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骥行三国 > 第204章 王濬造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上庸郡太守府,宗预一脸困惑地看着手中的一份报告:最近市面上出现了一伙商人,正在大量收购成年老木,而且还是阴干了的那种巨木,收购量非常大。

这件事立即就引起了宗预的警觉,因为上庸是驻扎有蜀汉水师的,宗预非常清楚阴干的巨木可以拿来做什么用途——造船!

为了进一步确定对方的真实用意,宗预特意吩咐太守府的属官扮作伐木商人,向对方兜售新砍伐的、尚未阴干的木料,果不其然,对方一口就回绝了。

新伐的木料是不能用来造船的,不然是会霉烂或者虫蛀的。

确定了对方意图后,宗预马上派人暗中调查这伙商人的身份,如果对方是魏人或吴人的话,那就很值得留意一下他们的水师是不是会有什么动静了。

情报,总是藏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蛛丝马迹中。

三国末期,东吴建平太守吾彦发现上游有大量木屑漂下,他判断驻守益州的西晋军队肯定是在打造战船,于是立即向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报告要求派遣水师封堵峡口。

可惜,这一重要情报并未引起孙皓的重视,随后的西晋灭吴一战中,直到孙皓投降时,晋军也无法从陆路攻克早有防备的吾彦所据守的城池,但西晋益州刺史王濬(jun,四声)却率领水师顺流而下,成功攻克了东吴都城建业。

与原本的历史轨迹巧合的是,这次在上游造船的还是王濬。

面对太守府属官的盘查,王濬毫不遮掩地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我是楼船校尉王濬,奉骠骑将军命令前来上庸收购木材”。

王濬是弘农湖县人,赵骥攻陷关中那年他刚满二十二岁,时任河东郡从事,等到河东郡也落入汉军控制后,家在弘农的他没怎么做思想挣扎就选择了降汉。

赵骥自然不会错过这位在唐宋两代都享祭武庙的名将,点名让王濬进入自己的参谋部学习历练,而王濬也很快就展现了自己在战争方面的天赋,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战役方案制定,并跟随赵骥亲身参加了后来的河套之战。

在决定攻打襄阳后,摆在赵骥面前的一道难题就是自己麾下没有水师,也没有成名的水师将领。

要是没有水师的话,就算成功从魏军手里夺下了襄阳,后续赶来的吴军单靠封锁江面就能让赵骥吃不了兜着走。

赵骥第一个就想起了王濬这位被李世民、桓温指名称赞过的水师名将,当即转他为楼船校尉,并写信给马良拜托他帮王濬行个方便。

汉中也是有水师的,只不过规模很小,主要的任务也不是作战,而是运输辎重,都是些小船,因为无论褒水还是西汉水都走不了大船。

诸葛亮在汉中时,这支用作运粮的水师就是直属于马良指挥的,更不用提现在诸葛亮已经回了成都,身为汉中最高长官的马良以骠骑将军的名义下令,让新转入自己麾下的王濬接手汉中水师,在汉中和上庸采购造船所需的陈年巨木。

马良甚至就连造船的经费都不用赵骥出,他这位骠骑将军本来就是来当后勤官的,虽然麾下没有几个战兵,但汉中的钱粮却尽在他掌管中。

打造船只是马良的分内本职,而且以后天子还都长安时也少不得要用船运输物资,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合法,宗预在核实王濬的身份后也打消了疑心,回过头来吩咐府中属官全力配合好骠骑将军的工作。

随着木料到位,在马良这位行政好手的管理下,战船的建造进程开始加速。

这日,马良拿着造船图纸有些不解地问王濬:“士治,这船别的都没什么,就是船底颇为与众不同,不知为何这般设计?”

难怪马良不懂,因为汉代的船只都是平底船,不仅航行阻力大,而且遇到风浪时极易倾覆。

根据《江表传》的记载,孙权曾在武昌试乘一艘名为“长安”的巨船,但长江上突起大风,眼看船只就要倾覆,孙权急忙下令把船驶往罗州,好在随行的牙将谷利拔刀威胁舵手不准听孙权的命令,让舵手听自己的,把船驶往了樊口,这才避免了一出船毁人亡的事故。

按《江表传》的记载,这是艘可以乘坐三千人的、在当时堪称巨型战舰的大船,居然能在长江上就被风吹得险些倾覆,平底船的缺点由此可见一斑。

在赵骥给马良和王濬的船只图纸上,战船的船底都是尖底,这种设计的船只在水中航行阻力小,易于破浪,航速更快,而且遇到风浪时的稳定性更是远胜平底船。

赵骥同时还针对汉代的船艏进行了改良设计,因为汉代船只的船艏也多是平的,不仅适航性差,不抗风浪,航速低,还非常不利于航行中的转向灵活性,调头半径也更大,而水战中船只能否灵活操作至关重要。

除了改良船型,赵骥还要求在船艏部加装包铁的撞角,在船身两侧加装拍杆,同时在船舷安装形似拒马的尖刺,防止吴军水兵跳帮。

吴军水兵的战斗力远胜新招募的汉军,要是打接舷战的话,青铜段位的汉军肯定不是王者段位的吴军水师的对手,所以赵骥一开始就打算靠着船只性能来辗轧取胜。

跳帮?接舷战?恕不奉陪。

当然,汉代水战想要完全避免接舷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水兵质量仍然不容忽视。

益州地处内陆,不易招募到见惯大风大浪的优质水兵,不过也不是完全就没有优质兵源地。

赵骥为此特意让曾经担任过巴东太守的刘琰给他的门生故吏去信,从当地招募帮忙招募水兵。

巴东郡,大致就是后世的重庆,此地扼守长江出川峡口,当地既有宽阔的江面,也有水流湍急的激流段,沿岸的百姓靠水吃水,不乏惯于操船和熟悉水性的人。

吴军水兵打接舷战厉害不是因为他们的武艺更厉害,而是他们更能在剧烈摇晃的船只上保持住平衡,只要能招募到有经年累月水上生活经验的士兵,赵骥相信王濬是可以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水师队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