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末当个大贪官 > 第111章 邬思道运筹帷幄助胤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章 邬思道运筹帷幄助胤禛

康熙十六年,云游四海的行深大师正在一寺庙内讲经说法,此时突然闯入一队人马,原来是孝庄太后的侍卫,他们奉命寻找行深大师。侍卫们向行深大师表明来意,并传达了孝庄太后的邀请。行深大师欣然接受,跟随侍卫前往京城。

数日后,孝庄太后亲自来到行深大师所在之处。她一直对顺治出家一事耿耿于怀,认为是行森蛊惑、欺骗了她的儿子,才导致顺治放弃皇位,出家为僧。

孝庄太后愤怒地质问行深大师:“行森大师,你做得很好啊!我儿有好好的皇帝不当,竟然跟着你去当和尚了!你说说看,你有没有罪?”

行深大师微微一笑,平静地回答道:“太后,您这话可就说错了。佛度有缘人,如果您的儿子不想出家,又有谁能够强迫他呢?不过,如果您一定要将责任归咎于我,我也无话可说。毕竟,这一切都是我所种的因,这个果自然需要我来承担。”

行深大师的话语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着坚定和无畏。他坚信佛法的力量,同时也明白因果循环的道理。对于孝庄太后的指责,他选择坦然面对,并不回避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角色。

孝庄太后听了行深大师的话,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她意识到行深大师并非一个普通的和尚,而是有着深厚修行和智慧的高僧。在行深大师面前,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对方已经看透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然而,孝庄太后并没有完全放下对行深大师的怀疑和怨恨。她决定继续观察行深大师,看看他是否真的如表面上那般平和与慈悲。而与此同时,行深大师也深知,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和挑战。但他早已做好准备,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应对一切困难。

孝庄太后面色阴沉,冷哼一声道:“哼!好一个佛度有缘人,你让我失去了儿子,你说是不是要给我一个交代!”

她的声音如同一阵寒冷的风,吹过行森大师的耳畔,冰冷刺骨,令人不寒而栗。

行森大师微微一笑,双手合十,语气平静地回答道:“交代?什么交代,贫僧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你若认为取我性命方能解恨,那贫僧愿遂你所愿。世间众人皆有生死,无人能逃脱。”

他的脸上虽然挂着淡淡的笑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坚定。那种坚定宛如冬日里的寒风,冰冷而决绝,毫不退缩。

孝庄太后再次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与愤怒,冷冷地回应道:“既然你一心求死,那本宫便成全你。”

她的声音冷酷而无情,如同锋利的刀刃,直直地刺痛了行森大师的心。

两名侍卫托着一个托盘缓缓走了进来,他们的步伐很轻,似乎生怕打扰到行森大师。托盘上放着一杯毒酒,酒杯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味道。侍卫们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托盘递给行森大师。

行森大师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他毫不畏惧地接过酒杯,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毒液顺着喉咙流下,他却没有丝毫痛苦的表情。喝完之后,他优雅地盘腿坐在蒲团上,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开始念诵经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森大师的脸色逐渐变得苍白,但他的神情依然平静。他的嘴角渐渐渗出鲜血,滴落在他的袈裟上,形成了一朵朵鲜红的花朵。但他仍然坚持念完最后一句经文,才缓缓闭上了眼睛。

侍卫们紧张地看着行森大师,过了一会儿,一名侍卫伸手试探了一下行森大师的鼻息,然后恭敬地向孝庄太后汇报:\"回太后,行森大师已经圆寂了!\"

孝庄太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惋惜之情。她的声音低沉而庄重,仿佛在为行森大师的离去而哀悼。她说:\"对外宣称,行森大师是自然圆寂的。火化后,将他的舍利子供奉在寺庙中。他毕竟是一个有道行的高僧,应该得到尊重和敬仰。\"

曾柏藴的分灵魂早就离开了行森大师的身体,他偷偷摸摸的找了一处隐蔽之地躲起来。当侍卫把行森的舍利子放进泥佛像里时,曾柏藴的分灵魂就迫不及待地进入行森大师的舍利子里,在里面“安了家”。

康熙二十五年,孝庄太后躺在病床上,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逐渐消逝。尽管她对康熙玄烨的成长和执政能力充满信心,但作为祖母,她仍然担心着他的未来。

