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以当年徐州的繁荣,极少有人会婉拒这样的邀请。

更何况,不听他的劝告的人,刘备并非唯一一个。

尽管汉代以孝治天下,按规定,子在父丧期间必须守孝三年,但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礼仪简化了不少,很多朝廷 也不再恪守古训,但这并未导致舆论的谴责。

正是因为在曹操那里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陈群选择离职守丧。

当年,有人向曹操推荐了乐安人王模和下邳人周逵为官员,他本已谏言他们的品性有所欠缺,而曹操并未采纳。

最后,这些人的确做出了有违伦理的事情,受到法办处斩。

所以当刘备重新提起并立即道歉时,他已经放下了芥蒂。

“文长,先父元方的灵位在哪里?烦请你带我去拜祭他。”

“昔日先父全家迁往徐州以避战乱,本期望与您结盟,可惜我刘备不争气,先后败于吕布,曹操之手,无法与元方先父相见。”

“这是我一生未能达成的憾事。

如今略有些根基,又恰逢佳机,无论如何,请允许我向元方先父点燃三支香。”刘备诚挚的表情,深深打动了陈群,后者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皇叔恩德无量,我会转达父亲对此的心意。”

“请跟我来,这边走,皇叔。”说完,陈群引领刘备和张明前往祠堂方向走去。

行进途中,他才得以抽空询问道:“皇叔,那位撰写了《规程》的张知汉先生便是这眼前这位吗?”

刘备微笑着答道:“没错,就是知汉。”

张明闻言也向陈群行礼道:“听说文长先生对《规程》有所了解,这是真的吗?”

陈群回了一礼笑道:“当然,我家子侄辈的学习都由此书入门。

不只是启蒙孩子们,家族长者,甚至是我也非常欣赏这本书。”

“有了这部《规程》,张知汉必将会永垂不朽。”

听到陈群的高度评价,张明不禁红了脸,这并非虚伪,毕竟他的作品是从别人那里抄袭而来的,即使他的脸皮厚,但还是坚守着一些底线和原则。

于是,和陈群简短寒暄了几句后,张明决定巧妙地转开话题:“既然先生您精通法律,现在我所在的地区日渐兴隆,但也滋生了许多违法之辈。

按您的见解,应当如何防范及处理这些问题呢?”

张明深知陈群不仅创设了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是魏律的主要推手。

陈群的兴趣显然在于律令方面,这一点在他的对话中得到了验证。

提起律法,陈群立即打开话匣子。

敬过亡父的牌位后,更邀请刘备与张明进入书斋进行深入探讨。

针对如今荆州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商界的蓬勃发展和相关律法制定的新挑战——陈群表达了强烈的好奇和关心。

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商人地位虽然最低,但创造的税额最多。

作为治国者的陈群深谙其中道理,对此感叹道:“没料到今日的荆州商业如此繁茂,还有知汉提到的大典活动,实在向往一探究竟。”

见陈群主动提及,刘备顺势发言道:“我刘备也想着日后有朝一日能向文长请教,在文长守丧完毕后,我想邀请他一同到荆州任职,但不知文长大人是否有意愿?”

刘备郑重其事向陈群提出邀请,伸出善意的橄榄枝。

陈群仅略微迟疑了一下,便整理衣裳,深鞠一躬道:“既然这样,陈群愿意为您效力。”

刘备倍感喜悦,急忙搀扶陈群,眼中的泪光使陈群深感激动,更加确信自己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看到陈群表明心迹,张明对此早有预期。

因为深知在曹操帐下,陈群并未完全发挥其才华,直到曹丕成年之后,陈群才慢慢得到曹操的重点信任和使用。

换言之,陈群更像是曹丕而非曹操的麾下人才。

收纳陈群需要等待的时间还有整整一年,等他孝顺完期,才将前往荆州赴任。

为强化陈群效忠之心,也为后续布局考量,刘备领军继续在颍川驻扎多日,确保消息能在江东路途上传至东吴。

建安六年中旬三月,各地开始忙于春耕播种。

扬州吴郡吴县,鲁肃满脸振奋地找到孙权。

“主公,瑾有急报!”

“好消息来了!”

疲态可见的孙权从文书堆里抬起疲惫的脸庞,这一冬让他备受煎熬。

幸运的是,北狄南侵,曹操向刘备求助,刘备用亲自率领骑兵援救的机会,就连张明都参与其中,这让孙权稍感宽慰。

随后,在艰难的调停下,好不容易平息了针对他杀害孙策的说法,避免了内部纷争,使得江东艰难地撑过寒冬,期盼春天的农作物种植,以便招新军补充实力。

招募新兵以后,孙权将信心满满坚守江东土地。

而等到北部有所变化,他会将目标转向徐州;短时间内荆州不可急于攻取,首要关注的仍是牢固柴桑。

此刻,听见鲁肃带来的信息,孙权急切问道:“子敬,有何喜事?”

