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察使黄德和的出行阵势是真的不小。
一路上,他都要各府、州、监、军长官亲自迎接,美酒佳肴每日都不曾落下。
他是宁可绕路也绝不住在驿站,且必须是当地最高档次的客栈。
有人投诉他奢侈,信件传给黄德和后,他霸气的回复中书道:
“本人出行,代表的皇家的威仪,那里奢靡了,再有背后生舌者,请一律掌嘴并问罪下狱!”
如此情况下,算是勉强堵住了大家的?嘴。
南陵温们肯定不愿意与之为伍,经过商议后,他们以深入地方考察水利为由,脱离了大部队。
黄德和也是乐见其行,有人帮自己办事,还可以照样享受悠哉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当然,他也会在暗中派人盯梢,因此在辽国时,他已经见过这些人的本领。
三人是一路快马加鞭的赶到杭州府衙,不过苏子瞻并不此地,负责接待的衙役传话:
府下各县,近几日里都有降水,苏通判已经到田间地头去巡查水利了,若有想见之心,可下乡来见。
赵仲明听完后,笑着说:“看来不用担心他了,还是老脾气,就算知道朝廷要派钦差大臣巡视,也不屑在府衙等候!”
南陵温点点头,他说:“我倒突然想看看这位杭州知府是何人,眼皮下有这样的刺头也能容忍!”
张可秀说:“我已观察了数日,此地一派祥和大治的迹象,街道上百姓们行走时,都是神色自若!”
赵仲明也是一脸满意的说:
“看来苏大哥不是刺头,反而是这位知府李余庆的贵人了!”
南陵温一听就明白,赵仲明有了这样的说法,便是暗示他要举荐李余庆。
此刻,三人好像已经暂时忘记了苏子瞻 的存在,都想先拜会一下李余庆其人。
于是乎,三人进入到府衙大堂,恰好赶上了李余庆在审案。
三人表明了钦差的身份后,也得以翻阅案卷。
这个案情非常简单:便是一具男子尸体被发现漂浮于井中,他的妻子路过看见后,立马哭泣,并扬言:
“井中是我夫君,不知被谁谋杀至此!”
但李余庆似乎不以为然,当天他就让人领着邻里乡亲和亲属们去井上观看,不过发无一人能认出尸体本人是谁。
随后,州府立马派人把尸体捞出来,的确是那位妻子的丈夫,随后对其背景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取证。
结果便是被害人背景关系简单,没有被仇杀的可能,家庭小有积蓄,但没有任何的财产丢失情况。
由于案发时段是清晨,也没有任何目击者,邻居街坊们都倾向于自杀或者不慎落入水中。
看完此案卷,南陵温一眼就发现,女子在认出尸体的过程中有逻辑漏洞:
明显是一具无法辨认的尸体,但她却笃信丈夫已被谋杀。
李知府应该也是发现这个细节,因此专门安排亲属和乡人认尸体,防止自己的主观臆断。
又本着慎刑的原则,连续进行人证、物证调查,当然一切的证据,最后都指向了妇人在撒谎。
果然,李余庆只稍微在堂上表示要用刑,妇人便对自己伙同情妇,杀害丈夫之事,供认不讳。
整个审案过程如行水流声,赵仲明不由叹服李余庆的明查秋毫,但张可秀却有些有些忧心忡忡,南陵温赶忙去问她情况,她回应:
“有能力如此,却未见在京中留有名气,肯定是朝中无人。
但此人年纪恐不超过四十,却又能权知杭州府如此重要岗位,非有两府重臣的举荐绝无可能!”
南陵温说:“你的说法,显得前后矛盾,若要合理解释这一切,只能说明有人想他故意留在这里,但我们却不知是什么目的!”
一旁的赵仲明也点头:“看来有人想拿杭州府做文章,不管对方什么目的,我们也来帮一帮李余庆,让这种能吏能够得到重用!”
三人说干就干,等到李余庆下堂后,专门送上了拜帖。
这是赵仲明的亲笔,他希望以个人名义而不是使者身份,与李余庆共进晚餐。
对于来自京城且皇族人士的邀请,陈余庆也是有所顾忌。
他虽有升职的念头,但更害怕卷入政斗当中,权益之下,反而觉得在任上多做几件于社稷有益处的事,最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陈余庆的老婆也看完了赵仲明的拜贴,他见丈夫犹豫不定,问清缘由后,提醒他说:
“苏子瞻其人,我多有了解,恃才傲物,很少赞许别人,按照人以群分的推论,他的朋友大抵如此!”
