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院士之路 > 第237章 从陕西彬州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有机化学家岳建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7章 从陕西彬州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有机化学家岳建民

院士出生地

岳建民院士,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彬县。

彬县已于2018年5月撤县设市,成为县级彬州市。

彬州市现为陕西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咸阳市代管。

彬州市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阳市西北部。

彬州东邻旬邑县、淳化县,西连长武县和甘肃省灵台县,南靠永寿县、麟游县,北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

彬州历史悠久,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刘避桀迁居此地后称“豳”地,定居农耕,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商朝时,此地为幽国。秦设漆县距今2000余年,这是彬州地区较早的行政建置。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

201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彬县,设立县级彬州市。

在历史的长河中,彬州地区历经多个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区划的调整。

先后隶属于雍州、内史、左扶风、新平郡、豳州、邠州等不同的行政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彬州文化底蕴深厚,例如大佛寺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其造像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彬州是《诗经》“十五国风”《豳风》的诞生地,《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很多关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记载,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彬州历史上名人辈出,后唐五代第一美人王淑妃就是彬县人。这些历史人物为彬州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光彩。

出生地解码

岳建民院士出生于陕西彬州,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彬州历史悠久,是《诗经》“十五国风”中《豳风》的诞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可能在岳建民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为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础。

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勤劳、智慧、坚韧等传统价值观,可能对岳建民的性格塑造和治学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在科研道路上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彬州所在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岳建民院士主要从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先导结构的发现与研究工作,家乡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或许在他幼年时期便留下了印象,激发了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兴趣。

生长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使岳建民更容易接触到大自然,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欲望。

这种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可能促使他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天然产物,探索其中的奥秘。

陕西地区的人民有着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

岳建民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成长,可能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克服困难,取得科研成果。

彬州地处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这种开放包容的地域环境,可能使岳建民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有利于他在科研工作中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09月—1984年07月,岳建民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08月—1987年07月,岳建民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7年09月—1990年07月,岳建民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岳建民院士在兰州大学的长期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岳建民从本科到博士阶段,接受了系统的化学专业教育。

本科的学习让岳建民全面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后续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则进一步加深了岳建民对化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能够深入研究化学领域的特定方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

兰州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要求严格。

在这样的环境中,岳建民经历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

这种严格的训练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使他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保持高标准的学术要求,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兰州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科研资源。

在学习期间,岳建民能够接触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

这不仅让他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提高了他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科研视野,让他了解到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在兰州大学,岳建民师从优秀的导师。

导师们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科研素养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导师们的指导和启发帮助他确定了研究方向,培养了他的科研思维能力,让他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参与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为他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兰州大学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专家来校讲学和交流。岳建民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了解到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这种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岳建民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把握化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兰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

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岳建民有机会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接触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种学科交叉的影响使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他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兰州大学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岳建民深受兰州大学学术传统的影响,传承了兰州大学人勤奋、严谨、创新的学术精神。

这种学术精神成为他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使他在科研道路上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

院士从业之路

1990年07月—1993年09月,岳建民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从事博士后,合作导师是孙汉董院士。

1993年09月—1994年09月,岳建民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博士后,合作导师是Geoffrey Eglinton教授。

1994年09月—1996年04月,岳建民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1996年05月—1999年04月,岳建民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联合利华联合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和项目主管。

1999年05月 ,岳建民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岳建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11月,岳建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岳建民院士丰富而卓越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博士后经历,为他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孙汉董院士合作,使岳建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触到最前沿的植物化学研究领域。

在这个阶段,岳建民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孙汉董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他。

昆明植物研究所丰富的植物资源,也为岳建民日后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激发了他对探索植物中活性天然先导结构的浓厚兴趣。

随后,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化学学院的博士后经历,进一步拓宽了岳建民的国际视野。

与 Geoffrey Eglinton 教授合作,让岳建民接触到了不同的科研文化和研究思路。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交流与学习,使岳建民能够汲取国外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为他日后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这段经历,也让岳建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国际科研领域中的定位,增强了他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面的信心和决心。

回到国内后,在不同机构的任职经历丰富了岳建民的科研实践。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期间,岳建民开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科研组织能力。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联合利华联合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和项目主管,使岳建民学会了如何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则为岳建民提供了更加专业的研究平台和资源,让他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岳建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是对他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

这笔资金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他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创新性研究。

同时,这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科研目标。

由此可见,岳建民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

每一段经历都为他后来成为院士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从国内到国外的学习与交流,从不同机构的任职到获得重要资助,岳建民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岳建民扎实的科研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还塑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科研道德。

