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明:带重八刷副本,大明成仙国 > 第181章 全面革新,皇命下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1章 全面革新,皇命下达

如今,他的目光已转向地方官员,任何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者,都将面临严惩。

起初,这些官员难以置信。

朱元璋?洪武帝?那可是百年前的事了,别开玩笑了,人怎么可能死而复生?就算复活,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恐怕都要争个高低,轮不到朱元璋。

然而,当一份份盖有洪武帝朱元璋大印,附带夷灭三族名单的圣旨摆在眼前,加上那些在京师有耳目的地方官员,对京城的变动了如指掌。

他们终于明白,那个传说中的洪武皇帝真的回来了。

这一震惊的消息,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大明的基业将永续万世,朱氏王朝的江山永不更改。

之前的所谓天子,不过是虚假的象征,唯有朱家才是真正的皇家血脉。

洪武帝的复活,岂非铁证如山?

而朱逸提出的官吏招考改革,无疑为这些官员们打开了新的视野。

“行测和申论是何物。”

众多学子看到公告上的内容,各种疑问涌现。“行政能力测试?论述题?”“论述题我还算明白,就是申述并加以论证,但这行测又是什么。”

人群中,学子们对即将实行的新型考试形式感到困惑,这两个名词究竟代表何种学问?

对此,大多数学子一无所知。

这时,一位学子眼尖地注意到公告底部的署名:“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

他愕然问道:“洪武帝朱元璋?他不是早已仙逝百年了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在戏弄我们吗。”

有些学子察觉到了异样,决定前去官府追问个究竟。

然而,就在此刻,一位知县走上前来,语气庄重:“各位学子,我大明开创者太宗文皇帝显灵于世,象征着天命所在,旨在庇佑我大明繁荣昌盛,望你们切勿轻举妄动。”

\"尊敬的知县大人,太祖皇帝治下从未提及过考核那些行测申论的内容,这是何意?\"一位学子质疑道,声音中带有一丝不甘。”

正是,我们这些苦读十载之人,从未接触过此类考试科目,这是否有些突兀?\"另一人接口道,表情显得有些困惑。

知县面对众人的疑问,面色微愠:\"朝廷有新政策,官吏选拔制度将进行革新。”

他强调道,\"这是国家大计,无论可行与否,改革势在必行!\"他警告道,\"若再聚众抗议,将以扰乱秩序论处,甚至可能剥夺你们的科举资格,那可是读书人之本啊!\"

在大明,读书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即使面对官员也不必下跪,但一旦失去功名,前景便黯淡许多。

因此,听了知县的话,学子们虽不满,却不敢轻举妄动,只默默承受。

这时,名书郎出言询问:\"请问知县大人,改革既然已定,是否应提前告知我们新的考试内容呢?\"他的眼神流露出期待。

知县答道:\"此次改革,陛下亲自指示,各级官署会迅速发放有关行测申论的学习资料,供学子们自行研习,今后的考试将以此为主。”

听到这样的安排,学子们心中多少有了些安慰,毕竟政府愿意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

很快,果厚照位面的士子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寒门应试之路。

朱逸深知首次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在命题时刻意降低了难度,以免初试过于严峻,打击士子们的信心。

大明选拔的是人才,而非折磨他们。

然而,朱元璋内心对此并不完全放心。

他出身贫寒,对知识充满渴望,虽然尊重读书人,但仍担忧突如其来的改革会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他行事决断,但深知民心不可忽视。

当看到朱逸带领大明走向仙途,实力日益增强,他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儿子的决定,尽管心中仍有疑虑。

回溯过往,朱逸内心深处确实有所顾虑,但他并未向朱元璋透露。

朱元璋自始至终对儿子抱有深信,尽管表面强硬,内心却存有一丝忧虑。

朱逸敏锐地察觉到了父亲的隐忧,此刻他以轻松的口吻道:“陛下,您是否在忧虑这次学术革新可能激起学子们的反弹。”

朱元璋原未打算提及此事,但朱逸的提问却打开了他的心扉。

他坦诚地说:“逸儿,你知道的,我们对你有信心。

大明今日的繁荣,你的贡献不容忽视。”

“然而,士人阶层的传统绵延千年,自隋朝以来,这种模式已根深蒂固。

突然改变,若引发不满,该如何处理。”

朱元璋询问着。

朱逸则显得胸有成竹:“陛下,请放宽心,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新选拔的学子,他们将从基层做起,无一人出身官宦之家,即使是地方官员,也只是府署的小吏。”

朱逸神情严肃:“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亲历民间疾苦,积累实战经验,从而能妥善应对各种复杂问题。

同时,晋升体系将强调皇上的选拔而非个人关系,只有在基层扎实工作满五年,才能获得提升机会,否则永无录用之可能。”

朱逸的话语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朱元璋的心境,他眼神熠熠生辉,嘴角洋溢着笑意。

“我明白了,你这是在为国家培养一支忠诚且能力出众的队伍,以此防止文官势力过大,对吧。”

“正是如此,父皇,就像朱厚照那般,我们需要全新的血液来推动国家进步。”

朱逸坚定地回应。

实际上,明朝的覆灭归根结底,就在于文官势力过于膨胀,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皇权的掌控力被削弱。

江南的豪强大地主操控着朝廷,他们热衷于土地兼并,这无疑动摇了国家的根本。

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异族入侵中原的局面,而这股势头正是他们一手推波助澜的结果。

科举制度看似为寒门学子敞开了一扇大门,但实际上,吏部的权力落入了内阁大学士之手,成为他们网罗亲信的工具。

一旦新人加入他们的圈子,就意味着荣辱与共,逐渐形成了庞大且难以撼动的势力。

朱元璋摩拳擦掌道:“逸儿,你真是懂我的心。”

他点头赞同,“那就按你的计划行事,任何反对的声音,咱们绝不姑息。”

朱逸微笑回应,如今朝堂之上,敢于质疑的人早已被他父亲一一肃清。

正是基于此,朱逸才决心推行新的科举改革,以期在关键时刻纠正大明的症结。

他选择在朱厚照时代进行试验,若成效显着,将推广至全天下的大明以及征服的世界,确保文明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