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的时间弹指而过。
眼看典礼相关的各项内容,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登基需要用到的几座主殿,也初具规模。
于是跨年之后,郭洺让刘伯温替自己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便正式登基称王。
国号为吴,年号大中。
这一年为元朝至正十八年,吴国大中元年。
称王之后,郭洺按照先前和李善长、刘伯温商议的计划,很快进行了一系列人事、政事改革。
首先是官制改革。
关于此事,郭洺心中早就有了蓝本。
唐、宋、元三朝的官职制度,郭洺基本不考虑,因为太复杂了,尤其是宋朝,阶官、职官、差遣,相互分离,光是分辨就叫人头疼。
古代所有封建王朝中,论体制成熟,还是得看明清两朝,简单直白、一目了然。郭洺接下来所作的种种改革,基本都是围绕这两个朝代,斟酌参用。
先来说文官体制。
参照明、清两朝的制度,郭洺二话不说,立刻废除了中书省,改设内阁。
内阁阁臣,由吏部主持,每三年一次,从六部尚书中推选,名额只有六个,得出人选名单后,交由郭洺本人裁决。
凡入阁者,除首辅为正一品外,其余均为从一品,以侧重事务和地位不同,分为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总计六种大学士。
其中以中极殿大学士为首辅,地位最高。建极殿大学士为次辅,地位稍逊。而东阁大学士则为末辅,地位最低。一般新入阁的阁臣,都要先从东阁大学士做起。
所有内阁阁臣,平日只负责点检题奏、票拟批答,向郭洺本人提供条陈建议,不能越俎代庖,自行断事。
内阁以下,主要分为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寺等机构。
六部指的是吏、礼、兵、户、刑、工六大部门,其最高长官称为尚书,正二品,这个历朝历代基本都有设置,自不必说;
都察院即唐宋时代的御史台,专门负责监督巡察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吏,其最高长官,称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这个也不用多言;
通政司主要负责向中宫传递内外章疏,其最高长官称为通政使,正三品;
五寺指的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分别负责司法、祭祀、御膳、车马、外交。最高长官称为卿,正三品。
综上,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司使、以及五寺卿,合称为九卿。在古代的中央朝廷,九卿的地位非常尊贵。
除了九卿之外,郭洺还参考明清制度,设置了六科、翰林院、太医院、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宗人府、詹事府、行人司。
以上这些机构,全都属于文官体制。
说罢文官体制,接下来说武官体制。
地方层面,由于郭洺一开始建军的时候,就没有使用从元朝流传下来的百户、千户、万户、指挥使这类称呼,而是采用把总、参将、游击、总兵等官职替代。等于放弃了明初的卫所制,直接采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营兵制。
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培养脱产的职业军队,使得士兵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而不是用来种田、修桥铺路,给官僚阶级做苦役。
坏处就是,财政开支很重,营兵制下的军队,是要定时发军饷的,因为他们不种地,没办法自给自足,只能等朝廷来养活。
经过多方考量,郭洺意识到,只采用营兵制而放弃卫所制,对自己这个新兴的政权实在不利。干脆采取折中的办法,营兵制、卫所制,两种制度同时推行——
在那些防御压力比较重的边境地区,普遍采用营兵制,所有士兵皆为一线精锐,每月按时领取军饷,全部脱产训练,保障有足够的战斗力;
在那些防御压力比较轻的内部地区,则普遍采用卫所制,士兵主要由二线部队组成,每个月只领取营兵一半的军饷,平时除了训练外,还得分出大半时间,用来屯田种地,维持地方治安。
上述皆是地方层面的变动。
除了在地方层面保留营兵制,增设卫所制,设置百户、千户、都指挥使等官职外,郭洺对中央的武官机构,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文官体系的中书省已被郭洺废除,武官体系的枢密院,郭洺同样不打算保留,很快一并予以废除。
接着他开始效仿明初的五军都督府,在自己的辖区内设置前、后、中、左、右五大都司(军区)。
边缘地带的都司,实行营兵制,最高长官为大元帅。内部地带的都司则实行卫所制,最高长官大都督。
至此,武官体制也算确立完毕。
文官体制和武官体制都说完,最后再来说后宫体制。
按道理来说,郭洺本该在后宫之中,设置以司礼监为首的四司、八局,十二监,替自己掌管内务、维持秩序、批红……奈何这几个部门,每个部门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太监。
而郭洺一时半会儿,根本找不到那么多太监。不但找不到太监,甚至也找不到几个懂阉割的人,哪怕他已经竭尽全力,让下面的人想尽各种办法了,最后还是无计可施。
郭洺没办法,只好换了个思路,暂时不用太监管理后宫,而是改成宫女,四司八局十二监,他也尽量缩减规模,只保留了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每局设置女官若干,负责维持后宫的日常运转。
说到设置女官,先前在扬州被郭洺带回金陵的那四十几名少女,这会儿正好全都派上了用场。
郭洺在征得众人同意后,很快将她们各自封官,送到后宫替自己管理事务。接着郭洺又下令,从民间招募了两千多名十五到二十岁的少女,入宫充当婢女,归四十几名女官节制。
所有入宫的少女,以五年为期,五年之后若不愿留宫,可以返回民间成婚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