕王驾马到法场,冷声说道:“静海县令,好大的胆子,本王的人你也敢杀。”
郑春明急忙走下高台,见礼道:“见过燕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人见这是燕王也是纷纷下跪道:“燕王千岁千千岁。”
朱棣让老百姓们起身,说道:“父皇恢复汉家江山,本就是为了再造中华,大家不必再跪,先起来吧。”
百姓们也是很听话,纷纷起身,独留郑春明跪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