康熙玄烨已经亲政多年,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然而,孝庄太后深知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她担心康熙会被人算计或误导。特别是当她得知康熙赠予她“福”字以祈求长寿的背后,其实是曾柏藴的指引时,她对这位老太傅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孝庄太后清楚地意识到,曾柏藴这样的高人,如果心怀异心,康熙玄烨可能难以察觉。她担心一旦自己离世,曾柏藴会利用他的智谋和影响力,给康熙带来威胁。因此,她希望曾柏藴能在她之前离开人世,以免他成为康熙的隐患。

自从在湖南的分支族人来到京城参加会试,得知江西嫡系曾氏叔父曾柏藴在京城当帝师,心中便涌起一股希望和期待。他决定前往拜访这位家族中的长辈,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指引和帮助,甚至通过他的关系一举高中。

然而,当他见到曾柏藴时,却发现这位叔父的态度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热情。相反,曾柏藴对他表示出深深的忧虑,并告诉他:“朝廷的科举水太深,其中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即使你有才华和能力,也未必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曾柏藴接着说:“我建议你会试结束后尽快回到湖南去,不要留在京城。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就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我们曾家已经经历过太多的风浪,不能再冒险了。”

听到这些话,他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上升起。他原本以为通过曾柏藴的关系可以轻松地获得成功,但现在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意识到,京城的官场并非他所能轻易涉足的地方。

曾柏藴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又补充道:“我们曾家一直秉持着‘读书不为考取功名,只为明理’的家训。这意味着我们要追求真正的学问和智慧,而不是仅仅为了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最后,曾柏藴郑重地将一份《曾氏家训》交给他,并嘱咐他要牢记其中的教诲。这份家训详细阐述了曾家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它告诉族人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功名,更是为了明白世间的道理,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家训也提醒族人,除非国家面临重大危机,否则不应轻易入京为官。

拿着那份沉甸甸的家训,他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思考。他意识到,虽然自己渴望功名,但更应该坚守家族的价值观和家训。或许,这次京城之行并不是为了追逐一时的荣耀,而是一次成长和反思的机会。

曾柏藴的族人才刚刚离开,孝庄太后的人便匆匆赶来,宣召曾柏藴进宫面圣。曾柏藴急忙入宫,来到孝庄太后面前,发现她的精神状态似乎不太好。他恭敬地跪下,说道:“老夫拜见太后,不知太后宣我进宫所为何事?”孝庄太后微微抬起手,指向案桌上的福字,语气平静地说:“这是你教玄烨写的字吧!看来你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大限将至,我很不放心你,你说怎么办才好?”

曾柏藴听到这话,心中一沉,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他手指轻轻做了一个手势,然后微微一笑,说:“老夫掐指一算就知道了,既然太后不放心我,无非就是想要我性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的声音坚定而从容,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孝庄太后闻言后,心中震惊如惊雷炸响,此曾柏藴一定要除掉,仅仅凭借自己的一句话,就能如此精准地猜度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打起精神,声音冰冷如霜:“嗯,你既然能猜到哀家的意思,那就更好办了,来人,赐升仙酒!你还有什么遗言要说吗?”

曾柏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轻声说道:“遗言?的确有几句话想留给玄烨。我深知这世间广袤无垠,而我想要告诉玄烨的是,大清应当鼓励民众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乃是第一生产力,西洋人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正是因为他们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一旦落后于他人,便只能挨打受辱。”

然而,孝庄太后却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话语,甚至认为他是在蛊惑自己的孙子玄烨。她愤怒地斥责道:“你这个将死之人,竟然还敢妄图迷惑我的玄烨孙子!实在是罪该万死!”

不多时,一名太监小心翼翼地将盛着毒酒的托盘端了进来,曾柏藴毫不迟疑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那酒液的味道略带甘甜,丝毫没有令人难以下咽之感。随着药效逐渐发作,曾柏藴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容,缓缓闭上了双眼。太监见状,伸出手指在曾柏藴的鼻孔处轻轻一探,然后恭敬地向太后回话:“启禀太后,曾太傅已经仙逝了。”

