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孩儿有改革之志,还请您施手相助!”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女人。
刘据身后的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娘卫子夫,其走的每一步都有卫子夫在身后相助扶持,就连太子据最初的班底,也是卫子夫带来的。
卫子夫一生顺遂,最大的滑铁卢只有巫蛊之祸,除此之外的升迁之路简直不要太轻松,
为歌女时,被平阳公主看中;
在平阳府,又被刘彻看中;
刘彻与旁的女子生不出儿子,唯独是卫子夫能与他生出第一个,
之后的每一步都走得极稳妥,因弟卫青备受受宠,卫青之后还有霍去病,诞子后更是一步登天,贵为皇后。
难道卫子夫的运气就这么好?什么好事都让她占了?
宫内波谲云诡,连大才主父偃都玩不转,一介舞女卫子夫是如何能当上皇后的?
卫子夫绝不简单。
大象无形。
汉文帝时,也没什么惊涛骇浪的举措,每一下都是黯然销魂掌。
这类人,才是高手。
凡事皆利于我。
“熊儿,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娘怎会不帮你?”
卫子夫眼睛闪动。
她自愿为儿子走到幕后,深居后宫含饴弄孙,可若是能堂堂正正做事,这般奇女子,怎会没有大展身手的想法?
“娘,孩儿想让您站到台前来。”
刘据此句道出了意图。
刘彻朝断了汉时就有“二圣制”,格外小心女子参政,可现在,刘据想让卫子夫出山。
再行窦太后之事。
但卫子夫又与窦漪房不同,
窦漪房一直想立景皇帝的亲弟弟梁王为帝,给汉景帝添了不少麻烦。卫子夫却是全心全意都在儿子身上,此外,卫子夫的才干绝不会次于窦漪房。
卫子夫表情犹豫,
喃喃道,
“我何以为列女?”
卫子夫口中的列女,与后世讲求贞洁的烈女,全不是一事,汉时女子再嫁无妨,后汉书对列女的定义是“助国君之政,隆家人之道”。
是实实在在的辅弼!
“不若如此,”刘据话锋一转,“娘,您先听听孩儿要如何改革可好?”
“好。”卫子夫爽快答应,她本就经常给儿子出谋划策,往往都能一语说到关节处,熊儿要如何改治,卫子夫确实好奇,见儿子还拜倒在地,“你先起来,地上多凉。”
见儿子听话站起,卫子夫怎么看自己儿子怎么都觉得完美,笑道,
“你这孩子。”
刘据重新坐好后,
“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自上三代便有军赋,时至鲁国初税亩才有税,大汉税制分为三.....”
“税、赋、役。”
“税有田租和商税,田租为大汉立朝以来税源之重,文景盛世十五税一,后又三十税一。”
“赋有算赋,十二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交人头税一百二十钱,孩童交口赋,为六分之一。”
卫子夫点头,
汉朝算赋所设就有不合理之处,卫子夫早就有所想法,只是不参政也就不便开口。
见娘亲似有话想说,刘据顿了顿,
“娘,您以为算赋如何?”
卫子夫开口道,
“汉承秦制,全民皆兵,男子十三便需入伍轮戍,天下交算赋是要以此钱来供养军队,此为征兵,
刘彻又重南北军,便是以征兵和募兵兼顾。”
卫子夫所言,是刘彻在位时极重要的一个军事改革,也是左右汉匈之战战局的重中之重,
春秋战国时兵源消耗极快,秦国商鞅变法后最先行征兵制,大秦人人皆兵,又以军功制鼓励,
征兵是提高数量,募兵则是加强质量,
武帝时的情况,对战匈奴,不要多要精!