李余庆笑着说:“夫人,是要替我拿主意了?”
李余庆妻也笑着回应:“官人常抱怨官场上摸鱼混日子之辈太多,没有志趣相投者。
今日若能与这些才俊结交一二,想必可以找到同道中人!”
此话说到了陈余庆心坎,加之他反复查看拜帖内容,里面没有一句自满的话。
欣慰于赵仲明的这份谦虚,便回帖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府衙的晚宴上,众人先是相互介绍,熟悉彼此的身份。
随后,李余庆因为年长,便以老大哥自居,为活跃气氛,他首先开口说:
“吾身平最敬同辈中人的王介甫,既能写的一手好文章,所到地方也皆堪称大治,真治世良才也!”
几人中,以南陵温最熟悉王介甫,因此他回应道:
“李知府此话,敢情是讲给我听的,王大人可是我的顶头上司哦!”
李余庆笑着说:“我倒不知南校郎是王制诰部下,不过我能权知杭州,有一半是因为王制诰的推荐,这也是他答应入京时,提的要求。
牵强点说,南校郎叫我一声师哥也是合理的!”
南陵温一脸敬佩的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陈知府能以年相若者为师,果然大度!”
张可秀常伴皇后,对宫里提拔事多有耳闻,她知道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于是追问:
“我有一事不明,还望李知府能解释一下,以王制诰的资历,恐怕举荐不了如此重要的职务?”
李余庆笑着说:“看来秀儿小娘子,对朝堂的人事任命非常熟悉,还有一半,便是运气爆棚,捡漏而来!”
一句“捡漏而来”,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兴趣,李余庆不敢误了兴致,马上接话: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想必各位都有耳闻,因此两浙的水利工程,是中书每年都要关注的事!
我任职昆山县时,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滩无陆路,百姓往来和运粮很不便。
我便与匠人们多次前往实地考察,最后采用在浅滩处,种植杂草、麻杆之类的植物收集泥土的办法,慢慢筑起路堤。
等路堤稳固后又在之间架桥,已经形成了几十里的道路,按照预计,今年应该会全线贯通了!”
张可秀说:“那更奇怪了,你就应该留在苏州,等着这件事的完成,怎么又来到了海州?”
李余庆大笑着说:“你们两个青年,不管以后谁能聚到了张可秀,他日必定平步青云,她属于又有本事又有关系的贤内助哦!”
南陵温和张可秀都陷入了沉默,不知该如何回答,还好赵仲明开口:“陈大哥的话,好像是深有体会?”
李余庆笑着说:“不怕各位笑话,我性格直爽,常得罪上司和同僚,要不是有内人的指点,恐怕早就被人贬到岭南地区了!”
张可秀回过神来,她开玩笑的说:“李大哥还请继续说明如何捡漏,如果可以,不如把夫人也请出来!”
陈余庆说:“非我不愿意,只是内人近日偶然风寒!
我们继续说回修路的事,你们皆认为是好事一件,但这事我并没有得到过嘉奖。反而因为劳民伤财,被人参了一本!”
赵仲明表示了理解,他无奈的说:“习惯就好,不招人妒是庸才!因为你不属于绝大多数的同流合污者,是异类!”
李余庆脸上浮现满意的表示,他继续解释:
“州内也派人下来调查过修路之事,但是以无功无过结案。
随后,我便被平调到了海州境内。反因此遇见了王制诰,他欣赏我治水的能力,于是开始向朝廷举荐我。”
赵仲明忿忿不平的说:“李大哥既然提到道路马上就要修通了,我们不妨看看是谁上书邀功的!”
陈余庆一脸和气的说:“不必了,有人告诉过我,是皇帝钦点我为海州知州的,我已经非知足了!”
张可秀表现出了敬佩之意,她说:“李知府没有一丝抱怨的意味,吐露此事多半是想警示后辈,对仕途之路,必须多一点清醒的认识!”
李余庆见三人一点就通,继续说:
“言归正传,说自己捡漏,皆因几年前与西夏战争中,大宋失利,辽国趁机增加了岁币!
为了稳定后方粮仓,只得重用我这种懂农事和水利的人!不然陛下哪里会钦点无名之辈!”
南陵温说:“时也!命也!本来我和张可秀还担心,有人故意弄你到此,为的是随时把你变成一把利器!”
李余庆愣了一阵,随后突然谨慎的说:“你要这么说,我真觉得有两件事,必须让你们知道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