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 > 第448章 朝堂与宫廷的忠奸之争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8章 朝堂与宫廷的忠奸之争2

几日过后,朝堂之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仿佛暴风雨来临前那压抑沉闷的天空,乌云密布,一触即发。自上次从御书房退下后,李尚书便深知,若想让皇帝下定决心彻查太师府,非得掌握铁证如山的证据不可,否则,那如庞然大物般的太师府,仅凭他的一番言词,是绝难撼动分毫的。于是,他一头扎进了这艰难的证据查探之旅,犹如一位孤胆的勇士,在黑暗中摸索着通往光明的道路。

李尚书先是精心乔装改扮,刻意隐去了自己朝堂重臣的身份,换上一身朴素的布衣,将面容也稍作修饰,扮作一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普通百姓模样。他悄然踏上了走访诸多曾与太师府有过往来的军营之路,心中清楚,太师府若真有贪污军饷之举,那些身处底层、每日为军需用度发愁的将士们,必定能察觉到些许蛛丝马迹。

每到一处军营,李尚书皆会寻个恰当的时机,混入那些正在休息或是闲聊的将士中间,佯装好奇地与他们攀谈起来。起初,将士们一听到有关太师府的话题,皆是面露惧色,噤若寒蝉,毕竟太师府在朝堂上权势滔天,他们不过是些微末小兵,哪敢随意议论。李尚书看在眼里,心中既愤慨又无奈,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诚恳耐心地与他们交流,言辞间满是对将士们辛苦戍边、保家卫国的敬佩,又向他们表明自己只是一介关心国事的百姓,一心只为还朝堂清明,让真正为江山社稷付出的将士们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且再三保证绝不会让他们因吐露实情而受到任何牵连。

或许是被李尚书的真诚所打动,渐渐地,有几位耿直豪爽的老兵,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开始向他吐露那些平日里深埋心底的实情。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军中的种种怪象,讲到军中粮草时常短缺,士兵们有时连饱腹都成问题,可上头拨下来的军饷数目却颇为可观,按理说不该如此。而且,一些本该及时修缮更新的军备,总是被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在操练时,不少兵器都是破旧不堪,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而太师府的人却时常如走马灯般在军中耀武扬威,强行插手军需采买之事,那些负责采买的军需官对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诸多迹象串联起来,都表明军饷很可能被太师府暗中克扣了去。

李尚书一边听着,一边在心中默默梳理线索,将这些零散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信息一一仔细记录下来,不敢有丝毫疏漏。随后,他又通过多方打听,费了好大一番周折,终于设法找到了军中负责军需账目的一位小吏。这位小吏身形消瘦,面容透着几分憔悴,眼中满是对现状的无奈与愤懑。李尚书与他在军营的偏僻角落相见,几句交谈下来,便知晓他也是个心怀正义之人,只是一直被太师府的淫威所压制,敢怒不敢言。

小吏看着李尚书那坚定且充满信任的眼神,心中的正义感被彻底点燃,他咬了咬牙,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偷偷从怀中拿出了自己私下里冒着巨大风险记下的另一本账目。那账目纸张已然有些破旧,看得出是时常被翻阅查看,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太师府的人每次前来索要钱财的具体数目、日期,以及他们篡改军需开支的详细记录。李尚书接过账目,双手都不禁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一本小小的账目,承载着的是扳倒太师府的巨大希望。与正规的军饷账目仔细一对比,贪污军饷的证据便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出来,每一笔数字的出入,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太师府那看似不可撼动的权势根基。

而在探寻太师府卖官鬻爵的罪证时,李尚书更是遭遇了重重困难,却也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毅力,一步步抽丝剥茧。他先是从自己亲信中精心挑选出了几位最机灵、办事最稳妥的下属,让他们分散前往各地,暗访那些新近上任的官员。这些下属们乔装成各式各样的人物,有的扮作商人,有的扮作游学士子,巧妙地与当地百姓、师爷、衙役等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四处打听消息。

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打探,他们得知有几位原本并无真才实学,也未曾经过正规考核举荐的人,却在短时间内平步青云,谋得了高位,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少私下的议论。李尚书顺着这条线索,锁定了其中一位官员所在的府邸,决定从其身边人入手寻找突破口。他找到了这位官员的师爷,那师爷是个文质彬彬却又透着几分精明的中年人,起初对李尚书的询问也是守口如瓶,毕竟此事关系重大,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李尚书深知其顾虑,便与他在一处静谧的茶馆内长谈,先是谈论些诗词文章、世间百态,慢慢拉近与师爷的距离,而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诉说朝堂如今被太师府的恶行搅得乌烟瘴气,若不将真相揭露,天下百姓都将受苦,国家也难长治久安。师爷听着李尚书的一番肺腑之言,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终于,他长叹了一口气,道出了实情。

原来,他家老爷本是个胸无点墨的富家子弟,一心贪图权势,曾花费重金,通过中间人搭桥,将钱财送进了太师府,没过多久便收到了任职的文书。师爷还提供了当时往来的书信,那书信上的话语虽隐晦,可仔细琢磨,便能看出其中权钱交易的端倪。李尚书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收好这些信件,又马不停蹄地根据线索,辗转找到了其他几位买官之人,经过一番艰难的劝说与查证,收集了更多类似的证据,一桩桩一件件,皆是能证明太师府暗中贪污军饷、卖官鬻爵的实据,如同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凑出了太师府那不可告人的罪恶全貌。