康熙二十五年,一对来自绍兴的邬姓夫妇来到寺庙里祈福,他们满怀虔诚地向佛祖诉说着自己的心愿。这对夫妇已经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但此刻他们更期待即将诞生的新生命。妇女抚摸着隆起的腹部,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她默默地向泥佛许下心愿:“愿我腹中的孩子聪明伶俐,才华出众,成为家族的骄傲!”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即将被赋予神奇的力量。因为在这座寺庙的泥佛像内,隐藏着行森大师的舍利子和曾柏藴的分魂。当妇女虔诚地祈祷时,曾柏藴的分魂悄然融入了她腹中的胎儿。

不久后,邬姓夫妇迎来了第三个孩子——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男孩。这个孩子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令人惊叹不已。在他八岁那年,他竟然自行决定改名为邬思道,寓意着思考人生之道。从此,他开始踏上一段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旅程。

邬思道自小就勤奋好学、刻苦读书,他的才能和学识都非常出色。他原本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这样不仅能让家族荣耀,还能为一方百姓谋福祉。然而,当时的官场风气极其败坏,贪污受贿成风,官员们普遍贪腐。尽管邬思道心怀壮志,思维敏捷,他的文章也如锦绣般华丽,但由于他没有向主考官行贿,最终名落孙山。

邬思道也深知官场贪污成风,心中十分气愤,他觉得自己寒窗苦读十年,却比不上那些靠贿赂考官而考上功名的人。他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决定率领举人大大闹贡院,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抗议。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邬思道成为了朝廷的通缉犯。无奈之下,他只好隐逸起来,继续埋头苦读,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命运似乎总是捉弄他,在逃亡的途中,他不幸遭遇了劫匪,不仅财物被抢光,还受了重伤。虽然最后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但他却因此落下了双腿残废的病根,从此无法正常行走。

自从决定放弃功名后,他心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他四处奔波,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出路,但却发现这个世界变得异常陌生。人情冷暖,让他感到心寒;世态炎凉,让他心灰意冷。那些曾经与他有过交情的人纷纷对他避而远之,甚至连他最亲近的人也对他不闻不问。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曾多次想要放弃,但内心深处的那份执着让他坚持了下来。终于,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并不理想,但至少能够维持生计。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他以为生活逐渐稳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他的平静。

原来,他的姑父和表姐夫为了争夺家族产业,竟然联手设计陷害他。他们诬陷他贪污受贿,企图将他置于死地。面对这样的污蔑,他感到无比愤怒和绝望。但他并没有轻易屈服,而是选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他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成功地摆脱了困境。

然而,这场风波并未就此结束。在解决完这些麻烦后,他又陷入了另一个危机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四阿哥胤禛,并得到了对方的赏识和帮助。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邬思道本就历经磨难,又因博学多才、眼界开阔、心思细腻、性情稳重,对四阿哥及朝中局势自然格外关注,并深入剖析。他深知,众多阿哥之中,唯有胤禛与自己志同道合。

对于当前朝局,邬思道有着深刻见解:“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他的经历早已让他看清,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就连最亲密的家人都能被权力所牺牲。然而,尽管邬思道渴望改变这一切,但由于身体残缺,他已无法参与其中。正当他心灰意冷之际,却意外遇到了四皇子胤禛。就在这时,一道灵光闪过,邬思道忽然间想起了自己觉醒的那部分灵魂记忆!

原来,曾柏藴的分魂在邬思道父母去寺庙祈福时,曾柏藴的分魂悄然融入了她腹中的胎儿。邬思道出生后,曾柏藴的分魂一直被封印。

如今,随着曾柏蕴的分灵魂逐渐苏醒,他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他竟然就是曾柏藴的灵魂分身!

“沈上达……”邬思道喃喃自语道:“我一定要为你报仇雪恨!”

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毕竟对方是当今康熙皇上啊!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持,恐怕很难成功。

不过好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邬思道决定先依附四皇子胤禛。毕竟这位皇子虽然性格有些冷酷无情,但却极具野心和智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拥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只要能够得到他的信任并辅佐其登上皇位,那么未来必定会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于是乎,邬思道毫不犹豫地向四皇子胤禛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之意,并表示愿意效忠于他。而胤禛则欣然接受了他的投诚,并给予了他相应的地位和权力。从此,邬思道便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

康熙终于实现了自己对孝庄的承诺,让她看到了曾孙满堂。他的后宫妃子们也非常争气,为他生下了许多儿子。每个儿子都接受了最优质的教育,他们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各种才艺。然而,尽管康熙有这么多优秀的儿子,但皇位却只有一个。因此,他的儿子们之间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毕竟,没有哪位皇子不想成为皇帝。

