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红娘啼笑因缘 > 第161章 法源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红娘姐姐上线了……

最近,她总听阿彤提到《法华经》,但对于此经不知所以然。阿彤已皈依佛门,修行善心。她觉得,常常读诵这部经的人,常无忧恼,又无病痛,相由心生,面容祥和。

阿彤家里世代做药材生意,她对《法华经》深信不疑。

这一天,红娘姐姐跟阿彤来到法源寺,听长老讲经,若有所悟……

北京坊间有个说法:“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相比于雍和宫、潭柘寺、万寿寺等名寺,这间法源寺的名气和规模都要小得多,那它凭什么敢说是半部中国史呢?

第一,这所寺院竟然是由唐王李世民亲自修建的!它名为法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其历史甚至比北京城还要早上六百多年。相传当年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时,在回师途中曾下令要在幽州南部建造一座寺庙,以此来悼念那些阵亡的将士,并赐予了“悯忠寺”这个名字。然而,这座寺庙的修建工程却持续了整整五十年之久,一直到武则天执政时期才最终完工。

度娘补充,法源寺的前身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完工。辽南京时期曾因幽州大地震而被毁,咸雍六年(1070)辽国皇帝下诏修复,之后改称“大悯忠寺”。

时至今日,在法源寺山门前的广场上仍然屹立着一尊“唐悯忠寺遗址”纪念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这段悠久而神秘的历史。

其次,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时代的风起云涌,经历了无数次的更名改姓。唐朝末年,名为顺天寺;辽代时,更名为大悯忠寺;明朝时期,又改为崇福寺;最后,清朝雍正皇帝将其正式命名为法源寺。

度娘补充,清代,朝廷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又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名为“法源寺”。

1920年1月,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到此参加悼念恩师杨昌济的活动(杨昌济是毛泽东老师,其女名叫杨开慧,是毛主席夫人,所以杨教授其实也是毛泽东的岳父),所以解放后的法源寺格外受重视,政府出资进行全面整修,并多次拨款修缮。

这座古老的庙宇,承载着千年的岁月痕迹,见证了朝代更迭、世事变幻。唐朝末年,这里曾遭受过安史之乱的战火洗礼;北宋靖康之耻后,这里成为困龙所在地,宋钦宗被囚禁于此,一个有井的院落,貌似“坐井观天”的成语由此而来。

北宋靖康二年,也是金天会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北宋国都东京汴梁,徽、钦二帝成为俘虏,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也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金兵押解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以及大批人员物资北上回金国时,曾在北京停留,关押宋钦宗赵桓的地方就是法源寺,那时候的燕都称幽州。(曾有人说徽钦二帝都被关押在此,也有人说,宋徽宗赵佶早于儿子两个月到的北京,被关押在琉璃厂附近的延寿寺。)历史无法考证。

相传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在法源寺居住过一段时间,并在这里组织了一系列的变法活动。而袁崇焕则被认为是明朝末年的爱国将领,他曾在抗击后金入侵时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却因得罪权贵而被处过。据说,袁崇焕在临刑前曾在法源寺停留,并留下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首诗表达了袁崇焕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也展现了他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

也曾有人比喻康有为梁启超时代六君子的高洁,与法源寺的丁香精神一样。

而到了近现代,齐白石大师也曾在此居住,奠定了他在北方书画界的地位,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每一次的变革与传承,都让这座寺庙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台湾李敖先生写的法源寺小说,改编成了话剧,让法源寺再一次名声海外。

第三点就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寺庙的各个角落都保存着皇家敕碑和诗文石刻,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具有极高的价值。比如,在安史之乱时期,这里留下了一篇名为《无垢净光宝塔颂》的文章,这是中国古代唯一一篇从左至右书写的碑文。

此外,还有一块元仁宗时期的《圣旨碑》,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圣旨中的文字竟然使用了白话,例如“不怕那什么”这样的表述,充满了元代的时代特色。

第四,法源寺虽然规模较小,但它的建筑形制和布局却非常严谨整齐。从天王殿到藏经楼,各个殿堂依次沿着中轴线排列,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古建筑大多是清代重修的,而各殿内供奉的佛像则大多是明代的珍贵遗产。其中,布袋和尚、韦驮菩萨、华严三圣、五方佛等佛像都展现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

而在毗卢殿前,有一个巨大的“石碗”,据说这是清代乾隆皇帝根据元代忽必烈时期的渎山大玉海复刻而成的。这个“石碗”的雕刻图纹非常细腻精致,让人不禁为之惊叹。此外,寺院中还随处可见各种古物,如石狮、石像、经幢、佛首等,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宁静与庄重。

有人传说,法源寺这里虽然不是龙脉,但也有暗龙。

当红娘姐姐来到最后一进的藏经楼下时,终于忍不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片刻。在这里,她感受到了这座古老寺院所特有的清幽和空寂氛围。这种氛围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离我而去。此刻,她只想静静地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放松。

法源寺还有一项着名景观:每年四月盛开的丁香花。林徽因还在此举行丁香诗会,泰戈尔、徐志摩曾在树下赏花论诗。

此时此刻,法源寺的众僧正诵读经文。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善男信女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痛苦,一起跟着诵《妙法莲华经》。