他怀揣着这些来之不易的证据,再次踏入了那威严庄重却又承载着诸多纷争的御书房,眼神中满是坚定与决然,仿佛带着千军万马,要与那黑暗的势力决一死战。

皇帝看着李尚书,心中知晓他此次前来定是有所收获,待李尚书行完礼后,便示意他起身说话。李尚书将证据一一呈上,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此次微臣所呈之物,皆是千真万确,那太师府的恶行已昭然若揭,若再姑息,恐朝堂人心离散,还望陛下即刻下令彻查啊!”皇帝接过证据,仔细翻阅,脸色越发阴沉,那眉头也越皱越紧,他深知此事已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这些证据就如同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向了太师府那看似稳固的权势外衣。

然而,就在皇帝准备下令之时,太师却率领着一众官员前来求见。太师满脸委屈,那平日里总是透着几分威严的脸上此刻涕泪横流,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微臣对陛下忠心耿耿,这些年来为朝堂鞠躬尽瘁,不想却遭李尚书这般污蔑,他所呈证据皆是伪造,只为扳倒微臣好独揽大权呐!还请陛下明察!”说罢,身后那些官员也纷纷附和,朝堂之上顿时吵成一片,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愤怒的指责,有急切的辩解,互不相让,那场面宛如一锅煮沸的热粥,混乱不堪。

皇帝眉头紧皱,看着眼前这混乱嘈杂的局面,一时也难以决断,心中犹如一团乱麻。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处理不慎,朝堂必将陷入更深的动荡之中。无奈之下,只得先让众人退下,自己再于这重重迷雾中细细思量,试图寻出一条既能惩治罪恶,又能稳住朝堂局势的万全之策。

李尚书心中愤懑不已,自己费尽心血寻来的证据,却被太师如此轻易地全盘否定,而皇帝又未当场表态,他虽满心不甘,却也明白此刻多说无益,只能强压下心头的怒火,带着满心的无奈与忧虑,缓缓地退了出去,那离去的背影,透着几分落寞与萧瑟,仿佛在这权力的博弈中,他虽手握真理,却依旧显得如此无力。

而西宫娘娘这边,得知朝堂上的情况后,心急如焚。她深知太师这次处境危急,若不能化解危机,太师府怕是真的要倒台了。太师府于她而言,可不单单是朝堂上的一股势力,更是她娘家的依靠,她在后宫中的地位、家族的荣耀,皆与太师府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于是,她暗中施展手段,联络了几位与太师府交好的朝中重臣之妻,邀她们入宫相聚。

在那华丽却又透着几分隐秘氛围的宫殿内,西宫娘娘先是与她们叙了些家常,而后话锋一转,满脸忧心地说起了朝堂上的纷争,言说李尚书此举乃是为了排除异己,扩充自身势力,那些所谓的证据不过是他蓄意捏造出来的,切不可轻信。这些重臣之妻平日里与自家夫君朝夕相处,枕边风的威力自是不容小觑。她们听了西宫娘娘的话后,纷纷点头称是,各自回去后,便在自家夫君耳边吹风,添油加醋地将西宫娘娘的意思传达了一番。

这些重臣受了枕边风的影响,在朝堂上对李尚书的弹劾之词越发抵触,甚至开始反过来弹劾李尚书结党营私,意图不轨。一时间,李尚书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朝堂上的舆论风向仿佛瞬间倒向了太师府那一边。可李尚书依旧不肯放弃,他坚信真相终会大白,就如同黑夜过后必有黎明,只要自己坚守正义,定能拨开这重重迷雾,让太师府的恶行暴露在阳光之下。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京城郊外却突发了一起离奇的命案,死者乃是太师府的一名亲信,尸体被发现时,现场一片狼藉,而种种迹象竟都指向了李尚书府中的幕僚。太师得知此事后,如获至宝,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可借此机会彻底扳倒李尚书。于是,他在朝堂上大肆宣扬李尚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竟敢派人暗杀,其言辞之激烈,表情之愤慨,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残忍的一幕。

皇帝听闻此事,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那名幕僚缉拿归案,要亲自审问。在皇帝心中,本就因朝堂上的纷争而烦闷不已,如今又出了这等命案,且矛头直指李尚书,他自是无法容忍朝堂上出现如此不择手段的争斗。

李尚书深知这是太师府的阴谋陷害,赶忙进宫向皇帝求情,表明此事定有蹊跷,恳请皇帝彻查真相。他心急如焚,一路疾行,额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进宫见到皇帝后,“扑通”一声便跪下,言辞急切地诉说着幕僚的品性正直,绝不可能做出这等恶事,恳请皇帝莫要被表象所迷惑,一定要还无辜之人一个清白。皇帝看着李尚书焦急的模样,心中也有些动摇,可朝堂上如今已乱成一锅粥,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想要查明真相又谈何容易,皇帝只觉头疼欲裂,这场朝堂之争,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旋涡之中,越搅越乱,而那隐藏在背后的真相,也似乎被这重重迷雾掩盖得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