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帝的心里不气宁元了,自然就得查明白是谁让宁元生气,逼得她非得自尽不可,毕竟这么大的事,这份愧疚,这个锅,总不能全赖到景元帝自己一个人的头上吧。
宁元就只管装病在家躺着,但景元帝在外面却已经快要杀疯了。
景元帝想查一件事,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当日张辽和另一家的儿子出现在公主府门口的事肯定不可能瞒的住,只要一问,光是凭着只言片语都能猜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国公府,几朝屹立不倒的世家大族,为着自己儿子的混账事,张国公亲自进宫替自己的儿子请罪,声泪俱下的和景元帝求情哭诉,就是这样都没能熄灭景元帝的怒火。
不管宁元是真的急火攻心还是假的急火攻心,自刎的事是真的,现在不肯见景元帝也是真的,景元帝满肚子的怨气和怒火没地方撒,国公府正正好撞上来,就只能算他们倒霉了。
只是因为得罪了一句弱势时的公主,景元帝只随便找了个罪名,将整个国公府全抄了。
他被抄的也不无辜,百年世家,哪个芯子不是黑的,水至清则无鱼,景元帝从前也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但是若真想找出个罪名来,条条例例,随便安个几件都够诛九族的了。
他的哭诉也并非一点用都没有,景元帝念其家族曾为朝廷的贡献,特开释株连之罪,判其子斩首,直系流放以南三千里。
而至于另外一家那名不见经传,家里又无权势功勋的,景元帝直接诛了九族。
准确来说,是一族处死,八族流放,一人出事,全家倒霉。
此事一出,全京城都慌了,百年豪门的国公府,几朝元老,就因为自己那没出息的儿子得罪了宁元一句,就落得如此下场。
当时的宁元,尚且还是被景元帝贬斥,禁足在府的庶人,更不要说是现在明显更得盛宠,被景元帝破例敕封的摄政长公主了。
一夕之间,几乎全京城能排的上一点头脸的人家都把自己在外面厮混的小崽子给抓了回来,再三警告平时被宠的无法无天的大混账小混账们,以后看见了长公主都离得远一点,能磕头就别说话,能避开就别碰上。
不止是长公主,还有什么宁公子宁小姐,元公子元小姐的,全都离得远远的,看见了恭敬一点,别不信邪,否则不一定哪天九族俱灭的惊雷就劈在自己家头上了。
京城内人心惶惶,但宁元在自己的公主府里却呆的惬意,外面的信她全都能听到,可不知缘何,如今她的心中却一点感觉都没有了,若是从前,宁元或许还会感慨一下这种一人犯错,全家遭殃的行为。
国公府这个大染缸,宁元却不觉得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在这个封建的王朝中,株连之罪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
那张辽依仗的是谁的势,是他自己吗?是太子吗?还是任何一个人?全都不是,他依仗的是他强盛的家族。
一个家族繁荣的时候,所有的族人都一起享了福,得了势,一个人闯祸的时候,整个家族都在想办压着瞒着,那倒了霉的时候,凭什么一句受连累就能扯掉了。
既然鱼肉百姓你不曾发声,享受富贵也心安理得,那家族的孽就得也一起承受。
时至今日,宁元终于懂了景元帝说的那句话,世上的事本就不能全以对错去论理,偌大的国公府里难道就没有无辜的人吗?有,不株连行不行,当然行。
但是谁又能保证,那些现在无辜的人以后一定无辜,只要国公府的权势还在,那就一定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根源本就不在于权势,是在于阶级之间的冷漠,有权有势者将人命视若草芥,无权势者任人宰割,这是从根里面就烂掉的,已经不是一句对错就能解决的了。
但是懂并不代表认同,并不代表要融入他们,知世事而不入世,其实也未尝不是一种活法。
出了这些事,宁元的气自然得下去一点了,这“病”当然也要跟着好一点。
这几日,景元帝的赏赐流水般的进了公主府,里面不乏有许多宁元从前惦记但是没要走的,但是宁元一样都没收,全都原封不动的叫人退了回去。
景元帝连赏赐都是不容拒绝的,不管喜不喜欢,只要他赏了,人都得笑着谢恩,因为这是恩典。但宁元现在不愿意了,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就够了吗?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父女两较量,奴才们跑断腿,景元帝送一次,宁元退一次,太和殿里的骂声不断,却又一句重话都没有,骂完了还是接着送,甚至一次比一次厚重。
“大病一场”,宁元在自己的公主府里泡了许多天,甚至连食欲都减退了,少说瘦了一圈,从前她有些穿不下的衣裳,现在又能穿进去了,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可顾朝还时隔多日再见到宁元的时候,却连眼睛都瞪大了,脱口而出第一句,就是如意做饭太难吃,才把宁元给饿瘦成这个样子。
公主府解了禁,顾朝还也被家里放出来任职,终于又能光明正大的进出公主府,而不是偷偷摸摸的来送东西了。
其实顾家的做派,宁元也是能理解的,毕竟顾朝还不是随便从哪个营里提出来的侍卫,他出身世家大族,家族动辄几百口人,他本就已经和这件事息息相关了,如果还硬是卷进去,顾家本就手握兵权,若是还敢和景元帝对着干,是嫌自己的九族活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