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216章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已经正面无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6章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已经正面无敌

“话不多说,

接下来,咱们还是继续回到诸葛丞相的北伐事业上来。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4月,

诸葛亮在打退了曹真指挥的四路大军伐蜀之后,

趁着魏国在伐蜀之战中消耗巨大,元气未复之际,发起了第四次北伐。

此次北伐,

诸葛亮从先前夺得的凉州武都郡出发,

出祁山道攻打天水郡境内的祁山堡。

这招敲山震虎果,果然起到了巨大的震慑效果。

原来就在一年前,

曹魏的陇右兵团主帅郭淮,在响应曹真的命令伐蜀时,遭遇了诸葛亮的算计。

诸葛亮令魏延和吴毅从阴平道绕道羌人之地,

突然出现在郭淮身后。

一场阳溪之战,

不仅瓦解了陇右兵团的攻势,更掐断了其粮道,

迫使陇右兵团不得不放弃伐蜀计划。

如今,陇右兵团尚未完全恢复元气,

面对蜀汉军队的攻势,他们只能紧急向长安的关中兵团求援。”

“而彼时关中兵团的主帅,已经不是曹真了。

因为曹真在上一年的四路伐蜀中,

带领三万大军走险狭的子午道,却遭遇天降大雨。

大雨,令子午谷的道路泥泞难行,

曹真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子午道的一半,

接到撤军命令的曹真心情沉重,身心俱疲。

回到营地后,他因伤病与郁闷而一病不起,

最终曹睿决定让司马懿接替曹真,统帅关中与陇右的一切军事事务。

所以,这也是诸葛亮拒绝魏延‘走子午谷’计划的原因了吧。”

“关中地区,

不仅有司马懿率领的关中大军,

还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在陈仓之战中赶来增援的张合大军。

值得一提的是,

张合带来的骑兵里,还有曹魏战斗力最为强大的骑兵——虎豹骑。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

曾让赵云、邓芝带偏师一万人,向北出褒斜道佯攻眉县,牵制曹魏关中兵团。

当曹魏朝廷获悉诸葛亮已成功攻占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后,局势骤然紧张。

同时,他们发现关中兵团被赵云紧密牵制,难以抽身。

因为每当虎豹骑试图出击,

赵云便迅速躲入褒斜道,

利用复杂的地形展开山地战,使虎豹骑的优势无法发挥。

而当虎豹骑撤退时,赵云又会立刻离开山地,再次拖住关中兵团。

面对这一棘手局面,

曹睿束手无策,最终决定调派张合率领中原兵团前来增援。

然而路过的张合,却敏锐发现了马谡在布防上的漏洞,

于是他便果断钻了马谡布防上的漏洞,直接扭转了整个形势。

这就是名将的实力,不得不服。”

“在介绍完曹魏的大致情况后,我们再转回诸葛亮这一方。

话说,诸葛亮派遣王平包围了祁山堡,

同时亲率主力攻克了祁山堡西北的卤城,

直接切断了陇右与关中之间的联系。

然后,按照后世的说法,

这个时候因为司马懿勾结李严拖延军粮,

所以诸葛亮派人去割了上邽的小麦,补充自己。

但历史的真相,恐怕并不止于此。

战争才刚刚开始呢,诸葛亮还远没到缺粮的地步。

那么,诸葛亮为何会跑去割麦子呢?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盘点盘点:

首先,蜀军主要由川人组成,他们的主食是大米,吃麦子不习惯不说,说不定还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其次,陇右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地势高,肥沃的土壤稀少。

虽然这里可以种植麦子,但产量远低于关中平原。

天水郡靠近关中平原的上邽地区,是仅有的肥沃土壤之一。

再者,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的时间正好是四月份。

在这个时期,甘肃地区几乎无雨。

但经过人工灌溉,五月份会有一次冬小麦的收成。

收割完冬小麦后,才能种植春小麦。

最后,陇右兵团此时选择避免与诸葛亮进行大规模战斗,并向关中请求援助,主要原因是粮草不足。

即使他们想与诸葛亮决战,也需要等待五月份的冬小麦收成。

综上所述,

诸葛亮割麦子的目的,并非为了补充自己的粮食储备,

而是为了进一步切断陇右兵团的后勤联系,

并试图通过劝降或饥饿战术迫使对方投降。”

百姓看到诸葛亮跑去割了人家的麦子,顿时忍不住哄笑起来,

“没想到诸葛亮也是个老六啊!”

“南方人虽然主食是大米,但麦子也是可以当粮食吃的。”

“没错,诸葛亮这一招不仅断了敌人的粮,还给自己补充了粮食,一举两得啊!”

“诸葛亮,正变得越来越成熟了……假如再给他十年,曹魏还顶得住吗?”

“可惜的是,没有假如……”

苏治继续讲解道,

“当曹魏三大兵团得知诸葛亮割了上邽小麦,

尤其是陇右兵团,

当真是犹如挨了一道晴天霹雳,被雷的外焦里嫩。

由于粮草被断,陇右兵团急需补充粮食。

但关中兵团和中原兵团,

只有在突破诸葛亮的防线后,

才能将关中的粮食送到陇右兵团手中。

在此情况下,

张合率领的中原兵团,

向驻守祁山堡的王平发起攻击。

而司马懿率领的关中兵团,

则向诸葛亮主力部队所在的卤城,发起了进攻,并形成了钳形攻势。

但司马懿的关中兵团,

遭遇了诸葛亮派出的高翔、吴班等部队的顽强抵抗。

吴班据险抵抗,

魏军的骑兵无法发挥优势,

但蜀军却能发挥山地战的优势。

同时,魏延率领蜀军仅有的精锐骑兵,

一方面暂时切断了关中兵团的粮食运输线,

另一方面又从关中兵团的背后发动突袭。

面对这样的攻势,司马懿无奈选择了退却。

这一战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交锋。

《资治通鉴》有明确的记载,

‘懿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按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

关于‘甲首三千‘’的解读,后世一直存在争议。

它可能指代三千名士兵,也可能指代三千名中下级军官。

但毋容置疑的是,

这一战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遭遇了惨败,

大量原本用于援救陇右兵团的辎重、粮食、武器和战马被蜀军缴获。

此后,司马懿再也不敢与蜀军正面交战。”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那是因为他本人也并不知兵。

但也必须承认,诸葛亮还会最喜欢和对手刚正面。

要知道,诸葛亮所崇拜的偶像乐毅,就是战国时期的阵地战之王。

结阵对战,乐毅甚至可以用最弱的燕军打败最强的齐军。

而且蜀军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占据优势,

加上蜀军使用的诸葛连弩等超越时代的兵器,

正面作战,蜀军几乎是魏军难以逾越的存在。

虽说用兵之道奇正相合,

但奇兵风险太大,一个不好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所以奇兵往往是弱势一方,不得已用来扭转形势用的。

既然可以正面横推,那为何还要行险?

而且蜀军本就人少,

与其偷家不成白送人头,还不如老老实实正面打团,说不定团赢一次,就能直接一波了呢?!

恐怕,这就是诸葛亮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