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在扬市监工建好两座老宅,就回京陪妻儿没再过去扬市。
倒是每年暑假,她都要带上家里孙辈儿们过去住几天。
1981年少年宫加一项戏曲学习,家里孩子们又多一项才艺。
因着今年要高考,读高三前那个寒假两个孙女儿停下在少年宫所有课程。
京市高中还是两年学制,有关部门已经下过文件。
83年过后高中学制要更变为三年制。
今天是周一,阿晔和家里孩子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
她一个人在家闲暇读书练字画画,唯实有些自在。
各个票证还没取消,她每天都要出门一趟带些肉蛋回来。
现在住的21号院栽种满花草树木,家里还是在小院儿花坛种瓜果蔬菜。
每周,还会给家里三个宝都送一次肉蛋蔬菜过去。
自己有他们家里钥匙,每次都是过去放下东西留张纸条就走。
她就当作是在锻炼身体。
近两年,扬市老宅那边收到海外信件越来越多。
她和阿晔家里长辈儿都已经去世,兄弟姐妹们有从小长大的情谊,自己很愿意能往来通信。
还特意在信中写上家里在京的住址。
从那儿往后,给自己和阿晔的信件就都直接邮寄到京。
自己和阿晔卧室在主院四进院正房,三间正房中间是客厅。
东间做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配洗澡间。
西间是书房,西耳房她设计成衣帽间。
与其他院子不同,他们住的这进院子东西四间厢房里摆放着她从空间里拿出来的家具。
这些家具都是妈妈和婆婆的嫁妆,清一色上好的小叶紫檀。
虽说,东西厢耳房也都是建成卫生间配洗澡间。
她却不会用于居住,东西厢房平时都锁着房门,上百年传承下来的家具不适合参与日常生活。
家中各进院子屋里用的家具都是黄花梨。
阿晔托不少关系才买到这些黄花梨木。
“晼瑜。”
“你们来啦,快进来。”
林晼瑜也没带张梅和美佳,去二进院正房的会客厅。
迎着她们两个人,进到四进院正房客厅。
三个人坐在沙发上,林晼瑜像往日一样执起茶几上的神灯壶,给她们面前的海棠杯里都倒好龙井茶。
“这茶还是我回老宅,自己去杭市那边茶园采摘来的。”
“等会儿,给你们俩带一些回去。”
“你才算是真正退休,家里年龄最小的知许也有八岁。”
“不像我家那几个皮孩子。”
美佳低头轻呡一口茶水,放下手中的海棠杯。
林晼瑜和张梅闻言相视一笑,“你也别总想着孙辈儿。”
“如晨眼看着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他是直接工作还是考研究生?”
“他自己决定,考研还是工作家里都支持。”
“回京市还是留申市也他自己决定。”
美佳看向说话的张梅,笑呵呵拿起放在茶几上的萨其玛吃起来。
“晼瑜,你明明是南方人这萨其玛做的确实好。”
“我妈妈从京市嫁到扬市,她是旗人以前家里家具摆设饮食习惯也多是按照旗人规矩。”
张梅和美佳还是第一次听林晼瑜说起她妈妈,知道是牺牲在战场上都没有继续往下问。
方旭、方竣、如阳和明宇大学毕业回原单位上班都是科级干部。
明宇为着女儿,上个月刚刚调往申市教育局工作。
他们都在按着自己的想法好好生活。
“阿韫和意意大学,想学什么专业考哪所大学?”
“这姐妹俩,说是一天换一个想法都不委屈她们。
“换来换去,阿韫倒是确定要学会计。”
“意意还没想好,想着等考试成绩出来再说。”
“她们俩是想考京市大学,两个孩子自尊心强不让我们说出去怕自己考不上。”
“放心我和梅梅不告诉其他人。”
“听说,你想买西跨院付国庆家的那两间房子?”
“这你们都知道?”
林晼瑜看看美佳又看看张梅,面露笑意。
“你们都是怎么知道这些?话传得也太快。”
“我们还听说他们家要两万?”
“嗯,之前想着要是能买下咱们院里西跨院,就在我这院儿东跨院墙上开个通向那边的门。”
“他们家这开口漫天要价,突然觉得没意思。”
“各个国营厂要是往外卖房子,也会优先住在里面的职工买。”
“与其花大价钱一间一间买下咱们院子的西跨院,不如寻机会在其他地方买个完整院子。”
“能这么想也好,你都不知道咱们院里有几户人家都在观望准备在你这赚上一笔。”
“我在大家心里是有些傻吗?”
林晼瑜幽幽的看向张梅。
“哈哈呵…”
看得张梅忍不住笑起来。
“那你以为呢?在他们心里能用大价钱买好房子空在那儿不住的人可不就是行为让人费解。”
“随便他们怎么说吧!”
“不过话说回来,你们俩不想买吗?”
“怎么会没动过心思?我之前是想买房子。”
“家里只有两间耳房,如阳和如晨虽说不用住在一起,可孙子孙女们也渐渐长大。”
“自从,去年铁路局给如阳分套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我就歇下买房的心思。”
“我家方旭和方竣他们公安局也给他们各分一套三室一厅一卫一厨的房子,我和他们爸爸就歇下再张罗着买房的想法。”
“要说还是托你家白晔的福,他主导设计出来的房子格局真好。”
“住着也舒坦。”
“都是工作份内事儿。”
林晼瑜笑着点头,没再多说买房子。
房子在什么时候都不是便宜物,攒钱留着以后要是能有机会,用职工内部价买下单位给分的住房也一样好。
她们三个人都退休在家,林晼瑜在京的时候。
每天都聚在她家里说说话,朋友们时常在一起说话也不觉得闲在家无趣。
美佳:“这段时间,明博姥姥还时常去大院找他吗?
“每个月都要过去一次,我嘱咐三宝好吃好喝招待。”
“家里不缺她那口吃食,老太太走时拿些回家也行。”
“林暧不在京,就当明博替他妈妈尽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