与明朝不同的是,康熙并没有像明朝那样给每个儿子都封王世袭传承。相反,他选择了一种更具挑战性和公正性的方式——根据儿子们的功绩和才能来决定是否封王。这意味着每个皇子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来争取更高的地位。而这种竞争不仅激发了皇子们的斗志,也让整个宫廷充满了紧张和刺激的气氛。

大阿哥胤禔,其生母乃是惠妃纳喇氏,不过胤禔却是由一个通房宫女所生,这让他从出生起便备受冷落,不为康熙皇帝所喜。相比之下,二阿哥胤礽则幸运得多,他乃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出,刚满月时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了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儿子之一。而三阿哥胤祉,则是荣妃马佳氏之子,他自幼聪慧好学,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至于四阿哥胤禛,他的母亲是德妃乌雅氏,这位皇子以冷静、沉稳着称。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乃是良妃卫氏。他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了胤禔母亲惠妃那里抚养。待到胤禩稍稍长大一些,又转由孝懿仁皇后抚养。胤禩从小就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再加上他待人宽厚,因此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在胤禩十七岁那年,康熙皇帝将他封为贝勒,成为了当时所有受封皇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个。而胤禩也没有辜负康熙的厚爱,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表现出色,而且还得到了许多大臣们的赞誉和支持。他们纷纷向康熙皇帝进言,称赞胤禩贤德能干,有能力继承大统。

九阿哥胤禟的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胤禟于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贝子。宜妃郭络罗氏出身镶黄旗满洲,她以美丽聪慧着称。在康熙年间,她备受皇帝宠爱,曾多次随康熙帝出巡,并居住在翊坤宫。胤禟作为宜妃郭络罗氏的儿子,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聪明机智,善于言辞,但性格较为急躁。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禟受封为贝子,这标志着他在宗室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然而,胤禟后来卷入了康熙末年诸子夺嫡的政治斗争之中,成为“八爷党”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与胤禩、胤禵等皇子结为同盟,共同争夺皇位继承权。

十阿哥胤?,他的母亲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这位贵妃可是大有来头,她是太师果毅公遏必隆的女儿,出身名门望族,地位显赫。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被封为敦郡王,这显示出了康熙对他的重视和宠爱。

康熙的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他与胤禛关系密切,深受其信任。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表现。他为人豪爽仗义,才华出众,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过度操劳,身体状况不佳,最终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人物之一。

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禵,后改名为胤祯,他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同母弟弟,他们的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在康熙年间,胤禵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出征,成功驱赶了入侵的准噶尔部,保卫了西藏地区的安全。这一壮举不仅为清朝巩固了边疆,也使得胤禵声名远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胤禵与四哥胤禛之间产生了矛盾。最终,胤禵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失败,被四哥胤禛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尽管如此,胤禵的功绩依然值得铭记,尤其是他在驱准保藏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他的其余活着的十五位儿子除去年龄太小不可能参与夺嫡之外,其他阿哥也都有心,只是实力不足,无法独自与这几位阿哥竞争,所以他们选择了加入其中一个阵营,希望能够借助他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些阿哥们或明或暗地向某个阵营表达自己的支持,并提供帮助和资源,以期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对于那些被看好的阿哥来说,他们需要谨慎处理与各个阵营之间的关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他们也要时刻警惕其他阿哥的动向,防止他们突然改变立场或者背叛自己。在这场激烈的夺嫡之战中,每个阿哥都必须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才能有机会登上皇位。

九位皇子之中,已经是太子的胤礽和有“贤王”之称的胤禩实力最强,胤禛紧随其后,胤禔和胤祉实力相当,胤禟、胤?、胤禵依附胤禩,胤祥依附胤禛。

胤禛看着眼前的棋局,沉思片刻后,抬起头来望向对面的邬思道,开口问道:“邬先生,我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获得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呢?”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焦虑和疑惑。

邬思道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抹睿智的光芒。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缓缓说道:“四阿哥,您不必过于着急。争夺皇位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得有耐心和智慧。所谓不争便是争,要争则必须不争。这其中的道理,需要您仔细琢磨。”

胤禛听后,微微皱眉,陷入了深思之中。他开始思考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试图从中找到答案。他明白,邬思道的话必有其深意,但具体如何去做,还需要自己去领悟。

