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她穿越后,三国群雄有了世界地图 > 第404章 白玉京寻址小分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一场出征仪式,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方游客回到家乡,将自己所见所闻一一述说,听者无不向往。

对于朝廷的强盛,也有了新的认知。

再一回想,不知道从哪天开始,身边饿死、冻死的人似乎少了。

兵乱也几乎没有了,偶尔出现几窝山匪盗贼,也很快被清剿。

遇上灾祸,还能去官府领救济。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盛世?

无数人精神振奋,发誓要在这样的盛世里活下去。

种田的、做手工的、行商的,都鼓足了劲儿。

而在遥远的东北,四月末也有一场出征仪式,由辽东太守诸葛玄主持。

规模没有京城的大,但同样庄重肃穆,鼓舞人心。

从将军到步卒,个个英姿飒爽,士气高昂。

也是分了三军。

前军主将张辽,副将是吕布调给他的颜良、文丑、淳于琼,共统兵一万。

赵云也想去,但他秉性宽厚,争不过张辽,只能留守冀州。

中军主将公孙瓒,统兵两万。

他儿子公孙续也在盐牌竞价后赶回辽东,与他一道出征。

同来的还有刘和。

刘虞不乐意治下有战火,扬威域外倒是挺高兴的,特意将儿子刘和交给公孙瓒,挣个战功。

放在历史中,这想都不敢想,两家是死仇。

后军主将袁谭,副将麴义,以及他表哥高干,统兵一万。

几人严重怀疑,公孙瓒将他们放在后军,是因着以前的恩怨打击报复,不让他们立下太大的功劳。

但一看前军是张辽,大家就都收了声。

谁不知道这厮是吕奉先的嫡系?

还厚着脸皮跟张神悦攀了亲,高干曾亲耳听见,张神悦称他为兄长。

后台太硬,实在得罪不起。

而且张辽本人,也是不世出的名将,军中考校武艺,能稳赢他的唯有吕奉先,还曾斩首蹋顿单于,扬威白狼山。

抛开他的背景不提,众将也服他。

袁谭整理好心情,安慰麴义和表哥,“后军也无妨,只要能把握机会,后军也能建奇功!”

在座诸将,没人比他更希望有一场大功劳。

因为,他迫不及待想去京城,去父亲面前炫耀。

他会让父亲知道,谁才是袁家最有出息的儿郎!

麴义、高干都点头,“正是这个理儿!”

他们也需要功劳封妻荫子,衣锦还乡。

辽东出征的军报传回长安,张祯细细看完,出了会儿神。

吕布用兵七万,公孙瓒用兵四万,合起来十一万。

而且还是两路出征,做好了大半年的准备,武器齐备,粮草充足。

汉武帝刘彻要是知道了,肯定得眼红。

他当年可没这么好的条件。

明明将大汉疆域从两百多万平方公里,扩展到六百多万平方公里,还被骂为穷兵黩武。

......可能他也确实穷兵黩武了,但放在时间长河上来看,他只是提前打了后世必须得打的仗。

张祯不敢说自己比他幸运。

因为她所穿越的时代,是即将崩塌的东汉末年。

但也正因即将崩塌,反倒能够破而后立,背水一战。

若是在刘协父亲、祖父时代,有些事情反而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又似乎是幸运的。

还真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而她比汉武帝更幸运的地方在于,将星如云,谋臣似雨。

随便拎出一个,都能威震一方。

不像汉武帝,最拿得出手的也就卫青、霍去病,这两人一离世,就没了后续者。

李广、李陵这一家,说真的又悲情又坑。

张祯轻笑一声,收好军报,给公孙瓒写信。

内容就一个,令诸军收集大汉没有的种子,吃的、用的、玩的,只要觉得有些许价值,都不要放过,通通送到长安。

这事儿,之前她就跟吕布和公孙瓒说过。

怕公孙瓒忘记,多提一次。

吕布倒不用多嘱咐,他不会忘。

两边都是黄金梦幻阵容,张祯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事实上,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将领、谋士,把人都派出去,主要是怕他们精力无处发泄,又在汉室腹地作乱。

眼下,她最关注的是一件事,白玉京。

大军一走,就召开了小朝会,让诸公商议白玉京应该建造在哪儿。

诸葛亮也列席。

朝中诸公也都隐隐绰绰听说了要建新都城,极为兴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果是以前,他们定然反对,因为穷。

只会建议小皇帝将就迁回东都洛阳。

现在不一样了,有钱了,四亿两千万!

若是还不够,国库凑一凑,税赋凑一凑,也就基本够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商讨,或者说争吵,最终少数服从多数,还是选在中州河南。

但不是洛阳,也不是开封或任何一座现有城池。

张祯说得很明白,不在旧城池的基础上重修,而是新建。

她要一座全新的都城。

具体建在哪儿呢?她也不知道。

于是派出白玉京寻址小分队。

队长,不,特使是基建狂魔李严,副使是张松。

张祯没有忘记,张松会画舆图,还画得很好。

成员有墨家三位传人,秦书、单冬、胡维,都是基建专家。

还有几位中常侍,以及袁绍之子袁尚,刘表之子刘琮,袁术之子袁曜。

落魄三人组觉得这是个巧宗,非要把儿子塞进来混个资历,还送了重礼。

张祯没理由不收。

这种事情,这三家想坏也坏不了。

而且她看袁尚、刘琮、袁曜等人,当大汉顺臣当得挺愉快的,不像他们的父辈,没那么多痛苦纠结。

张松还引荐了一个人,好友法正。

张祯自然也同意。

等这行人离开长安,她最关注的就只剩两件事。

一是盐务,二是春耕。

不过,前者有盐务司,后者有课农司,两件大事都在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她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力。

暗地里沾沾自喜,穿越多年,总算是享受到了垂拱而治的快乐。

找对人,做对事,一切就会变得很简单!

但话虽如此,始终还是心系农田,像去年一样,时常在关中各地巡视,劝课农桑,过问民生。

对于这样的张祯,关中百姓也都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