还未待鲁肃行礼致意,他便急切地道:“周瑜收到了密探回报,尽管河东战事早已落幕,但刘备、张明等人仍未返抵襄阳。”

“现时他们在颖川,这是上天赋予的天赐良机!”

“也就是说,至少一个月内可以不用担心荆州对江东的侵袭。”

“数日后春耕结束,各地开始 扩编,江东路途危机将完全消散。”

鲁肃甚至未想至此层,继续说:“也许,趁着荆州群龙无首,可以趁机夺取寻阳!”

----------------------

听见鲁肃谈论刘备、张明仍在颖川的情况,孙权满心欢喜,内心感激上苍保佑。

然而听鲁肃提出欲趁机夺占寻阳,孙权连忙挥手阻止:“子敬,夺取之事需深思熟虑。”

眼下紧迫的任务是着手 准备工作,数日后春播完成才是江东方面的大事。

“到时候,每个郡县的征召事宜将是首先要解决的大事,我们必须募集不少于五万人马。

子敬,这件事需要多加留意。”

鲁肃毫不知晓孙权内心深处的伤痛,关于失守寻阳、失去的那一城银装武士的印象如同梦魇。

他以为孙权已然成熟稳健:“请主公安心,肃会全力以赴筹备此事。

募兵准备工作已就绪,只待播种完毕即刻开始。”

片刻犹豫后,鲁肃露出困扰的表情,引起孙权关心:“子敬,似乎有话想讲?”

九十四章

“君我二人无需客气,直言无妨!”看到孙权神色决然,加之他的心情看起来不错,鲁肃拱手说道:

“确有一件事我想禀告,募兵在即,正是用人之际。”

“子瑜天资过人,在募兵方面也颇有经验,现今居家无所事事,实在是浪费他的才能啊。”

“我愿意为子瑜背书,他在荆州毫无瓜葛,还望主公能启用此人。”一番话说完,鲁肃深深一鞠躬。

鲁肃、顾雍、诸葛瑾早先跟随孙权,孙权兵败之后对诸葛瑾渐生隔阂,先前顾雍为诸葛瑾求情,却被派出至会稽巡查。

鲁肃知道,这源于孙权误会诸葛瑾藏匿诸葛亮给的私书并未告知自己。

但是,他坚信诸葛亮与诸葛瑾是兄弟之情,诸葛瑾断无可能通敌或背叛。

其实真正让孙权对诸葛瑾产生质疑的原因在于那次贪功冒进的失误,使得他们陷入了张明的圈套。

如果非要说谁该负责,谋士们确实都有一定的过错。

看到鲁肃脸上的自责越来越浓重,孙权心中虽不悦,却也知道鲁肃的才干、智谋和出身都让他首肯。

目前有不少事宜需依赖鲁肃去处理,他不愿冷了他的心。

于是,孙权微笑回应:“子敬请放宽心,子瑜才华出众,我又怎会轻易怀疑他?此举实则是出于对他的保护。”

“子敬无须过多担心,艰难时刻过去,我亲去向子瑜道歉便是。

至于那边的情况,若子敬得空,请转达我对他的心意。”

面对诚意满满的话语,鲁肃稍作考虑,孙权的话虽然有些道理。

加上他得到的保证,鲁肃决定不再深思,道了个谢。

“如此多谢主公。”拱手一礼后,鲁肃转身退下。

离去后的鲁肃直接去了诸葛瑾宅邸,将孙权的意愿全数传达。”多谢子敬,你的正直值得信任。

主公那里……”

“就随它吧,真假时间会给出答案。”诸葛瑾接着说:“无论怎么说,我问心无愧。

如今在家闲居,品茶读书自有其乐。

只是元叹,因我之故不能回家过年,实在遗憾。”

一声长叹,表达了他对鲁肃消息的保留态度以及对顾雍的感叹。

“这……”鲁肃一时沉默,他也承认,孙权刚刚的表现的确有许多疑点,如果真想启用诸葛瑾,不必等到之后上门赔礼道歉。

但现在只能先安慰他。

“子瑜不必担心太多,孙权性子一贯如是。

但他对人的真心实意,我们当时不也曾因而甘愿生死共赴吗?”他承诺:“募兵完毕,我会再次为其说话。”

听到这席话,诸葛瑾心中犹豫不定,鲁肃的话语重新勾起了往日美好回忆和对未来希望的梦想。

“好吧!念在我们的初衷,那就让这次破格。”