邬思道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谋略,导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借刀杀人”大戏。

他的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借八爷之手“杀”掉太子。他精心策划,将一封太子与任伯安的秘密书信巧妙地送到了八爷手中。这封信成为了八爷扳倒太子的关键证据,并最终呈给了康熙帝。通过这次行动,邬先生成功地借八爷之力,铲除了一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太子。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邬先生深知,虽然太子已被废黜,但八爷的势力依然庞大。于是,他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借太子余党之手“杀”掉八爷。

此时的胤禛早已拥有夺嫡之势,但他仍然选择依附于太子,借助太子来打压八爷。这样一来,八爷的势力无法无限制地扩张,而太子的存在也成为了八爷的心头大患。

与此同时,邬先生还暗中操作,利用朝中忠臣的力量来打击八爷。这些忠臣对八爷的行为感到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弹劾八爷,使得八爷逐渐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八爷终于陷入困境,彻底失势。而胤禛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逐渐崭露头角。

在这场激烈的宫廷斗争中,邬思道以其非凡的智谋和手段,成功地导演了一出“借刀杀人”的好戏。他巧妙地运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为胤禛的夺嫡之路铺平了道路。

诸位皇子们正在激烈地争夺皇位继承权,然而却没有人意识到可以通过让自己的儿子,即康熙帝的孙子,展现出色的表现来获得康熙皇帝的青睐与赞赏。而邬思道则独具慧眼,提前预见到了这一策略,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机会。

在弘时、弘历等皇子陪同他们的父亲一同参加康熙狩猎活动之前,邬思道特意叮嘱弘时和弘历,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皇爷爷——康熙帝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虽然邬思道对弘历和弘时都进行了教导,但他对弘历的期望更高,也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在讲述康熙皇帝的事迹时,他对弘历进行了更深入的讲解,并特别强调了康熙皇帝作为“第一巴图鲁”的英勇形象。同时,他也告诉弘历,在关键时刻要勇敢地站出来表现自己。

年幼的弘历不负众望,天真无邪,充满勇气,毫不畏惧地在众多朝廷官员面前大胆地反驳蒙古王公的观点,甚至给康熙帝封了一个“大清第一巴图鲁”的称号,这一举动引起了康熙帝的特别关注并对其刮目相看。

不久后,弘历便被康熙帝带在身边,亲自悉心教导。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弘历得到了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育子女方面,胤禛表现得非常出色,远远超过了其他皇子。他懂得如何引导孩子们,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后代。正是由于胤禛的独特眼光和智慧,才使得他的儿子弘历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康熙帝最喜爱的孙子之一。

他的其余活着的十五位儿子除去年龄太小不可能参与夺嫡之外,其他阿哥也都有心,只是实力不足,但都或明或暗的投到上述九位皇子的阵营当中。

一个喜杀戮的皇子不会受欢迎,一个为了皇位而不择手段陷害兄弟的皇子不会受欢迎。

替胤禛做秘密之事的人就不提了,其他皇子也都有。

胤禛本就低调,可谁都会马失前蹄,所以邬思道一直“按着”胤禛,让他一直保持低调。

任何一个有远大抱负却处于弱势的人,必须会这一点。

这一点很难,需要会演戏,胤禛本就会演戏,加上邬思道的策划,他的演技出神入化,骗过了所有人,包括康熙帝。

十三爷与四爷最亲近,打死十三爷,他都不信胤禛会利用他,邬思道便是利用了这一点处处利用十三爷,让十三爷替雍正帝背锅,特别是与太子之间的联络,十三爷帮了胤禛很多次,也因那些事被关了起来。

被关起来,邬思道也还没忘记继续“压榨”,在夺嫡的最关键时刻,邬先生告诉胤禛,一旦有机会马上放出十三爷。

就这样,胤禛让张五哥给邬先生送去了“金牌令箭”,十三爷被放出,继而控制丰台大营,进京勤王。

在太子、八爷等皇子眼里,胤禛府里的坎儿、李卫这两位都是“废物”,可邬先生把他俩变成了宝,正是这两位,在雍正帝夺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卫装富二代典当东西,让十三爷有了抓贼的理由,封了典当行,拿到了《百官行述》等。