正是刘彻思路的转变,才得以为卫青、霍去病补充出那么多的精锐之师,不然卫、霍再厉害,没有兵马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毕竟这不是割草游戏,一骑当千没用啊。
若是要募兵,全天下收人头税,把钱拿来给雇佣兵发军饷还算合理,
但现在征兵与募兵并行,又要兼收人头税,就未免奇怪了。
等于说,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他既要服兵役,在战时随时入伍,还要交算赋,来供养军队。
刘据佩服,娘亲与自己想的一样。
儿子敬佩的目光,被卫子夫看在眼里,卫子夫的声音也更自信了,
“算赋之问题,就在于此。”
“但,算赋还算能施行,口赋却有些不知所谓了。”
“一个孩子要交二十钱的口赋,孩子哪里有钱交?此钱也不过是摊派到父母头上,一夫一妻之家,算赋二百四十钱,若有一个孩子,每人就要多交十钱,两个孩子,每人就要多交二十钱。”
“我听你说过,要增大汉口数,口赋所在,实为增丁之阻碍。”
卫子夫的话如雷贯耳,
刘据并非没有想到这些,但刘据能想到是因为有现代学识做支撑,他了解人口学理论,
可,娘亲没学过这些啊!
更厉害的是,娘亲能从赋税推演到军制,再由赋税推演到人口,显然对大汉之政有了全局了解,
政治,经济,军事,人口都是息息相关的,只论一事,绝说不到痒处!
娘亲是真懂!
就说这口赋之论,朝中八成官员不能如此清晰的说明白,
很简单的道理,
小孩要交人头税,实则小孩的人头税是大人交,多生孩子,大人就要多交人头税,那么大人为何要多生呢?
二十钱不多也不少。
汉朝平常年景,一石谷是三十钱上下浮动。
一石为汉斤一百二。
二十钱能买粮食八十汉斤。
多生一个孩子,不仅是要多交口赋,还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这才是实际问题啊!
“熊儿,你继续说。”
卫子夫示意刘据继续,她平时对这些事也只是想想,未曾清晰地说出来过。今日说出口后,卫子夫猛地发现,原来大汉体制也有如此多的问题,想到此,卫子夫暗道,
不愧是熊儿,居安思危,但,这要如何改治呢?
刘据点点头继续说道:“役,便是每年出一个月的徭役,可用钱请人代役,是为践更。”
说到这,刘据又特意的停了停,见娘亲眉头紧锁,便问道,
“您看呢?”
卫子夫长呼口气,在儿子面前完全没有必要藏拙。卫子夫早年出身低微,又是歌女,人世冷暖早就体悟遍了,这是她与朝堂上官员最不同之处,
卫子夫是真的了解天下生民,
“不好,”卫子夫摇头,“看似为善治,实则差矣。”
刘据没有说全,大汉的役,实则有三种,
在本郡或京师服役;
在边境戍卫;
每年一个月在本县劳役。
换言之,一个男子自成年起,要流转于本县、本郡、边境三个地方,来往多费时不必多说,成年男子又是极珍贵的劳动力,他不好好种地,被国家调来调去服役,太耽误事了。
在战时还说得过去,毕竟有外患带来的压力,可若是盛世,就有些不合情理了。
大汉在徭役制度上,有一个设定,你若是不想去可以花钱请人去,看起来很人性化,实则非常鸡肋,
找人代役要一个月两千钱,等于一个成年人近二十年的人头税。
这是给普通老百姓准备的政策吗?