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经历,使岳建民最终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的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院士科研之路

岳建民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有机化学家,主要从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先导结构的发现与研究工作。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岳建民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对10种虎皮楠植物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分离鉴定200多个生物碱,其中新结构近100余个,新骨架化合物16个。

最终,岳建民院士发现了国际上首个虎皮楠生物碱二聚体——logeracemina(3),具有独特的螺环聚合结构。其绝对构型通过波谱学数据、x-ray单晶衍射及计算Ecd等手段确定。

该生物碱显示出良好的抗hIV活性(Ic50 = 4.5±0.1μm,SI = 6.2),这是虎皮楠生物碱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在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研究方面,岳建民对红卡雅楝(Khaya ivorensis)树皮乙醇提取物的小极性部位进行研究,得到两个新颖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ivorenolides A和b。

其中,化合物A和b分别具有18和17元环结构,分子中具有环氧乙烷和植物代谢物中少见的共轭炔键官能团。

在对它们进行免疫抑制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A及其对映异构体对cona和lps诱导的小鼠淋巴t细胞和b细胞增殖均具有较好抑制作用,并且选择性和阳性对照(cSA&pSA)相当甚至更优,为天然免疫抑制剂家族再添新成员。

在楝科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研究方面,由于楝科植物富产结构多样性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部分该类型结构具有良好的昆虫拒食、抗疟和神经保护等活性,一直是研究热点。

岳建民院士的课题组在过去对楝科植物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的基础上,又对20余种楝科植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一阶段的工作共分离得到近400个化合物,新化合物超过150个,其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占一半以上。

不同类型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在活性测试中显示了抗菌、钾离子通道抑制和11β羟基甾体脱氢酶抑制等活性。

岳建民院士团队发现了如具有16,19位二降柠檬苦素结构的chukrasone b,具有高度重排芳香化d环结构的walsucochinoids A等代表性新骨架化合物。

在萜类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岳建民院士团队,从楝科植物大叶山楝中得到以aphadilactone c为代表的四个新骨架链状二萜。

其绝对构型通过波谱学数据、化学降解、片段合成及计算Ecd方法确定。化合物对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型具有强效高选择性抑制活性,是迄今为止活性最强的天然产物抑制剂。

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抗疟活性。

他们从大戟科药用植物光叶巴豆中分离鉴定出具有重排対映-克罗烷型骨架的二萜化合物。

并且在对大戟科三宝木属4种药物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过程中,得到40余个达芙妮类型二萜,部分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株hL-60和A-549具有相当的抑制活性。

岳建民院士团队从金粟兰科中药及己中,首次报道两个由榄烷型和桉叶烷型倍半萜聚合而成的新骨架二聚体。

并通过波谱学、单晶及计算圆二色谱数据确定了它们的绝对结构。

他们从桃金娘科澳大利亚引种植物蓝桉中,分离得到三个以eucalyptina为代表的具有混合生源的倍半萜衍生物,三个化合物对肿瘤靶标hGF\/c-met通路具有强效抑制作用,为一类新型的抑制剂。

由此可见,岳建民院士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

科研之路解码

岳建民院士丰硕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关键影响。

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岳建民对虎皮楠生物碱等多种类型天然化合物的深入探索意义重大。

大量新结构尤其是新骨架化合物的发现,展现出岳建民卓越的科研能力。如虎皮楠生物碱二聚体的发现及抗hIV活性研究,彰显其在前沿研究方向的突破。

岳建民提出的新骨架天然分子生源合成路线,为天然药物化学理论发展添砖加瓦。

这些研究加深了科学界对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的理解。

从应用前景看,岳建民发现的多个药物先导和候选,凸显成果的实用性,为创新药物研发带来希望。

这种理论与应用兼具的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奠定了岳建民在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当选院士的重要支撑,体现出其研究对科学界和医药产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力。

后记

岳建民院士的成长经历,对其成为院士影响深远。

岳建民出生于陕西彬州,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亲近感,培养了他探索精神。

求学之路中,岳建民在兰州大学化学系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让他构建了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接受了严格学术训练,奠定扎实专业基础。

从业历程中,岳建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地的经历,使他接触国际前沿理念和方法。国内不同机构任职,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研之路成果斐然,新化合物的发现、新合成路线的提出等一系列成就,体现岳建民卓越科研水平。

这些经历相互交织,铸就了岳建民成为院士所需的知识、能力、视野和创新精神等素养。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