“无病痛,颜色鲜白”:常常也没有什么病痛,所以这个人脸色很光鲜的;光鲜,就是脸上红光满面。看这个人,他面上有一股红光,很新鲜的,面不发暗,这人就有慧根。

如果有人常常红光满面,就能遇着吉祥的事情;鲜白,也就是红光满面,好看的。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他不生到贫穷的家庭里去,也不会给人做下人;下人,就是做工人的,赚的钱很少,做那工作很低下的。也不会丑陋;丑陋,就相貌很不好看。

修行菩萨道,没有病、也没有忧恼、也不穷、不卑贱、不丑陋,所以众生就欢喜看见你,就好像仰慕圣贤、菩萨一样的。

“若人恶骂,口则闭塞”:假设有人恶骂你的话,他想骂你,他也张不开口。

“游行无畏,如狮子王”:无论游行到什么地方,都无所畏惧,就好像狮子之王似的;狮子是兽中之王,什么兽类都怕他。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他的智慧和光明,好像太阳普照大地似的,是无微不照,没有一个黑暗的地方照不到的。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你要是做梦,也会做吉祥的梦,不会做凶恶的梦;就是在梦寐中,也见吉祥的境界。什么吉祥境界呢?

“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见着佛了!佛在师子座上说法呢!

“诸比丘众,围绕说法”:有很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那么来围绕、赞叹佛,听佛说法。

“又见龙神、阿修罗等”:又见很多天龙八部的神,和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恭敬合掌”:那个数目好像恒河沙那么多,到那儿恭敬地合掌礼拜、来供养。

“自见其身,而为说法”:自己看见自己的身体,给这一些天龙八部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又做梦,梦见诸佛,身相是紫磨金色,放无量光,照到一切的众生。

“以梵音声,演说诸法”:用清净的梵音,来演说一切诸法。所以声音也是很要紧的,人讲经说法,声音一定要清亮,说话说得清清楚楚的,不可以令人听了也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

声音清净、宏亮,这都是在往昔修诸善根,才能有这种的表现;不然的时候,你讲话那个声音好像哭似的,本来大家都没有一种悲哀的心,听你这个声音就都哭起来了。

“佛为四众,说无上法”:佛又为这四众弟子,来讲说无上的妙法。

“见身处中,合掌赞佛”:自己见自己的身也在道场里,合起掌,在那儿赞叹佛说法。好像有很多诚心的居士,都有这种的梦,这都是有善根的人!有一些个比丘也有这样的梦。

“闻法欢喜,而为供养”:闻法也欢喜,来供养佛。

“得陀罗尼,证不退智”:得总持的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证得智慧,不退转了!就是得到智慧,永远都不会再迷了。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知道这个人的心,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成最正觉”:于是就给他授记,成就最高的正等正觉。

“汝善男子”:佛慈悲地对他说,你们这些善良的男子啊!

“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在将来的世界里,你们将会获得无量无边的智慧,并证悟佛的无上正道。

“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你们所成就的国土将无比庄严、清净,广袤无垠。

“亦有四众,合掌听法”: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他们都恭敬地合起掌来听法。这些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对佛法充满了敬畏和渴望。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这时,他又看到自己这个身体出现在清净的山林之中,正在那里修习禅定的善法呢!山林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远离尘世的喧嚣,这里是修行者们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理想之地。在这里,他可以专注于修炼禅定,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证诸实相”:他逐渐证悟到实相的理体,也就是佛教中的真谛。通过长期的修行,他终于领悟到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真相,这种觉悟让他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他还证悟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妙有境界,即超越世俗认知的玄妙存在。

“深入禅定,见十方佛”:在证悟实相之后,他继续深入禅定,进入一种更高层次的修行状态。在这个境界里,他能够清晰地见到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并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此时,他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各个佛国之间,聆听诸佛菩萨的教诲。

在这个奇妙的境界中,佛教徒们通过不断的修行,逐渐提升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步一步向成佛之路迈进。在禅定之中,他们能够与十方佛相见,并聆听佛法的教诲。

诸佛身呈金色,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身上有着无数的福相,庄严无比。他们听闻佛法后,会将这些教义传授给众生,让人们也能受益。常常做这样的好梦,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成佛之后,他们起身为广大的四众弟子讲解佛法。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千万亿劫,传播着佛法的真谛。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盘 如烟尽灯灭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这个人在梦中看见佛了,佛身放紫磨金色的光明;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百福相”这种微妙清净庄严法身。

“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在诸佛的面前来闻法,又为人来说法,常常有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梦境。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在菩提树下,坐在师子座。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说无漏的这种妙法,度了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盘,如烟尽灯灭”:到最后就应该入涅盘啦!就好像烟烧尽、灯也灭了一样。

《妙法莲华经》,此经乃佛教经典之一,读之可得善缘。而诸般功德,则需自身努力修行方可获得。然若能秉持无欲无求之心,或可在梦中实现美好愿望。人生在世,无所求、无所欲,方能心平气和,不为外物所扰。如此,或许更易达成心中所愿。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消极处世,而是要学着放下执念与欲望,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才能更好地应对困难与挫折。

读《妙法莲华经》可获善缘,修诸功德需靠自身努力。同时,保持无欲无求的心境,有助于在梦境中实现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积极面对人生,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