要天下生民多生孩子,却还有着口赋的存在;
要天下生民多种地,又用着徭役消耗劳动力的体力和时间。
种种问题下,刘据没法不去改革。
汉承秦制,也到了改的时候了。
卫子夫长叹:“如此想来,大量农户弃农从商,也说得通了。”
“弃农从商只是个开始,再这么下去,土地兼并就要止不住了。”
闻言,卫子夫大惊:“是,大量农户弃田,田地都被留在本地的豪族并去了。”
国家对天下的税收是有极限的,并非是想征多少就征多少,征的多了,百姓交不起,索性把地一卖,自己落成佃农,投奔一个豪族,只维持生存就好了。
豪族吞并去了土地,还要隐瞒佃户,国家的税就更收不上来了。
汉武帝朝是一个转折点,并非刘据太急,只不过这是最后的机会,再往后拖拖,拖个几十年,土地兼并已大势不可逆,打天下的刘秀都拿土地兼并没招了。
不光是刘秀没招,此后的东汉一朝都没招,也就曹老板勉强算折腾了一下,听取手下谋臣枣祗的建议行屯田制,
原本的农民是给豪族种地,屯田制的推行就是让农民给军队种地,换了个雇主,但依然没有改变土地兼并的趋势。
刘据知道便宜老爹怎么想的,
便宜老爹心中的基本盘是豪族贵戚,这群人不倒,大汉社稷就在,百姓对他而言就是韭菜而已,割了还长。
但刘据明白,便宜老爹这想法大错特错,
不用他现在得瑟,等写到罪己诏时他就老实了。
“熊儿,该如何让农户回到田地上?”
卫子夫语气有些急了,她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重要的是,现在天下是熊儿的啊,她恨不得让大汉延续千秋万代!
如何让农户回到田地上?
这是经久不衰的难题。
并且从来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答案在不断随着版本变化。
“重农抑商。”
刘据脱口而出。
“抑商简单,无非是把刘彻用过的招数,再来一次,可...重农就太难了,”卫子夫长叹,“重农无非是那几招,轻徭薄赋、鼓励耕种...就算全用上,恐怕也没什么成效,海贸一开,获利实在太多了。”
“娘,孩儿想要改革土地制度。”
卫子夫瞪大眸子,
改革土地制度,那是动根了啊!
春秋战国为什么乱,就是井田制玩不转了,导致所有制度跟着崩塌。烽火连天中打了四百年,才弄出全新的土地制度。
每一次改革土地制度,无不是血雨腥风!
因为这意味着重新洗牌。
想到熊儿已遇到了几次刺杀,卫子夫不由担心。
“要如何改?”
“行均田。”
刘据在心中念道,
均田,但是改良版。
“均田?”
卫子夫一愣,虽没听过,但大概可以猜到,是按户平均分配土地。
“将每户应得多少农地的数量都固定下来。”
卫子夫脑中直接就生出了一件事。
所封之侯食邑就不合均田规制!
卫子夫开口,细数均田的利处,
“将每户土地数量都固定下来,再以地重定税制,是可将农户固定在土地上,又能重新让其生出耕种之心。”
“一户农能种多少,就分多少,旱涝保收,年年都有了口粮,再以政策贴补。”
“还有....便是你最担心的大族并土,既规定了数量,大族并土便是违反汉律,可已发出知。”
“只是........”
卫子夫愁上眉梢,
均田之法,看似是可以解决弃农从商之事,又可抑制土地兼并,但,需要有一个大前提。
“娘亲,只是什么?”
望向儿子的目光满是担忧,卫子夫叹道,
“你要成为极盛之君啊。”
均田之法能推动的前提是,
极致的中央集权,或者说,极致的皇帝集权。
有资格分土地,这些土地得是属于你的,均田的背后是耕地完全国有,并且,刘据还要有惩治破坏均田的铁腕,
每一处都需要刘据手中掌握着极致的权力!
再说的极端些,
天下兴亡,都在刘据一念之间!
刘据认真道,
“孩儿心里早有准备,您再看看,均田有何弊处。”
卫子夫沉思片刻,开口道,
“最难的就是要如何均。
地有贫瘠好坏,授田给百姓十亩肥田,和授给百姓十亩坏田可完全不同,虽都是十亩地,产出时差得可远了。
再就是这地方人多地少,有些地方地多人少,此难以分配,耕田又并非大块规整,如何能均田,是个大难题啊。
再就是,与之相配的赋税制度要如何取之,我现在还想不到。”
不愧是一个时代的上位者,均田制都还没落实,卫子夫光是推演,就把其中的利弊都说个八九不离十。
刘据所言的均田制,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产物,也带有极强的时代特点,完全照搬可能不行!
还需要稍加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