坎儿,因翠儿跟了李卫而失落,结果被八爷利用,之后邬思道来了个反利用,让他把太子和任伯安的书信给了八爷,之后太子彻底被废。

两个“叫花子”被邬思道用到这个程度,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呀。

八爷、九爷、十爷等皇子府里也有这样的人,可他们没有受到重用,不是人才多,而是没有邬思道那样的谋士。

年羹尧身为一名武官,其能力和忠诚对胤禛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胤禛过度地请求康熙皇帝给年羹尧升职,不仅可能引起康熙皇帝的反感,而且有可能导致年羹尧变得骄傲自大,甚至背叛胤禛。这就是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惨”。然而,聪明如邬思道这样的谋士,早就看透了这个道理,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划。

在康熙皇帝急需培养新一代军事将领之际,年羹尧适时地出现在了康熙皇帝面前。通过与十四阿哥胤禵的合作,年羹尧成功地得到了四川提督的职位,从而在军队中立稳脚跟。如此一来,年羹尧既能为胤禛夺取皇位提供支持,又不会因过度升迁而受到康熙皇帝的怀疑。

但是,年羹尧并不是一个完全听从命令的人。对于这点,邬思道早有所察觉。于是,他建议胤禛将李卫送到年羹尧身边,以监视并控制年羹尧的行动。同时,胤禛还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进一步巩固了与年羹尧的关系。此外,当李卫表现不佳时,还有年羹尧可以制约他。而对于十三阿哥胤祥,由于他性格豪放不羁,难以驾驭,所以被康熙皇帝关在了宗人府里。至于那些从事秘密活动的人,如果他们泄露机密,邬思道则会巧妙地利用他们,然后再予以铲除。例如坎儿,他在关键时刻泄露了胤禛的秘密,但却被邬思道利用来揭露八爷党的阴谋。最终,坎儿被毒死,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样地,其他参与秘密活动的人也会面临类似的命。

邬思道借助胤禛想得到皇位的心态,为了给沈上达报仇,提供一种无色无味的药物给胤禛,通过针筒注射进野生鹿的血管里。而晚年的康熙为了应付后宫佳丽,需要通过喝新鲜野生鹿的鹿血来补腰子。这可是神不知鬼不觉的计划,这个方法可是巧妙至极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一来,康熙就不会怀疑到任何人头上,只会以为是自己年老体弱,身体不行了。而且,这种药无色无味,很难被发现。就算康熙死了,也没有人会知道真正的死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康熙还会感激胤禛给他送来了这么好的鹿血,认为胤禛很孝顺。

所以,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康熙去狩猎场打猎了。只要康熙喝了这些新鲜的鹿血,他的身体就会慢慢变差,最终一命呜呼。而胤禛就能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成为新的皇帝。这样一来,不仅能报了仇,还能让胤禛当上皇帝,真是一举两得啊!

计划进展得异常顺利,康熙突然病倒了,病来如山倒,仿佛要把他所有的生命力抽走一般。他躺在龙床上,面色苍白如纸,眼神黯淡无光,嘴唇干裂,透露出一种濒临死亡的气息。他感到一阵寒意从骨髓深处袭来,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着,仿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康熙的思绪变得格外清晰。他想起了那些年的风风雨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之情。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只能默默地等待命运的审判。

而在众皇子之中,年龄稍长一些的皇子们纷纷开始展现出他们的野心勃勃。他们渴望登上皇位,掌握天下大权,但每个人都心怀不轨,想要利用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利益。然而,在这些皇子中,只有胤禛没有表现出太多的野心。

四阿哥胤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默寡言、深谋远虑的人。他虽然也有自己的心思,但并不像其他皇子那样张扬。他的沉稳与内敛让康熙对他印象深刻,认为他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同时,胤禛的性格也显得过于阴沉,让人难以捉摸。

相比之下,十四阿哥胤禵则更像是一名勇猛无畏的将军。他善于征战沙场,英勇善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康熙明白,作为一国之君,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军事才能,还需要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策略。因此,尽管胤禵有着出色的军事天赋,但在康熙眼中,他并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选。

经过深思熟虑后,康熙终于做出了决定。他认为,在众多皇子中,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便是四阿哥胤禛。虽然胤禛的性格存在缺陷,但他拥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可以胜任皇帝的重任。于是,康熙最终立下遗旨将皇位传予了四阿哥胤禛,把这遗旨让韦小宝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希望胤禛成为一代明君,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